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前些天剛帶著小孫子去了趟三亞,如今生活好了,每年暑假我們都會出去度假,孫子挑地兒,我們掏錢!”在自家寬敞的兩室一廳福利房中,田士寶和老伴兒韓惠榮跟《小康》·中國小康網(wǎng)記者細數(shù)著這些年村里的變化和村民的好日子。
在天津市西青區(qū)大寺鎮(zhèn)王村,像田士寶和老伴兒居住的這種福利房,村民幾乎每戶一套。家家都有福利房,按月領取養(yǎng)老金,考上大學有獎勵,看病有醫(yī)保還能二次報銷……經(jīng)過十幾年的努力,王村人過上了“干有所為、老有所養(yǎng)、少有所教、病有所醫(yī)”的幸福城市化生活,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文明村”。
從天津市中心開車向南,沿著主干道延長線行駛約20分鐘,拐上一條小路,便能看到指路牌上“金龍花園”“峰山藥王廟”“金龍鑫苑”“金龍國際村”“利達鋼管”“王村音樂廣場”“文體活動中心”“王村別墅”的字樣,王村到了。迎面望去,綠樹成蔭、小樓成排,一大片生態(tài)宜居區(qū)映入眼簾,這片藍頂綠茵的村居,就是王村人建成的新家園。
暑熱難耐,下午的金祥園很安靜,一排排小高層沐浴在陽光下。這是王村專門為村民建設的福利房小區(qū),按照“每人30平方米的份額”,王村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分到一套這樣的福利房。而王村人幸福生活的新篇章,正是從搬出平房,住進樓房開啟的。
王村位于天津市西青區(qū)東南部,全村共700余戶,村民2160人。上世紀80年代,王村開始興辦村辦企業(yè),生產(chǎn)銷售鋼材,獲得了村集體經(jīng)濟的“第一桶金”。隨著城市發(fā)展,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的王村地域優(yōu)勢日益凸顯。村兩委班子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商機,使用土地資源進行招商引資,與投資單位合作開發(fā)建設宜居工程,同時積極盤活村里的閑置資產(chǎn),對村屬集體企業(yè)實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企業(yè)每年向村集體交納企業(yè)用地租賃費。靠著一系列舉措,王村的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駛?cè)肟燔嚨?,村子的“錢袋子”鼓了起來。2018年,王村實現(xiàn)創(chuàng)收2000余萬元。
有錢了,村兩委班子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讓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的“紅利”反哺民生、造福村民。從哪兒開始做起呢?村兩委班子決定,就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中的“住”開始——讓村民搬出平房,住進樓房,成了王村的“民生一號工程”。
那時候,王村村民中90%都還住在低矮潮濕的危陋平房里。為了徹底解決村民住房問題,村兩委班子制定了五年村莊建設規(guī)劃,推倒全村的危陋平房,建設公寓和別墅。前后幾年間,金龍花園、金龍國際村、村民別墅、金龍花園二期、金龍鑫苑……一幢幢新樓房拔地而起,不僅如此,王村還建設了6.7萬平方米的村民福利房,按照每人30平方米的免費份額,三口之家基本都能分到一套兩居室的福利房。就這樣,王村人全部搬進了夢寐以求的公寓和別墅,家家戶戶用上空調(diào)、暖氣、天然氣、太陽能熱水器。緊接著,鋪路、治污、建菜市場、引入公交車,一項項便利生活的措施接踵而至。
“我家有別墅、公寓、福利房,除了自住,還能租出去賺房租!”其實,即使沒有房租,田士寶老兩口每月6000元左右的收入也足夠他們花銷。每月領著村里發(fā)的近2000元的養(yǎng)老金,而且還年年漲錢——養(yǎng)老有保障,韓惠榮說,這是讓她最踏實的事情。白天照看家人的生活,晚上到村口廣場跳舞散步,這樣安逸舒心的日子,是王村大多數(shù)老年人的生活寫照。
精神物質(zhì)雙豐收 在跨入小康生活的今天,王村既要做物質(zhì)的富翁,也要做精神的貴族。
從沒有收入靠兒女供養(yǎng),到生活無憂安享晚年,甚至還能補貼子女,這些年,王村的老人們最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村里為適齡村民全部繳納了養(yǎng)老保險,達到退休年齡后村民每月都能領到退休金。沒有退休金的老人,60歲以后村里給他們每月發(fā)放養(yǎng)老金。老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減輕了子女們的負擔。不僅如此,村里還積極籌集資金為村民繳納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保險,并進行二次報銷,減輕了村民的看病負擔……一系列民計民生措施,讓王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生活富裕了,王村更加注重村民素質(zhì)的提升??忌涎芯可剟?000元,考上本科3000元,考上大專2000元,村里還設立了一系列教育獎勵基金、擁軍擁屬基金等,幫助年輕人走向社會。
