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王 昕,馬 紅
(青島市市立醫(yī)院保健與國際病房,青島266000)
心臟損傷后綜合征(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PCIS)是指心臟受到各種損傷后出現的以心包、胸膜和肺實質炎癥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綜合征。絕大多數的病例都是發(fā)生在重要的心臟手術和心肌梗死后,并被稱為心包切開術后綜合征(PPS)和心肌梗死后綜合征(PMIS)。雖然晚期的PCIS在心臟手術或心肌梗死后得到了良好的認識,但在心臟介入治療后的早期PCIS病例卻少有報道,因此比較容易延誤診斷和治療。現報道1例。
患者,女,81歲,因“發(fā)作性胸悶、胸痛6年,加重5天”于2017年6月于當地醫(yī)院就診。既往高血壓病史多年。入院行冠狀動脈造影(CAG)顯示冠狀動脈多支病變且鈣化嚴重,建議行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拒絕。后就診于我院,心臟超聲示室間隔基底段厚、左室舒張功能減低(輕度)、主動脈瓣輕度鈣化并返流(輕度)。2017年7月16日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中于右冠植入3枚支架,遺留回旋支病變未處理。術后給予雙聯(lián)抗血小板聚集、調脂、降壓、改善心肌能量代謝等治療,但患者仍有胸痛不適,于2017年8月7日第2次入院行PCI,處理回旋支。術前心臟超聲基本同前,未見明顯心包積液。
手術當日(2017年 8月 9日):12:40患者行PCI(時間:12:40),術中于回旋支植入 1 枚支架,支架貼壁良好,前向血流TIMI3級,未見造影劑外滲等異常情況。術后3 h患者感胸痛明顯,呈持續(xù)性,與呼吸及體位變換有關,復查心電圖(ECG)較前無明顯變化。心臟超聲(時間:17:45),左室節(jié)段運動異常,心包積液(少量),左室后壁心包腔內液性暗區(qū)深約2 cm。急查血常規(guī)、CRP、心肌酶、BNP無異常。胸部CT(圖1)提示:雙下肺野散在片絮影,考慮炎性病變可能大(術后新出現)。
圖1 胸部CT提示雙下肺野散在片絮影
術后第1日(2017年8月10日):患者胸痛持續(xù)加重,以后背部及雙側頸部為主,與呼吸及體位變換有關。查體雙側頸靜脈怒張。復查ECG、心肌酶無異常。冠狀動脈CTA提示:胸主動脈粥樣硬化。復查胸部CT示:雙肺纖維片絮影,雙下肺著,合并肺水腫不除外。心臟超聲:心包積液(少量),舒張末深度:左室后壁6.6 mm,左室下壁8.8 mm,右房頂9.2 mm。下午患者體溫升高(最高38.9℃),考慮肺炎可能性大,對癥予嗎啡止痛,并予靜脈抗生素治療。
術后第2日(2017年8月11日):患者胸背部疼痛減輕,無咳嗽、咳痰,體溫仍偏高,出現聲音嘶啞。血象(WBC:12.11×109/L,NEU%:72%)、CRP 均升高。ECG(圖 2):I、II、aVF、V2-V6 導聯(lián) ST 段抬高0.1~0.2 mV,呈弓背向下型,aVR導聯(lián)ST段壓低0.15 mV,診斷急性心包炎。
圖2 ECG(8.11):I、II、aVF、V2-V6 導聯(lián) S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下型,aVR導聯(lián)ST段壓低
術后第4日(2017年8月13日):心臟超聲:心包積液(少量);舒張末深度:左室后壁5 mm,左室側壁3 mm,右房頂8 mm,余同前。
術后第5日(2017年8月14日):胸腔超聲:胸腔積液(雙側),右側最大液深約1.2 cm,左側最大液深約2.6 cm(術后新出現)。
后續(xù)幾日患者逐漸出現喘憋、BNP升高,予利尿等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復查ECG(圖3)各導聯(lián)ST段回落至基線。術后第12日復查心臟超聲:心包積液(少量);舒張末深度:左室后壁4 mm,左室側壁3 mm,右房頂3 mm。復查胸腔超聲較前無明顯變化。患者無胸痛、胸悶不適,病情穩(wěn)定予出院。出院后1個月隨訪患者未再出現胸悶、胸痛癥狀,恢復良好。
圖3 ECG(8.21):各導聯(lián)ST段基本恢復至基線
PCIS發(fā)病機制至今不明。較多的觀點支持免疫反應可能在PCIS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這種PCIS的自身免疫發(fā)病機制的理論受到心肌損傷后抗心肌細胞抗體水平升高的支持[1]。研究發(fā)現心臟損傷程度并非與PCIS的發(fā)生直接相關,這一點也支持免疫原性的發(fā)病機制[2]。另外,個體的易感性也與PCIS的發(fā)生有關[3]。還有一種假說認為[4]心臟損傷、心臟穿孔導致血液滲入心包間隙可導致PCIS的發(fā)生,因此介入術后的PCIS常繼發(fā)于心臟穿孔后。但是,亦有報道PCIS可以發(fā)生在心臟無明顯損傷的介入治療后[5]。本例患者PCI術后當日便出現劇烈胸痛,術后PCIS的潛伏期較短似乎與免疫機制不相符,因為免疫反應通常需要2~3周的時間[6]。另外一種解釋也可能是半月前第1次PCI后患者機體便處于一種高免疫反應狀態(tài),第2次手術觸發(fā)了此免疫反應的發(fā)生,從而導致了第2次PCI術后早期PCIS的發(fā)生。
介入相關的PCIS起病時常伴隨胸痛、呼吸困難、發(fā)熱等癥狀,因此鑒別診斷需排除手術并發(fā)癥,如血/氣胸、肺部感染等,還需排除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動脈夾層、肺栓塞等疾病。該病例中,患者的主要特點為持續(xù)劇烈的胸背部疼痛,且疼痛與呼吸及體位變換有關,發(fā)熱,炎性指標升高,CT提示雙肺散在片絮影,故極易誤診為肺炎合并胸膜炎。但隨著病程的進展,新出現的廣泛導聯(lián)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aVR導聯(lián)ST段壓低;無劇烈咳嗽的情況下出現聲音嘶?。浑p側頸靜脈怒張等均符合急性心包炎的表現。同時患者氧飽和度、D-二聚體、冠脈CTA均無異常,故可基本排除血/氣胸、動脈夾層、肺栓塞等疾病。
此外,患者胸痛后出現的廣泛ST段抬高,還應與AMI相鑒別。AMI是冠狀動脈急性完全閉塞,其供應區(qū)域心肌透壁性壞死,ECG變化常局限于定位導聯(lián)。而急性心包炎存在廣泛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其ST段移位多因炎癥和心包滲液壓迫心外膜心肌所致。該患者為冠脈血管多支病變,發(fā)生AMI的可能性極大。但CAG示支架貼壁好,無殘余狹窄及內膜撕裂,且術后多次復查心肌酶均無異常,故可排除AMI。
PCIS目前無特殊治療方法。癥狀輕微者,僅需一般對癥處理。對于有心包積液和胸腔積液者,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該患者在未應用激素的情況下心包積液量明顯減少,但胸水卻無明顯改善,心包和胸膜損傷之間的關系并不清楚。
目前隨著心臟介入手術的日益增多,PCIS的出現也必將會隨之增加,相關醫(yī)務人員應充分掌握PCIS作為冠脈介入手術的少見并發(fā)癥,有利于及早診斷及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