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正是體育比賽的好時節(jié)。一年一度的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也如期上演。別小看了這項“牛劍”對抗,它今年足足有190“歲”了。
賽艇運動之所以受到學生喜愛和社會關注,不只是因為傳統(tǒng)的力量,而且還因為它對于人格的塑造,特別有價值。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而賽艇運動,似乎更直觀更有效,更能磨練人的意志、有利于培養(yǎng)內(nèi)心的強大。比如賽艇選手之間流行不少術語,其中一個便是“Swiss cheese”(瑞士大孔芝士),意指手上的水泡和老繭。有趣的是,選手基本上都以“Swiss cheese”為驕傲,因為這能告訴人們,自己已經(jīng)克服了對疼痛的恐懼。除了對個人的體能和技術的要求,賽艇項目更是不折不扣的集體項目——沒有明星隊員,團隊的成績是由最差的選手決定的。取得勝利除了靠實力,更需要每一個隊員毫無保留地信任隊友,把自己融入到整個團隊之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賽艇項目是團隊精神的終極體現(xiàn)。這樣的價值取向無疑是充滿正能量的,甚至可以說是永不過時的。
我不禁想起了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北大清華賽艇對抗賽。這項于1999年起步的模仿賽事,從誕生到終結只延續(xù)了10年。初衷不錯,卻淪為短命,原因并不復雜——我們?nèi)狈ο瘛芭Α边@樣的體育基礎?,F(xiàn)在全英國有500多個賽艇俱樂部,其中學生俱樂部就有150多個,經(jīng)常參加賽艇運動的超過10萬人。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2001年,北大才開始招收賽艇項目的體育特長生,不少還是從籃球運動員轉行而來。沒有項目基礎,哪來對抗和競技?所以,北大清華賽艇對抗沒能成為另一個“牛劍”,也毫不足怪。
(摘自《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