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墨彩瓷器是指以黑色彩料為主,兼用礬紅、金彩等彩料,在瓷器上繪畫,再經(jīng)烤爐二次焙燒而成的瓷器品種。墨彩是清代瓷器的常見裝飾手法之一,出現(xiàn)并成熟于清代雍正時期。其繪畫根據(jù)畫面的需求,用彩可濃可淡,與中國畫中的水墨畫效果十分接近,故又稱為“彩水墨畫”。
關(guān)于墨彩瓷器出現(xiàn)的確切時間,法國傳教士殷弘緒(1664-1741)在1722年的一封書信中,為我們提供了景德鎮(zhèn)墨彩瓷器燒制的難度和燒制成功的時間:“他們曾試圖用最好的中國墨來繪制花瓶,但沒有成功,瓷器燒出來后盡是白的。由于這種墨彩的濃度不夠,加熱后松散不存。實在地說,是墨彩未能滲透進(jìn)釉層,產(chǎn)生不同于素坯釉的顏色?!睋?jù)此,景德鎮(zhèn)至少是在1722年以后才成功燒制墨彩瓷器。
殷弘緒是天主教耶穌會法國籍傳教士,于1699年來華。1704~1722年,他在景德鎮(zhèn)傳教,留下了不少書信,內(nèi)容涉及到景德鎮(zhèn)基督教、制瓷業(yè)、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
關(guān)于墨彩瓷器的產(chǎn)地,首先是出現(xiàn)在瓷都景德鎮(zhèn)。在18世紀(jì)30-40年代,廣彩瓷器進(jìn)入興盛的階段,當(dāng)中也有不少墨彩瓷器,基本上是歐洲訂制之物,多以西洋版畫技法繪制,紋飾題材多為宗教和神話故事、紋章、人物肖像、港口與海船等等。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不少數(shù)量的墨彩瓷器,年代跨度為清代至民國,涵蓋了內(nèi)、外銷備品種。以下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清代藏品,分享與眾。
首先是內(nèi)銷的部分,以中國畫技法為主。無論是山水、樹木、人物等的畫法,以及山水畫面的構(gòu)圖,多借鑒《芥子園畫譜》。紋飾題材有山水、人物、花烏、博古圖等,均是明清瓷器常見的紋樣。器形有盤、杯、瓶、筆筒等。大件器物較少,中、小型器物居多。
山水紋:見有清雍正時期的盤、杯等器形。所繪山水圖借鑒晚明以來中國畫的技法,山峰多用披麻皴和斧劈皴。有的繪近景,有的是遠(yuǎn)、中、近景相結(jié)合,構(gòu)圖合理。有的加繪文人高士。畫面極富于文人出世的意境(圖1-5)。還有的與詩文相結(jié)合,呈現(xiàn)出詩、書、畫相結(jié)合的意趣。如圖1盤子留白處書寫詩句“青山橫小郭,白水繞東城”。落款“景亭”,并書紅彩閑章。
人物紋:有瓶、杯等器物(圖6、圖7)。清雍正人物紋盤口瓶繪仕女賞花、嬰戲圖案,人物肌膚的部分施以淡淡的礬紅彩,人物表情生動,嬰孩天真活潑,仕女氣質(zhì)清麗脫俗。其他的人物圖案有八仙、竹林七賢、高士云游等題材。總的來說,墨彩的人物圖案多與礬紅彩相結(jié)合,都是雅致高尚、清新脫俗的格調(diào)為主。
云龍紋:清乾隆墨彩云龍紋長頸瓶,腹部繪云龍紋。龍生猛矯健,纏繞于云霧中,吞霧吐風(fēng),氣韻生動、霸氣。瓶頸留白處書寫詩句:“指日春雷震太空,甲鱗頭角動英雄。乘云帶雨飛千里,吸霧呼風(fēng)上九重?!保▓D8)。
博古圖:有盤、杯等器物(圖9、圖10)。博古圖源自宋微宗時期編撰的《宣和博古圖》一書,是明清瓷器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內(nèi)容包括鼎、尊、彝、瓷瓶、玉器、書畫、盆景等等,寓意清雅高潔。
