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相傳東漢年間有這樣一個故事:姜詩與妻龐三春為人至孝。姜詩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其母喜歡喝長江水,龐氏便不辭辛苦每日去為婆婆挑水喝。婆婆喜歡吃魚,龐氏日日烹魚讓婆婆品嘗。但是,后來婆婆聽信讒言,百般刁難媳婦,還逼迫姜詩休妻……
這則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信息量頗大,單就飲食方面來說,可以看出姜家老太非常講究——喜歡喝“鮮水”,吃“鮮魚”。古代沒有自來水,古人要么通過水井汲水喝,要么在江河里挑水吃。明人文震亨《長物志·鑿井》載:“鑿井須于竹樹之下,深見泉脈,上置轆轤引汲,頂則蓋一小亭覆之。”姜詩家有無水井,故事中沒有交待。姜老太太因為喜歡喝江水,要求龐氏走這么遠,去臨江河擔(dān)水,顯得有些苛刻。
脫離開故事設(shè)定的情景來分析江水和井水,二者的確是有區(qū)別的,這區(qū)別就在一個“鮮”字上。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里說“(泡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标懹鹫J為,從石洞里石鐘乳上滴下的,或在石池里經(jīng)過沙石過濾且流動緩慢的山泉水最好。江水要取遠離人煙處的,井水要取經(jīng)常有人喝的深井活水。姜詩本是官宦人家,姜老太太有些飲食上的講究本無可厚非,只是姜詩辭去江陽縣令后,家里經(jīng)濟捉襟見肘,又沒有奴仆相幫,龐三春每天挑水,負擔(dān)的確不小。此外,姜老太太每天都要吃魚,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除了漁民,古代普通人家很少能夠天天吃魚,大多數(shù)人最多能在大年三十晚上煮魚吃,討個“連年有余”的吉利?!疤焯鞊?dān)水,日日烹魚”,龐三春如此孝順,仍然落得個被逐出家門的結(jié)局。姜詩的所謂孝道,也不過是愚孝罷了。
外國人也喜歡嘗鮮,日本江戶時代,人們尤以鮮物為珍。蔬果魚蝦每年剛上市的時候價格奇高,一尾初上市的鰹魚的價錢,在當(dāng)時可付長屋1年的租金,在今天可買1輛二手小汽車,眾人卻爭相購買,甚至有“為了買初鰹不惜賣掉老婆”的說法。待幾日之后,鰹魚價格一落千丈,購買的人反而少了。當(dāng)時俗諺云“吃菜吃鮮,延壽七十五天”。我估計,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并不是很在意延壽,他們在意的是有沒有最先嘗到這一季的鮮物。另外,購買昂貴的鮮物也能證明自己不差錢,所以嘗鮮亦有夸耀之意。
式亭三馬《浮世澡堂》中的人物阿酉叮囑自己的兒子和媳婦說:“你們呀,要在我活著的時間,給我多吃好吃的東西才好……烤了一大塊油豆腐上供,或者放上些年糕,還不如在我活著的時期,用初上市的松魚讓我喝一杯。這樣做才是更大的功德?!鄙耙晃渤跎鲜械乃婶~,勝過死后琳瑯滿目的祭品,這想法于古人而言倒是先進得很。
“江上往來者,但愛鱸魚美”,誰不愿意嘗鮮呢?還記得我小時候,每年中秋節(jié)前后,就會有小販用自行車馱著新米,走街串巷地叫賣,“買米——買新米咯!”如今,這吆喝聲仍時不時地在我腦海中、耳畔旁響起,提醒我該嘗一嘗這一季的“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