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倫 陳平章
每年回老家,只要順道或者時間允許,我總要在毛壩鎮(zhèn)平山兄家蹭上一頓飯,或者賴著不走住上一宿,享受那地道的山里食材的美味,向他討教書法的技藝,聽他擺那些從山里水里和泥土里冒出來的故事。他和嫂子的熱情,在世道人心有些商品化的當下,誠然是另外一道風景,每每讓我感到,像在炎熱的六月里喝到了一碗清涼的山泉,在寒冬臘月里采擷到了一片溫暖的陽光。
這一次,車行到毛壩,天色已經(jīng)不早了,他說,就不走了哈!你不是說想看看五馬歸槽嗎?明天陪你上山去看一看。小時候,聽父輩們說五馬歸槽這個地方雄奇險要,常常有棒老二出沒,過往的商家旅客多在這里丟財喪命,落下英雄末路悲涼的一幕,這在兒時的記憶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隨著年歲的增長,許多次回老家都想去看看五馬歸槽,零距離地感受它前世今生的傳奇。
一
第二天吃過早飯,平山兄特地約請了當?shù)匚幕俗S忠、平章二位兄長作為向導。二位兄長對五馬歸槽的那些山水人文,如數(shù)家珍。他們說五馬歸槽林區(qū)很大,可看的很多,今天只能選幾個地方看了。
為了不走回頭路,先去天坪村的“勤巴脆李園”。從鎮(zhèn)上出發(fā),沿著進山的水泥公路蜿蜒而上,經(jīng)陳氏古宅時,我們一行稍作停頓,參觀了這座清朝晚期修建的川東鄉(xiāng)村風格鮮明的四合古宅。古宅坐北朝南,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房梁和門窗繁復精美的雕花紋飾歷久彌新,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向人們講述著這里發(fā)生的那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你若不信的話,前面懸崖上的那棵站成地標的千年古松可以作證!
車繼續(xù)盤轉而上,不一會兒就到了松柏公司的駐地。這是一幢 “新川東”民居風格的木結構建筑,外表看不“洋”,但里面卻時尚現(xiàn)代,就像這里的山一樣富有內涵。站在木板鋪就的露臺上,山水林木,田園新村,正在給果樹除草、施肥、拉枝的人們盡收眼底,脆李園在那時起時伏時散時聚幻化多情的云霧中宛如人間仙境,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山水畫,一首靈動優(yōu)美的山水田園詩!
這時,一位年輕人走了過來,同行的平章兄介紹道:這就是“今生為李”的饒總。饒總熱情豁達,給我們聊起了他的脆李產(chǎn)業(yè)園。當年畢業(yè)后,他放棄穩(wěn)定的工作,南漂深圳打拼,不到四十歲已經(jīng)是三家企業(yè)的“掌門人”了。山鷹戀著大山,樹高千丈,忘不了根。2016年春,他返鄉(xiāng)領著鄉(xiāng)親們念“山”字經(jīng),寫“大山”的這篇美文。投資幾千萬元,流轉土地五千多畝,把“科學、天然、綠色、有機”深深地刻入了那十九個脆李生產(chǎn)園、脆李品種試驗園、獼猴桃示范園、精品水果采摘園和花卉苗木園。中秋前后,收獲的日子里,每一棵果樹上結出的每一粒果子,成了不愁嫁的“皇帝女兒”,一上市名副其實成了人間仙果,綠水青山真就成了金山銀山!
