宗卓蕓
在紫砂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涌現過了眾多的優(yōu)秀的制壺名家,這些人的作品一代一代延續(xù)襲來,成為了后世創(chuàng)作的經典和模板,在學習,研究這些紫砂壺造型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其創(chuàng)作的內在邏輯有著十分近似的共通點,那就是形體藝術的脈絡依托時代和文化情感的描述。例如在明代,我們可以從明式家具以及明代建筑群落的造型中,窺探到幾分當時時代審美的情感,再對比同時代的紫砂壺造型,就會發(fā)現,它們的藝術表現力竟然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可見紫砂壺藝的創(chuàng)作不能夠悖離這一塑造邏輯,否則的話就會被時代的審美需求所拋棄,遺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經過這些年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我逐漸開始嘗試制作一些更加大膽的紫砂壺題材,對傳統(tǒng)文化主題中的造型進行一種全新的塑造,作品“魚躍龍門壺”正是這一實踐的產物。這把壺選用常見的六十目紫泥原礦制作而成,這是一種紫砂壺制作中最為常見的泥料,泥質粗中帶細,從視覺上就可以感受到紫砂泥料特有的砂礫感,摩挲其上,可令人愛不釋手。我認為泥料的選擇同壺身造型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性質,雖然無論是紫砂光貨還是紫砂花貨,都強調壺身細潤不恪手,但如果從歷史上名家能手的選擇來進行分析,他們對泥料的選擇實際上很有傾向性,在制作一些線條塊面多變的紫砂壺如樹樁壺、供春壺等等的作品時,會根據抽象以及仿生的程度來決定泥料的細膩程度,這無論從實用還是觀賞的角度來看,都是能夠提升作品審美藝術潛力的做法。
作品“魚躍龍門壺”的主題取材自古典神話傳說中“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壺身造型圓墩,重點將主題塑造在了壺流、壺把、以及壺鈕的形態(tài)塑造上,尤其是壺把的造型,融入了當代紫砂雕塑中的手法,將故事中的“鯉魚”、“龍門”還有“水”的形態(tài)統(tǒng)統(tǒng)詳細的雕琢塑造了出來,其平面的原型來自于我們年畫中“魚躍龍門”“一步登天”等等的藝術形象,是常見的民間文化元素具現,濃縮了幾個關鍵點的造型,并采用鏤雕加捏塑的手法,塑造了龍門跟鯉魚,作為兩者的基礎,洶涌的水流則采用了經典的如意紋來進行塑造,在體現活力的同時,彰顯出充足的古典文化的感受,給人一種真實和虛幻空間交替延伸的審美感受,即便是將壺鈕單獨列出來,也是一件十分精致的紫砂雕塑陳設作品,這樣精致的塑造與古樸,圓渾的壺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圓形的嵌蓋平穩(wěn)有力,平肩過渡到壺面,沒有任何其他的裝飾,仿佛國畫中的大面積留白,而在壺身的底部線條之上,滔滔滾滾的刻繪水浪一瞬間將壺鈕至壺底的空間拓展開來,無線拔高的距離給人一種身臨水墨的絕佳觀感,高聳的龍門似乎遠在天邊,青云之路近在眼前。
除此之外,作品“魚躍龍門壺”的另一種表現在于壺流與壺把的塑造,在“魚躍龍門”的故事中,有著魚和龍的角色轉變,而單純的塑造鯉魚越過龍門無法體現出這種形體上的變化,所以作品對壺流和壺把又進行了藝術化的加工,將魚的形象塑造成壺流,將龍的形象賦予了壺把,象征著故事先后的次序,也象征著魚龍變化的過程。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朝變化,青云直上,這是故事中最美好的一幕,這也是作品“魚躍龍門壺”所要表達的祝福。紫砂壺形的塑造,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也離不開創(chuàng)作者個性和智慧的展示,如果兩者能夠巧妙的融合,那么作品就會展現出紫砂創(chuàng)作者全部的真情切意,作品“魚躍龍門壺”當中所蘊含的塑造技藝,傳統(tǒng)文化,讓這件作品具有了美好寓意的同時,還有著當下時代賦予的設計思維,形體表現,不單具有古典的文化風味,還來帶了寄入其中的美好祝愿。通過“魚躍龍門壺”的創(chuàng)作,可以看出紫砂藝術具有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形體的塑造表現需要內外兼修,才能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