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華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作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也是人與自然間交流的象征物,受到歷代的重視。
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鼓的應用更加廣泛,但手工鼓的市場受到各種機制鼓的強烈沖擊。近幾年,全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捧,又讓手工鼓的傳承有了一些起色。江西省新余市歌美制鼓的謝歌美師傅,從事制鼓40年,經歷了該行業(yè)的跌宕起伏。
2謝師傅這家手藝是從外公開始的。舅舅患中風,只能言傳無法身教。鄰村來請做鼓,他一邊做一邊回憶舅舅教的工序和細節(jié),一個星期后終于獨立完成了第一個鼓。
3謝師傅做的鼓,包括選材、刨板、蒙皮等十幾道工序,里里外外全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為了得到上好的鼓皮,每逢墟日他都要到鎮(zhèn)上挑選八齡以上的黃牛皮。
4黃牛皮買回家后用生石灰浸泡進行脫毛處理,再用特制的彎刀將其皮下組織去除干凈。刮皮的技術要求高,皮子刮破了做不成大鼓,造成浪費。皮子厚薄不均又會直接影響到鼓的音質,沒有多年磨練難以掌控。
5刮好的皮子還要畫取樣的墨線,平鋪曬干備用。
6鼓腔是帶弧度的。謝師傅會選擇自然生長彎曲的杉木,這樣可以多取一塊板料,節(jié)約成本,更多的是從物盡其用上的考慮。
7拼合鼓身更需要嚴謹,以保證每一塊木板嚴絲合縫。
8用鑿子將鼓身邊緣厚度統(tǒng)一。
9木板都寫滿了數(shù)字,毫厘偏差都會讓鼓身拼合失敗。
10套上鐵箍,讓鼓身更加堅實。
11鼓面的制作是一面好鼓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將事先準備好的牛皮再次浸泡,使其變得柔軟且有韌性。鼓身兩邊要同時架梯,保持平衡。
12沿著之前畫好的墨線打洞,均衡的將繩索穿梭其間。
13牛皮蓋在鼓腔上后,在這些穿好的繩子間串上些小木棍,通過小木棍進行牛皮的拉直、繃緊、平衡。再用木棒敲打鼓身,讓牛皮盡量伸展。
14蒙好鼓皮撬動木架底下的千斤頂,使牛皮受力不斷拉伸,剩下的就交給陽光與風。
15兩三天后鼓面干透,試敲了幾下,感覺聲音飽滿再開始畫線釘釘。
16根據訂單要求,選擇不同材質的釘子,有竹釘、不銹鋼釘、銅釘。
17釘好后可以給鼓皮松綁,切除多余的部分。鼓的另一面還需重復著同樣的工序。除去備料的過程,做一面大鼓至少要一周時間。
18有首《制鼓訣》,生動地勾畫出一只鼓的誕生:“緊蒙密釘、晴雨同聲”。
19完成好的大鼓,圖個喜慶會貼上紅紙,寫些吉利的詞匯。鼓身并不上漆,而是保留木質的紋理,卓顯古樸、大氣。光澤來源于細致的打磨。
20謝師傅感嘆成熟的制鼓手藝人越來越少,讓他略感欣慰的是,在浙江義烏做電商的兒子丹桂回來了,愿意跟他一起做鼓。
21謝師傅做的手工鼓,從鼓中心到邊緣能敲出高、中、低三個聲部。他非常自信,稱自己是方圓百里最好的鼓匠。2019年九九重陽節(jié),謝氏父子應邀在新余黃坑古村進行做鼓技術展示。
22隨著社會對傳統(tǒng)手工制品的追捧,鼓的銷售情況也出現(xiàn)了轉機!如今制鼓不僅可以養(yǎng)家糊口,重要的是聽到鼓聲,謝氏一家會感覺渾身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