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如,孫國榮,石林新,廖國權,顧慶陟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1醫(yī)院骨二科,安徽合肥 230031)
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 , CSCIWORA),系指X線片、CT檢查無頸椎骨折脫位但伴有頸脊髓損傷,多由高空墜落、摔傷、交通事故甚至頭部砸傷等急性創(chuàng)傷引起,占全部頸脊髓損傷的35%-50%[1]。本研究現對本院收治的124例此類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患病年齡特點,為無骨折脫位頸脊髓損傷的手術治療提供依據,達到預防治療相結合的醫(yī)學模式發(fā)展。
回顧性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4例CSCIWORA患者,男70例,女54例;年齡23-87歲,平均(56.3±2.3)歲。致傷原因:摔傷63例,墜落傷10例,交通事故傷45例,頭部砸傷6例。受傷后行X線片、CT、MRI檢查,均未見骨折脫位。合并癥:伴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12例,退變性頸椎管狹窄76例,后縱韌帶骨化64例,黃韌帶肥厚或骨化33例,頸椎間盤突出47例。
將124例患者年齡制作頻數分布表,共分成5組:由極差(最大年齡-最小年齡)除以組數,得出組距為15,即將研究患者年齡分布按照20-35歲、35-50歲、50-65歲、65-80歲、>80歲分別統(tǒng)計。記錄各年齡組患者的致傷原因及發(fā)病機制特點,并統(tǒng)計2011-2017年各年齡組患者的占比情況,分析其逐年變化趨勢。
表1和圖1可見,不同年齡組中,CSCIWORA患者例數呈現先增多后降低的趨勢,年齡集中在35-65歲兩組,共占69.4%。
表1 124例CSCIWORA患者的年齡分布表
圖1 124例CSCIWORA患者的年齡分布趨勢
見表2-3所示,患者以摔傷及交通事故傷為主,其中35-50歲年齡組以交通事故傷為多,50-65歲年齡組以摔傷為主;患者發(fā)病年齡集中在35-65歲,其病理機制以退變性頸椎管狹窄為病理基礎。
表2 各年齡組CSCIWORA患者致傷原因特點(例)
表3 各年齡組CSCIWORA患者發(fā)病機制特點(例)
圖2可見,各年齡組CSCIWORA發(fā)生率逐年呈上升趨勢,其中50-65歲年齡組占各年發(fā)生率均為最高,總體占44.4%。
圖2 2011-2017年各年齡組CSCIWORA占該組百分率情況
CSCIWORA是指外力造成頸椎過度屈伸,無明顯骨性組織結構損傷或脫位,卻有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一種脊髓損傷[2]。大部分患者由于既往頸椎存在基礎病變,包括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退變性頸椎管狹窄、后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頸椎間盤突出等致椎管儲備空間減少,當頸椎過度屈曲或后伸時,椎管矢狀徑變窄,脊髓受壓程度加重,即使輕微的外力也可致脊髓損傷,從而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
近年來,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在于CSCIWORA發(fā)病的病理機制特點及手術療效。目前認為[3],在明確CSCIWORA患者病變特點及致病因素后,可通過外科手術方式進行減壓,解除脊髓壓迫,可促進脊髓神經功能恢復[4]。而對于其發(fā)病與年齡因素相關性研究頗少。沈祥等[5]通過回顧性研究CSCIWORA患者的影像學表現,認為與頸椎退行性變在影像學上有顯著相關性,并有明顯特征性變化,包括頸椎管退行性狹窄、頸椎間盤退變性突出及壓迫相應節(jié)段脊髓產生的特征性變。然而,CSCIWORA不同形成因素以及患者頸椎退行性變與患病年齡有密切聯系,本文表1和圖1中顯示,不同年齡組中CSCIWORA患者例數呈現先增多后降低的趨勢,高峰在35-65歲年齡組,平均(55.6±2.3)歲。近年來,交通建筑事業(yè)快速發(fā)展,這年齡組患者活動強度較大,損傷機會更多;且該年齡組大部分為中年患者,多存在頸椎退行性變病理基礎,故被認為是CSCIWORA的高發(fā)人群。對于65歲以后人群,多處于退休階段,患者例數出現降低,可能與出現的意外損傷發(fā)生率較少有關。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人口老年化進展,CSCIWORA發(fā)病率逐年增加。由圖2及表2-3可以看出,2011-2017年各年齡組CSCIWORA逐年增高,致傷原因可能與日益發(fā)達的交通傷息息相關,50-65歲人群所占該年比率最高,認為多伴有頸椎退行性變等病理基礎。學術界現已認為[6],頸椎退行性變?yōu)镃SCIWORA的基礎,不同程度的頸椎管狹窄為頸椎損傷的退變性因素。李景欣等[7]提出頸椎管狹窄是CSCIWOFD發(fā)生的病理基礎,包括發(fā)育性或退變性的頸椎管狹窄,椎管狹窄使頸椎椎管代償空間明顯減少,在遭受外傷時緩沖空間相對減小,當頸椎過伸椎管直徑減少30%時[8],頸髓受到急性壓迫發(fā)生損傷。頸椎間盤突出可表現為退變性突出和損傷性突出[9],可導致頸椎損傷并壓迫神經根及脊髓,從而出現臨床癥狀。對于CSCIWOFD 損傷機制的探索,大量臨床數據證明,該類損傷的機制可以總結為各種原因導致的椎管狹窄以及椎間失穩(wěn)[10]。本研究中退變性椎管狹窄76例,占61.3%,印證了CSCIWOFD 損傷患者應關注頸椎管退變狹窄因素。
綜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CSCIWORA患者的年齡分布和發(fā)病機制特點,對其發(fā)生和發(fā)展進行預測,對于頸椎退行變患者應重點防護其意外損傷尤其是出行時的交通安全。本研究對于高發(fā)人群有較好的預防及干預措施,為臨床上診斷及治療本病提供了重要依據,以避免該類損傷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