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號
李軍和張兵是好朋友。他們在一個村長大,后來雙雙考入大學,畢業(yè)后又一起被分配到了縣文化館,成了同事。
李軍喜歡音樂,不管啥樂器,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弄出的響兒準保比別人弄出來的受聽。張兵熱愛文學,會寫文章,經(jīng)常在刊物上發(fā)表作品。李軍被分到館里的音樂輔導部,張兵被分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部。
文化館有件鎮(zhèn)館之寶,是一把黃銅小號,亮得晃人眼。據(jù)說這把小號有些年頭了,吹起來很嘹亮。小號平時躺在一個比較精致的木盒里,館長老楊把這把小號看得很緊,一般人摸不著。李軍來了之后,館長老楊就把這把小號交給了李軍,還特意叮囑他一定要好生保管。
李軍有時會取出這把小號,吹上一陣子。張兵聽得心癢,也想吹一吹。這天,張兵過來對李軍說,把小號借我玩玩兒。
李軍有活正忙,就對張兵說:“小號在卷柜上邊,你自己去取吧。”張兵個頭瘦高,胳膊也長,不用踮腳就把盒子取下來拿走了。
幾天后,張兵玩夠了,就送回來了。見李軍忙,張兵說:“我把它還給你放到原處吧?!闭f著話,他又把木盒放在了卷柜上邊。
過了沒多久,李軍又想吹小號。他取下木盒打開一看,卻是空的,里邊什么都沒有。
李軍知道這把小號的重要性,急忙跑去問張兵:“小號呢?”
張兵說:“我不早就給你送回去了嗎?你又不是沒看見,我把它放到了你的卷柜上邊?!?/p>
李軍說:“你是給我送回來了,可你送回來的只是一個空盒兒?!?/p>
張兵說:“別鬧了,咋會是空盒呢?”
李軍說:“我沒跟你鬧,真的,不信你過去看看?!睆埍娎钴姳砬閲烂C,不像跟他開玩笑,過去一看,小號的確不見了。
張兵說:“那天我明明把小號放在了里面?!?/p>
李軍說:“別人又不上我這辦公室,小號不可能丟!張兵你也知道,館長視這把小號如掌上明珠,小號丟了,你讓我咋向楊館長交代呀?”
張兵說:“李軍,請你相信我,我們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不可能昧下小號!”
李軍說:“不是我不相信你,可是……也怪我,當時就應(yīng)該打開盒子看一看?!?/p>
張兵被這句話激怒了。他對李軍說:“既然這樣,那咱倆也就沒啥好說的了。不行你就報警,我等著你!”說完一甩袖子走了。
李軍欲哭無淚,只好去找館長老楊,請求處分。館長老楊聽完事情的經(jīng)過,只是嘆了口氣,什么話都沒有說。
幾個月過去了。有一天上午,館長老楊把李軍叫進館長室說:“告訴你個好消息吧,小號已經(jīng)找到了?!?/p>
李軍驚訝地問道:“啥?小號找到了?在哪兒找到的?”
館長老楊呵呵一笑:“別急,你先坐下,一會兒就會有人把小號送回來?!?/p>
很快,美術(shù)部的小劉低頭走進館長室,將一把小號放在了桌上,然后紅著臉出去了。
李軍拿過來一看,正是丟失的那把小號。他不解地問了句:“這……到底咋回事兒?”
老楊館長說:“小劉也喜歡這把小號。有次他去你辦公室,見沒有人,就順手牽羊拿走了小號。前幾天,小劉跟老婆鬧離婚,他老婆一氣之下跑來揭發(fā)他,說他把單位的小號給偷回去了。我就讓小劉馬上送回來,不然就處分他,所以才有了剛才這一幕?!?/p>
原來如此!李軍懊悔地一跺腳,看來他冤枉了張兵。李軍就去向張兵道歉,張兵只是淡淡地說了句:“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笨墒抢钴娭?,這件事并沒有過去。
又過了一段時間,張兵突然離開了文化館。
從此以后,李軍跟張兵再沒聯(lián)系過。不覺三十幾年過去了,李軍也退休了。人到老年,總會想起過去的一些人。李軍有時就會想到張兵,想到那把小號。李軍就想,單位要是沒那把小號該有多好!