此時,我不由得想起一些事來。新鮮的空氣、豐沛的水源、明媚的陽光、肥沃的土壤,使人類得以生生不息。然而,人口的劇增,經(jīng)濟畸形發(fā)展使資源破壞和浪費,環(huán)境和土地污染,隨之而來是環(huán)境綜合癥和一些怪病折磨著人們,聽說一些辦種養(yǎng)場的人都已經(jīng)不吃自己喂養(yǎng)的畜禽,不吃自己種出的水果了,還有農村的年輕人,甚至身體還好一些的老人,都進城里去打工了,寧愿在城里苦苦地“熬著”,也不愿留在農村,許多的村子“空心”了,近乎“啞”了似的。這個社會聰明的人太多,但是,我還是相信,未來應該是老實人有良心的人機會更多一些。那些去城市里苦苦熬著的人,只要不是整天想著要發(fā)大財,回農村做點事,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那些賺了大錢的老板們,到農村做一些實在的可持續(xù)的事情,想必于己于鄉(xiāng)親何嘗又不是可圈可點的好事呢。
二
從“松柏”駐地出來,向姚家祠堂而去。車沿著山中的水泥公路旋行而下,然后又盤旋而上,大約二十分鐘,就到了天坪村相鄰的姚坪。姚坪是一個川東典型的山間“壩子”,像一把巨大的椅子,靠背是秀美的山峰,兩旁逶迤而去的山脈就像椅子的“扶手”,“椅子”的腳前是一條順流而來的山溪,對面是一匹從林區(qū)延伸下來起伏不大的山脈。新鮮的空氣潤養(yǎng)著山水、田園和村莊,仿佛是現(xiàn)代版的陶翁筆下的“桃花源”。
姚家祠堂坐落在距離后面山峰不遠的壩子上。這天遇巧,管護祠堂的“族長”剛好還在家里。在等候“族長”的時候,平章兄說,“族長”是一位退休多年的鄉(xiāng)村老教師,不僅國學功底深厚,而且熱情好客,在族中輩分最高,同族的小字輩們有喊他“祖祖”甚至“太祖祖”的?!白彘L”是族人私下對他的稱呼,既含有敬重,也不乏戲謔,因為他時常以長者自居,喜歡教訓小年輕們。他對姚家祠堂的保護、宣傳和開發(fā)功不可沒,沒有他,也許姚家祠堂早就跟鎮(zhèn)上其他的祠堂命運一樣,成為一堆廢墟了。
在族長的引導下,沿一條鄉(xiāng)間公路向上走兩三分鐘就到了建于清朝后期的姚家祠堂,這是一座坐東朝西高大氣派的四合院。四合院的正前面是大約三層樓高的牌樓,牌樓前是石板鋪成的院壩,院壩里矗立著一對巨大的石獅,雕刻精巧,寓意吉祥,堪稱石獅中的藝術精品。院壩外的左右兩邊,翠竹蔥郁,林木成蔭,前方是一大片開闊的田野。牌樓的大門上鐫刻一幅隸書對聯(lián):躬耕劈丕開天地 選賢用能創(chuàng)國家。大門的石質橫梁上刻有戲曲人物和鏤空的多層褶皺“門簾”,圖案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橫梁上方是一塊用碎瓷片鑲嵌的“蒲板流芳”的橫匾,橫匾上方正中是一塊同樣用碎瓷片嵌就的“姚家祠堂”豎匾。豎匾左右塑有一文一武的官員像。大門兩旁的石柱上是“新邑廩生姚秀發(fā)拜題”的意蘊深長的楷書長聯(lián):
祖述宏精一衍心法為家法歷唐宋元明文則相武則將學則大儒衣冠代纘升文緒
躬耕關丕基仰前人于后人愿伯昆叔季男多才女多賢門多上品堂構時存至孝規(guī)
大門左右各有一道邊門,左邊門上題聯(lián)“獸舞兆和克諧以孝 鳳鳴卜吉俾熾而昌”;右邊門上題聯(lián)“媯汭浚淵源明德遠矣,漢唐綿世澤子孫保之”。橫批“奉先思孝”“祀事孔明”意在奉勸家族子孫要孝順祖輩,祭祀祖先,要儀式端莊,有條不紊。大門兩邊緊挨墻壁處,左右各有一塊由省、縣人民政府頒立的“重點文?!笔?。整個牌樓正面墻體布滿了雕塑彩繪,墻頂飛檐翹角,那些缺損和明顯修補的痕跡,更增添了祠堂的歷史厚重感。
從牌樓的大門進去,穿過戲臺下的吊腳“虛樓”和內院的石板院壩,再邁上三級石階,便進到敞開的正殿。正殿有正房三間,兩邊還各有一間耳房,大殿的正中是姚氏先祖舜帝的塑像,塑像前面的石案上擺放著《姚氏族譜》和相關文史資料,塑像的背面墻壁上是追溯淵源、彰顯祖德、弘揚孝行的圖片和文字。正殿上四根直徑約四十厘米的高大挺直的木柱支撐著屋梁,每根木柱的底座都是雕花石墩,中間的兩個,花紋圖案全是鏤空,尤顯精湛的技藝。正殿對面的牌樓背后是一座構建精致的戲樓,戲樓旁還有化妝間三間。正殿前的左右兩邊各有三間聯(lián)排著的二層廂房,正殿兩邊的耳房與廂房相連,廂房的二樓與戲樓相通。整座大院曲徑通幽,光彩亮達,體現(xiàn)著天地相通、萬物相連的人文理念,好一座大山深處的民間博物古院!
