朿寶榮
一
人生是一次修行,生命是匆匆的過客,是一個驛站,于過往的世俗中,疲于奔波,繁華落盡,曲終人散,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春去無痕,潮起潮落。人生沒有單行道,歲月凝成一首歌。人,原本是客體,是高級動物,主觀是有一定思想性的,而非萬能之本,亦無法主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你能讓自己長生不老嗎?
人,赤條條地來,兩手空空地去。歲月輪回,日月遞進,心如止水,學會放下,善待自己,重塑自我。冥冥之中,幡然醒悟,才覺得人生不過是一場游戲一場夢,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一生也無法抵達的終點。
其實,人生苦短,我們都是結伴而行的路人,如搭個伴結個伙處個鄰共個事,等等,如此而已,一覺醒來是早晨,但一切都是短期行為。余生淡泊,境由心造,活在當下,事在人為,但人要活得舒心,過要過得愜意,樂要樂得灑脫。
人生暮年,雖有壯心不已,卻無豪邁之心,必須面對現(xiàn)實,不與天斗,不與地爭,不與自己過不去,曠達自然,一切功名利祿看淡,身體才是最好的本錢。于是乎,自感慨: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生存于自然的法則之中,人必須看得懂放得下悟得明,才能得到自在,安逸,自樂,并讀懂自己,才會去領悟別人。
二
放下是一句禪語,從禪語妙境中,能悟出其深刻的禪意,若放要放的下,不是人人都能輕易做到,得有個過程,說起容易做到難,但最終都得放下。有位名人說:若是要擺脫其中的痛苦,就要學著放下,放下執(zhí)著,學會超脫,放下小愛,學會大愛。而唯有這樣的人,人生才得從容。
有時候,我們面對一些事與人,就缺乏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從表象中把目光注視著前方,思維在一個方向,浮光掠影般沒有透視事物的本質,或缺乏自吾自省,庸人自擾,就會無形徒增不應有的煩惱和憂愁。正如弘一法師所言:寧靜來自內心,不要到外面去尋找。我們對這句話的禪意,是需要有悟性才能破譯,需要沉下心來冷靜思考,不可盲目在外尋找,有時反到讓人心累,如釋重負,莫衷一是,陷入無盡的煩惱之中。
人與人有兩種關系,一種是生離,一種是死別。這也是弘一法師經典語。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親情高于一切,血濃于水,割舍不掉,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因此,人類得以延伸在這個廣闊無限的宇宙,構建著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社會在發(fā)展,文明在進步,人的道德價值觀、行為準則,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提高的。人與人沒有貴賤高低之分,生命是平等的,能力有大有小,奉獻有多有少,是因人而已,不是絕對的,上蒼都給予了合理的生存空間。人是社會的客體,存在決定意識,客觀反映現(xiàn)實,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社會是個大舞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前提是有國才有家,每個人都應擔當起社會的責任,家庭的責任,不斤斤計較,貢獻有多少,只要你努力了就會無憾。所以,每個人做事應先做人,學會尊重別人,才會有別人尊重自己。記得李叔同大師說:“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歡人家尊重我,而不知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須從自己尊重自己做起。這句話有著極其深刻的含義,也是人們往往很難做到的。古語:每臨大事有靜氣。意思如禪語“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已想”,是告訴我們處事的辦法,俗語說:前半夜想別人,后半夜想自己。這是個換位思考,對有些弄不明或糾結了的問題就會釋然了。
因此,對待一些讓人煩惱而無法解決的事,一定要克制自己學會冷靜處理問題的辦法,掌握處理問題的技巧,心無雜念,淡定從容,多替別人想,思想就會豁達。
學會放下,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學會放下,就意味著重生。
學會放下,就能站得起立得下。
只有這樣,生活少了煩惱,多了快樂,充滿陽光,人生才會從容不迫,生命風生水起,社會與家庭和諧穩(wěn)定,心之所向,何樂而不為呢?