老譚
老譚在文化館當門衛(wèi)。
老譚剛來那陣子,還不是老譚,個頭也比現(xiàn)在高,不過沒現(xiàn)在這么胖。那時老譚來找工作,講好了的,每月工資四百元。就當時而言,雇個門衛(wèi)四百塊錢不算高,可也不能算低,屬于中等水平。后來物價上漲,工資也跟著往上躥,在別處當門衛(wèi)月薪都已經(jīng)超千元了,可老譚的工資一點不變,每月還是四百元。
館長已經(jīng)換了好幾屆,可老譚的工資還是那么多。老譚自己不提,也就沒有人想到給他漲工資。老譚并不計較這些,用老譚的話說,給點就行了,多少是多呀?
其實老譚完全可以不當這個門衛(wèi)。他是下崗職工,交了養(yǎng)老保險金的,只要到了退休的年齡就能開支。如今老譚都已經(jīng)超過六十了,更何況老譚的家里還開了個小旅店,雖說生意不咋好,但多少每天還能有些收入。
他在家照顧店里的生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可他老伴是個女強人,什么都不用他操心,也什么都不聽他的。老譚一氣之下,索性家里的事兒全不管了。
開始的時候,館里人并不知道老譚的來歷,以為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崗職工,也就沒人把他當盤菜,后來才聽說,老譚原來是個官二代!
過去這縣出了個很有名的縣委書記,搞了項很大的富民工程,這人就是老譚的父親。譚書記的公子能來給文化館看大門,這話聽起來多少有些不靠譜。不過仔細想一下,也就沒啥可奇怪的了。因為這個縣委書記早就去世了,就連他培養(yǎng)起來的那批干部也早都退了。
問題是父親在職的時候,老譚已經(jīng)二十出頭了,按說他父親完全可以給他安排到好一點的單位上班,比如說縣委的某個部門,可是他卻去了大修廠當工人。老譚后來說過,這不怨他爹,他上學時不好好讀書,一天到晚吊兒郎當?shù)模反蟮淖植徽J得幾個,讓他去坐辦公室,非耽誤大事不可。文化夠用,肚子里的墨水要充足的話,那他也早就妥了。
老譚覺得還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所以當他的兒子小譚入學后,他對兒子的要求特別嚴格。小譚也爭氣,書念得一直不錯,還順利地考上了省城的一所重點大學??删驮谛∽T臨畢業(yè)前,他去江邊洗澡,下了水就再沒上來。
也就是那一年,老譚才上文化館當?shù)拈T衛(wèi)。
館里這些人,有搞美術(shù)的,有搞攝影的,有搞舞蹈的,有搞書法的,還有專門寫小說的……五花八門,干啥的都有。在這些人的身上,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多少都能有些藝術(shù)細胞。到了晚上,老譚很喜歡跟館里的值宿人員聊天。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一聊就是幾個小時。值宿的感到寂寞,也樂意跟老譚聊。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老譚也老了。館長見老譚年紀大了,怕他出啥意外,就打算換個門衛(wèi)。這天,文化館長把老譚叫到了館長室,對他說:“這樣吧,單位多給你開一個月的工資,下個月你就不用再過來上班了?!?/p>
老譚說:“我明白你的意思。該換人你就換人,用不著多給我開支?!?/p>
館長說:“你也挺不容易的,在這干了這么多年,多開一個月的工資很正常。”
老譚說:“我說不用就不用,我又不缺錢花?!?/p>
館長一聽笑了,說:“不缺錢,你還出來掙錢?”
老譚說:“你就沒問問我,我為啥寧可少掙錢,也要來你們文化館當門衛(wèi)?”
館長好奇地問道:“為啥?”
老譚說:“跟你們這些文化人在一起,我就是為了想學到點啥?!?/p>
作者簡介:孫兆貴,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在扶余市文化館工作。曾在《當代小說》《四川文學》《參花》《小說月刊》《百花園》《天池小小說》等刊物發(fā)表過小說多篇,獲過獎。作品被《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讀者》等轉(zhuǎn)載,并有作品入選中國小小說年選,中國微型小說排行榜和全國初、高中語文模擬試卷。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