走出大門,再一次品味牌樓上的那些楹聯(lián),品味那些雕鏤的石刻和彩繪,這寂寞無言的祠堂,讓我想起一些相關的話題來。祠堂,又稱祖祠、宗祠或者宗廟,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和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也是從事家族事務活動的地方。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時期,大規(guī)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從前,為了維護祠堂的神圣和莊嚴,保持整潔和香火有續(xù),每一個家族都有一套族規(guī),族人不允許有損害祠堂的行為,尤其是一些有損于家族道德的行為,如行竊、賭博、吸毒以及傷風敗俗的事都有嚴厲的禁條。平日里祠堂的空屋可以借給有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族人的靈柩也可以寄放在祠堂中。族人去世,送香灰入祠。外出的族人,或是那些漂洋過海的華僑華裔,來謁祖尋根時,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里的香灰及泥土帶走,以示不忘根本。如今一些地方,宗族活動又興,同姓族人捐款集資新建祠堂不少,富麗堂皇,耗資甚巨,鋪張者也不乏個例。凡事萬物,都有兩面或者多面性,“祠堂”也不例外,那些糟粕的東西自然應該拋棄,那些承載著我們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精華無疑應當承續(xù)。在振興鄉(xiāng)村的過程中,“祠堂”不失為傳承和發(fā)展鄉(xiāng)賢文化的特殊載體,把它“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的正能量發(fā)揮好,是應該考量和做好的事情。對于古老的祠堂,從文物保護的視角出發(fā),其重要性就不必說了。倒是我想起一個現(xiàn)象來,目前一些地方的拆院并院和新村建設,在拆舊建新的過程中,那些破敗無人居住的院落,其中有不少的老院落都是無價之寶,也許一扇雕花的窗戶、一塊老的匾額或者兩個磉墩的文物價值就足夠賠付房錢。祖宗留下的老房子啊,還是不要隨意拆掉,它們是鄉(xiāng)村文化的一部分,系著鄉(xiāng)愁的魂!
三
從姚坪村前的鄉(xiāng)間公路,順著那條小河逆流而上,兩岸的群山豐腴得像流著五彩的脂肪,山中苗條的溪流像一根根蜿蜒的彈著清音的琴弦。車行不過十分鐘的功夫,就到了五馬林區(qū)的服務中心。原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國家為滿足經(jīng)濟建設對木材的需要,再造美麗山川,把今天的紅峰鎮(zhèn)、毛壩鎮(zhèn)的部分集體荒山劃歸國有,建起了林場。因地貌猶如五匹駿馬遠行歸來聚在槽頭一起吃草的形象而得名五馬林場,林區(qū)最高海拔一千六百余米,總面積一千四百余公頃。六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林場人在崇山峻嶺之巔,懷揣夢想、歷經(jīng)艱辛,用汗水和心血把昔日“遍山荒蕪綠無蹤,飛禽走獸無處棲”的荒蕪大山潤養(yǎng)成了森林覆蓋率百分之九十八,生物多樣性保持完好,有著“青山綠水,天然氧吧”“避暑康養(yǎng),自然空調”美稱的人間仙境。
時序初冬的莽莽林海,靜逸中盈滿勃勃生機,澄澈的山間溪流晃動著明麗的身姿淺吟低唱,清爽鮮嫩的空氣里散發(fā)著草木和泥土那原始的馨香,沒有城市里的喧囂,沒有塵世間的煩惱,整個身心的每一個細胞似乎都在盡情地舒展,自由地享受著無盡的舒爽與快樂。若不是時間所限,真想在這里住下來。
平山兄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說:這里春天采風,夏天避暑,還更舒服,明年來吧,多住上幾天,到石槽寨、公子寨、母子寨、天坪寨等古寨遺址去觸摸白蓮教起義那一幅幅沉重的歷史畫卷,到五馬歸槽、月亮寺坪、呼娘扁、天鵝抱蛋和眾多的紅軍遺址景點去面對面對話,聽它們講述那天上人間美麗的傳說和紅色的故事,才體會得到這里是“河的源流、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真的是名不虛傳哦。我接過他的話來,其實應該說,這里還藏著峨眉的秀,青城的幽,九寨的水,更還有那些能鮮活人們記憶的“鄉(xiāng)愁館”呢!
巴山深處的“五馬歸槽”,那山那水,那風那雨,那日月星辰,還有那林禽林畜林藥林蜂林糧林菜,春夏秋冬,自然是有不同的景象不同的韻味。有如人生,不同的生命季節(jié),嘗到的是不同的人生滋味,但是,只要守住本真的那些東西,都會綻放出一樣的精彩。
五馬歸槽,一片蘊藏著厚重歷史的土地,這片土地上隨處都是傳奇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