學會放下,看淡一切。
三
學會放下,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放下,不是放棄家庭、事業(yè)、親情等等。放下的僅僅是心中的那份執(zhí)念。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有首難唱的曲兒,得六根清凈,自在、無為,學會放下,成全自己的幸福。
放下,不是放下自尊。而是放下架子,放下執(zhí)拗的心念,放下虛擬而無望的名利,尋找另一種生存的生活方式。殊不知,一個放下二字卻是如此之難,但凡有大智慧的人,把放下看作是一種修為,一種境界,一種淡定,一切超脫自我的活法。
最近《安徽衛(wèi)視》播出一位博士跑快遞的消息刷爆視頻,引發(fā)出對國家培養(yǎng)人才資源的浪費提出了疑問?其實,這也不足為奇,多年前北大學生陸步軒賣豬肉曾經爆紅網絡。
無獨有偶,讓筆者陷入沉思,現(xiàn)實社會竟爭的壓力,來自心靈深處的脆弱與堅強是驗證一個人的承受力,如何能在逆境中放下執(zhí)念,校正人生的方向。更讓筆者感同身受的是,下崗大軍,有一技之長者,迅速轉換角色,適應生存;無專業(yè)技能者,只能從事一些笨重、簡單的體力勞動養(yǎng)家糊口。甚至,有的出現(xiàn)了食之不飽,衣不裹腹,沒有最低的生活保障。
知足常樂。這句話是告訴人們,當人的內心欲望越來越高,物質的攀比心越來越高,幸福就開始離我們越來越遠。我不攀比,學會放下,容易滿足,只要活得開心,有飯吃有衣穿,無病無災,身體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學會放下,就是成全幸福,沒有健康,那些所謂的物質和金錢,又有何意義呢?人們常說:“擁有品質生活”。其實,有錢也不一定可以買來生活品質。品質生活是什么?品質生活不是用昂貴的東西堆砌出來的物質,而是通過觀察、感受、體驗、實踐,而演變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品質生活,是來自內心豐富的精神世界與物質的高度統(tǒng)一。有的人,如紳士般舉起高腳杯,穿名鞋,戴名表,出入高檔宴會廳,表現(xiàn)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炫示著自己高貴存在,你能說這是高品質的生活嗎?錢是身外之物,富貴如云煙,升上降下不過是一張紙。錢是可以儲存的,而時間是不能儲存的,你怎么花時間,就決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質量。
學會放下,是端正一種人生態(tài)度。
人生苦短,就是幾十年的光景,生老病死,沒有誰能逃脫過這個劫數。從少年輕狂,到青年懷揣夢想,中年不惑,老年坐看云起,走進了人生暮年,只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楊絳說:我不爭,我誰都不屑爭。是啊,到了一定年齡的人,早就沒了分別心,嫉妒心,日子從容的從指尖劃過,不驚不擾,放下了所有的情緒的羈絆,有了惰性,平淡如水。靜而不亂,靜而不爭,不爭就少了煩惱,多了溫和。人生短短一輩子,有什么值得爭得呢?和名利爭,欲望就會膨脹;和命爭,平添負累,和親人爭,勢必疏遠,沒了親情。
放下,你所得到的就是智慧。
放下,你所得到的就是從容。
放下,你所得到的就是快樂。
放下,就是心靈如釋重負般放下了所有的負累。
推窗望景,天空晴朗明凈,高山流水,云卷云舒,雋永于心的不是心頭那份執(zhí)念,而是在從容不迫中放下所有的一切,繁華落盡,回歸寧靜,懂得感恩,善待自己,善待親人,善待一切在我生命中曾給予幫助和關心我的人,過著一種詩意般的生話,品品茶,會會友,寫寫畫畫,彌漫著書香,醉情山水,詩意嘉年華,何不喜哉快哉呢。
——選自2018年第10期《三秦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