天氣炎熱,王村村民文體活動中心排練室里的氣氛更熱。王村藝術團中青年舞蹈隊隊長、天津好人劉桂英帶領志愿者舞蹈隊正在緊張地排練舞蹈“放下你的手機”,過段時間,他們就要代表王村參加全市的舞蹈比賽。這支舞蹈隊可不一般,他們成立于2009年,多次在全國、市級、區(qū)級各項大賽中獲獎,他們表演的以楊柳青年畫為主題的舞蹈《畫扇面》,曾經(jīng)榮獲全國中青年舞蹈大賽金獎,并受國家文化部文藝服務中心之邀進行巡回演出,獲得眾多好評。63歲的薛阿姨是舞蹈隊目前年齡最大的隊員,她告訴記者,舞蹈充實了她的退休生活,更重要的是,讓她感覺更年輕、更快樂。
王村有一位家喻戶曉的“青春榜樣”——年逾八旬的李德志老人。他曾經(jīng)在高校工作,退休后被王村聘請專職負責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設,任村文化綜合工作部負責人,村里人無論長幼都尊稱他一聲“李大爺”。來到王村十幾年,在李德志眼里,王村的變化不僅體現(xiàn)在村里環(huán)境變好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更可貴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也隨之而變。
“如果說經(jīng)濟是‘骨架,那么文化就是‘靈魂。一個人有再多的錢,要是沒了‘靈魂,不就是一具空殼嗎?在跨入小康生活的今天,王村既要做物質(zhì)的富翁,也要做精神的貴族?!崩畹轮局两袢杂浀们按妩h總支書記于盛寬說過的這句話。
如何讓富裕起來的村民業(yè)余生活更豐富更精彩,而不只局限于“打麻將、看電視、聊閑天”?村兩委班子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起來很大膽的決定。2008年,王村先后投資5000萬元,建成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音樂噴泉健身廣場、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體活動中心,室內(nèi)網(wǎng)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拉丁舞場、農(nóng)民書屋、村民學校、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棋牌室樣樣俱全,全部按照最高標準建設,而且所有場館都不對外營業(yè),全部作為百姓福利,讓村民們無償使用。
十年前,一個村子投資5000萬搞文體設施,當時有人質(zhì)疑,以王村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用5000萬投資實體,一定會有可觀的經(jīng)濟收益。但王村的村兩委班子選擇了前者。當初的投入雖然沒有帶來金錢的回報,卻讓村民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改變,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這是一個村子的軟實力,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王村黨總支委員、村婦聯(lián)主席王培琴表示,王村通過持續(xù)的精神文明建設,讓正能量牢牢占領村民的業(yè)余生活。村里將文明建設納入《村規(guī)民約》,引導村民講文明、樹新風,讓村民學習身邊的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崇德向善、擇善而從。精神文明領域的耕耘開出了豐碩的花朵,在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zhèn)評選中,王村最終榜上有名,摘得了“全國文明村”的金字招牌。
夜幕降臨,王村的音樂噴泉廣場迎來了一天最熱鬧的時刻,吃過晚飯,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們早已習慣到這里舞動起來,放松自己。不僅是王村本地人,附近村子的村民也有很多來到這里,加入快樂的人群。搖曳的霓虹、歡快的舞步,舞出了王村人的幸福生活,更舞出了鄉(xiāng)村振興的精氣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