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濤
一節(jié)、兩節(jié)、三節(jié)……綠色的機車牽引著滿載煤矸石和煤粉的車皮,穿越俄羅斯后貝加爾斯克遼闊的原野,緩緩通過滿洲里鐵路口岸,駛入中國境內。拖拽著60節(jié)貨柜的列車如長龍蜿蜒,足足用了近半個小時,才從高聳的國門下完全通過。
在滿洲里,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重現。國門一側的41號界碑無言佇直,目送著一趟趟滿載的國際列車來往穿梭,見證著繁忙,也守護著安寧。
開埠百年的滿洲里口岸因路而生.,因路而興。1901年,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開通,毗鄰俄蒙的滿洲里從偏居塞外的“神經末梢”,進化為鎖鑰要津的“神經元”。通商天時和沿邊地利,奠定了滿洲里無可取代的中國北疆門戶地位。
讓滿洲里最終化蛹為蝶的力量,來自人和之助。新中國成立后,這座歷經苦厄的百年口岸終當大任:從經濟體制改革開放試驗區(qū),到首批沿邊開放城市之一;從罔家重點開發(fā)開放試驗區(qū),到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滿洲哩始終與共和國的發(fā)展節(jié)奏同步,演繹出一段從“爾亞之窗”到“萬國商都”、從北廷門戶到現代口岸的城市發(fā)展傳奇。
“中國人來了像出國,外國人來了像回家”,這句話像是調侃,卻更像是滿洲里的城市形象官宣,傳達出如今這座城市的特立獨行和自信滿滿。從外觀看,滿洲里是混血的:鱗次櫛比的俄式建筑、觸目可見的套娃造型和俄蒙商品,異域風情彌漫街巷。然而,在滿洲里的城市血脈中,涌動著純正的中華文明基因:從戍守邊廷的卡倫哨所,到開埠之初的蒙古包;從商隊絡繹不絕的茶馬古道,到西伯利亞鐵路的接人點;從早期中共黨組織聯接共產國際的紅色通道,到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物資補給線,遙遠邊城始終與國家發(fā)展大勢呼吸相聞,感知和傳導著國運脈動。
百年滿洲里,目睹過舊王朝的躑躅前行,見證了新中國的高歌猛進,更沐浴著新時代“一帶一路”的發(fā)展榮光。從十九世紀末的借地筑路,漸成市井雛形,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沿邊開放,實現邊貿“零突破”……跨越一個多世紀,當年“一支香煙走到頭”的袖珍邊城,已出落成全國最大陸路口岸和中國大陸沿邊口岸中唯一的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國際口岸,威力歐亞陸路大通道上的重要樞紐、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支點、面向俄蒙和歐洲腹地的黃金物流節(jié)點城市。
小小邊城,自帶氣場。正所謂:一眼望俄蒙,三國聞晨雞。邊城滿洲里,口岸自豐儀。
撰文/本刊記者唐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