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中最為兇險的一種類型,病人往往表現(xiàn)為心前區(qū)壓榨樣疼痛,伴明顯瀕死感,絕大多數(shù)病人通過醫(yī)院的綠色通道行急診經皮冠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療得到救治,但也有部分病人因癥狀不典型,或未意識到疾病的風險而錯過治療時間窗,最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而經PCI救治的病人中,在后期心臟康復階段往往表現(xiàn)出焦慮情緒,有研究表明經股動脈行PCI術的病人較經橈動脈行PCI術的病人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和擔憂[1],甚至嚴重影響病人的康復。“解郁養(yǎng)血”協(xié)定膏方在治療病人焦慮癥狀方面療效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納入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科門診復診病人共120例,住院期間均符合《2015年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2],通過綠色通道行緊急PCI術。排除標準: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炎及先天性心臟??;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病人;不能配合治療,依從性差的病人。納入120例觀察對象,其中女73例,男47例;年齡(52.16±8.47)歲;病程(4.37±2.21)個月;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62.01±9.37)分。按就診順序分為西藥組和膏方組。西藥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齡35~57(49.12±6.47)歲;病程3~6個月;合并高血壓30例,糖尿病8例; SAS評分48~64(55.6±7.24)分。膏方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齡33~60(52.33±7.76)歲;病程3~6個月;高血壓32例,糖尿病7例; SAS評分50~63(57.1±6.17)分。兩組年齡、性別、病程、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William W.K.Zung編制的SAS[3]:①我覺得比平時容易緊張和著急(焦慮);②我無緣無故地感到害怕(害怕);③我容易心里煩亂或覺得驚恐(驚恐);④我覺得我可能將要發(fā)瘋(發(fā)瘋感);⑤我覺得一切都很好,也不會發(fā)生什么不幸(不幸預感);⑥我手腳發(fā)抖打戰(zhàn)(手足顫抖);⑦我因為頭痛、頸痛和背痛而苦惱(軀體疼痛)等。50分以上為焦慮狀態(tài),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學》[4]郁證的診斷標準擬定。主癥:①心情抑郁、情緒不寧;②胸部滿悶、脅肋脹痛;③失眠多夢,口氣臭穢;④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或沉細。次癥:①易怒易哭、咽中如有異物梗死;②口干口苦;③肌肉酸痛,自覺乏力不適。滿足2個主癥加1個次癥,即可診斷為郁證。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診斷標準的病人;②曾行PCI術,罪犯血管開通的病人;③年齡30~65歲;④之前未服用抗焦慮或抑郁的藥物;⑤積極配合治療,并定期門診復診的病人。
1.4 排除標準 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炎及先天性心臟病病人;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肝腎功能嚴重不全;曾規(guī)律服用抗焦慮或抑郁的藥物;無法配合治療或依從性差病人。
1.5 治療方法 西藥組服用心肌梗死支架術后常規(guī)用藥:雙聯(lián)抗血小板、抗凝藥、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他汀等藥物外,加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黛力新,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1片,每日2次,07:30與12:30口服,共觀察30 d。膏方組予心肌梗死支架術后常規(guī)用藥:雙聯(lián)抗血小板、抗凝藥、β-受體阻滯劑、ACEI、他汀等藥物外,同時服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解郁養(yǎng)血”膏方,組方:郁金25 g,酸棗仁60 g,桃仁20 g,川芎25 g,當歸25 g,人參片30 g,合歡花25 g,山藥60 g,白芍25 g,茯神25 g,香附20 g,遠志15 g,元貞糖40 g,黃芩25 g,百合60 g,玫瑰花25 g,丹參25 g。將制成的膏方,放入冰箱常溫保存,臨睡前取一湯匙,開水融化后頓服,余膏體繼續(xù)放入冰箱常溫保存。共觀察30 d。
1.6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SAS積分在50分以下,SAS評分減少>75%~75%;顯效:SAS評分減少>50%;有效:SAS評分減少≥25%~50%;無效:SAS評分減少<25%。
2.1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 膏方組和西藥組治療后SAS量表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均有所下降(P<0.05);治療后膏方組較西藥組下降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s)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西藥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膏方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與西藥組比較,1)P<0.05
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病人出現(xiàn)焦慮情緒的情況并不少見[5],病人往往在急性發(fā)病及手術過程中意識狀態(tài)都是清醒的,但是瀕死感及搶救的場景常令病人恐懼,術后轉至心血管重癥監(jiān)護病房(cardiovascular intensive care nuit,CCU)繼續(xù)住院治療,家屬不能陪伴更令病人焦慮,乃至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中,雖然病人的罪犯血管已經開通,但部分病人仍擔心自己再次出現(xiàn)持續(xù)性胸痛、冷汗出等心肌梗死急性發(fā)作的癥狀。許多病人術后出院隨訪過程中仍強烈表示擔心自己再次心肌梗死[6],以至于無法正常運動、休息,久而久之出現(xiàn)焦慮、怕事、膽小、莫名其妙恐懼、心理承受力下降等表現(xiàn)。有研究表明,焦慮病人血漿中兒茶酚胺水平升高,考慮與下丘腦- 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功能亢進, 引起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的功能亢進有關,高濃度的血兒茶酚胺水平可導致血小板活化、血管收縮、心率增快等對心血管不利的生理變化[7],甚至導致再次心肌梗死及死亡,故早期干預焦慮癥狀,對病人而言,無論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還是生活質量改善方面都顯得尤為重要。
心肌梗死臨床癥狀與中醫(yī)的胸痹、真心痛病相似,“胸痹”之名首次見于《靈樞·本臟》,此后皆是各代醫(yī)家對該病認識進行升華的過程,其主要病機為陽氣不足、七情內傷、氣滯血瘀、過食肥甘、寒邪侵襲、血脈凝滯不通等[8],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最主要病機為氣滯血瘀,焦慮屬中醫(yī)“郁證”范疇,“郁證”中“氣滯血瘀”為主要證型,而“氣滯血瘀”是冠心病發(fā)病及病機轉變的必要條件。中醫(yī)基礎理論強調,氣與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心主血脈,統(tǒng)領行血及生血,肝藏血體陰而用陽,同時肝主一身之氣機,故心脈瘀阻則血行不暢,肝失疏泄、肝氣郁結則氣機不順,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運,故氣與血互相作用,一方停滯都會引起另一方的不行,《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薄端貑枴け静≌摗酚校骸叭藨n愁思慮即傷心”“人或奎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9]。故在治療焦慮除了疏肝理氣活血方面,還應注重肝木對脾土有著制約作用,病人焦慮同時往往有胸脅脹痛、失眠、月經失調、大便不通、惡心、納呆等表現(xiàn),因此治療上必須抑強扶弱,標本兼治,故在疏肝理氣活血的基礎上還應注重益氣健脾。
膏方,屬中醫(yī)8 種劑型之一[10],按照君臣佐使的選藥原則,將藥片反復熬煮,去渣取汁后再加入輔料,如:蜂蜜、糖或黃酒等,制成半流質、果凍狀或固體劑型,膏方具有滋補強身、美容養(yǎng)顏、抗衰延年等多種作用[11],服用方便有效,口感較佳,故受到越來越多病人的青睞。我院自擬“解郁養(yǎng)血”膏方, 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起到疏肝理氣活血、益氣健脾,與黛力新西藥觀察組對比中,總有效率達90.67%,療效優(yōu)于西藥組,且在對膏方組和西藥組病人隨訪過程中,膏方組病人在服藥過程中自覺更加舒適。
膏方具有攜帶方便、服用過程簡單、口感較佳、藥力緩和、作用持久等優(yōu)勢。 本臨床試驗中,膏方組病人的焦慮癥狀較西藥組改善明顯(P<0.05),臨床療效明顯提高(P<0.05),且安全性良好,可在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焦慮病人中辨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