當(dāng)墨彩瓷器一旦燒制成功,在18世紀(jì)30年代便在外銷歐美的瓷器中大為流行,尤其是以基督教為題材的瓷器。因為墨彩裝飾技法與歐洲的西洋版畫技法相結(jié)合,呈現(xiàn)出相當(dāng)完美的效果。而在康熙時期的基督教題材瓷器中,常見的是青花的形式(圖11)。但青花畢竟是釉下彩繪,雖然同樣是使用西洋版畫技法,筆觸較難表現(xiàn)得細(xì)致,而且呈色是藍(lán)色。與青花相比,墨彩以黑色的釉上彩繪,采用西洋版畫的技法,所呈現(xiàn)的效果與版畫原作更為接近。外銷部分的墨彩瓷器,除了宗教題材外,還有神話故事、人物肖像畫、紋章瓷等等。
清雍正墨彩描金花卉French家族紋章紋盤(圖12)
高1.6、口徑22.9、底徑11.6厘米。盤子以墨彩加描金描繪,繪花卉紋飾與French(弗朗茨)家族紋章圖案。邊飾上的八寶圖案加上了紅、藍(lán)彩;二層邊飾的風(fēng)景圖案使用的粉彩。紋章圖案較小,放在邊飾的上方中間。此盤是英國貴族大衛(wèi)·弗朗茨(David French)為其兒子羅伯特·弗朗茨(Robert French)訂制的。大衛(wèi)·弗朗茨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位船長。
清乾隆墨彩Birkbeck家族紋章紋八角盤(圖13)
高3.5、口徑23、底徑12厘米。盤呈八角形,以墨彩、西洋版畫技法描繪紋飾。邊飾繪花蝶紋。盤心繪Birkbeck家族微章紋,飄帶上的銘文用拉丁文寫著“PATIENTIA,VINCIT”(容忍讓渡,戰(zhàn)勝一切)。B1rkbeck家族來自英格蘭北部的威斯特摩蘭郡(Westmorland)。
紋章與中國瓷器的結(jié)緣,始于16世紀(jì)40年代(明代中晚期)的葡萄牙王室與中國的景德鎮(zhèn)之間。在17世紀(jì)(明代晚期),歐洲來華定制紋章瓷沉寂了較長一段時間,在18世紀(jì)又興盛起來。18-19世紀(jì)歐洲和美洲人來華定制的紋章瓷,品種更加豐富,紋章的類別和定制者的構(gòu)成也更加廣泛。品種上除了青花瓷外,還有五彩、粉彩、墨彩、中國伊萬里瓷和廣彩等。清代的紋章瓷產(chǎn)地主要是景德鎮(zhèn)和廣州。此紋章盤繪畫精細(xì),應(yīng)該是在景德鎮(zhèn)定制的。
清乾隆墨彩描金“西洋婚禮”圖盤(圖14)
高2.3、口徑23、底徑12.3厘米。該盤子的邊飾以金彩繪邁森風(fēng)格的卷蔓紋,具有巴洛克的藝術(shù)特征。主題紋飾以墨彩繪婚禮場景,一對新人的四周圍繞著眾神。拱門上的銘文用拉丁文寫著“SEHPER AHOR TE,F(xiàn)IRHTSJHUSATOUE FIDELIS”(永遠(yuǎn)愛你,最堅定和篤誠)。兩個門柱上分別繪以紋章裝飾。此盤子無疑是為婚禮而定制的,定制的畫面來源目前還未能確定。從畫面上人、神相混、現(xiàn)實與神話交匯的熱鬧場面來看,很可能是借鑒于巴洛克時期比利時著名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的作品《瑪麗·德·美第奇抵達(dá)馬賽》。此畫是魯本斯為法國皇后以《瑪麗·德·美第奇生平》為標(biāo)題的21幅組畫中的之一,畫面表現(xiàn)的是盛裝的王后抵達(dá)馬賽港時受到熱烈歡迎的情景(圖15)。
清乾隆墨彩描金荷蘭政界人物肖像圖紋章紋咖啡杯(圖16)
高6.3、口徑6、底徑3.5厘米。此杯子上繪的是荷蘭人Willem Van Haven的肖像和紋章,他在政治和外交領(lǐng)域功勛卓著,可惜的是他后來因個人行為不檢和風(fēng)流韻事下臺。杯上繪有其本人的紋章和肖像,外書一圈荷蘭文字表明了他的身份:Willem Van Hayen,Het Bildt市長,F(xiàn)ries]and省議會代表。
清乾隆墨彩西方神話故事圖咖啡杯(圖17)
高6.2、口徑6、底徑3.2厘米。此杯描繪的畫面取材于一幅版畫,內(nèi)容是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筆下的神話傳說。畫面描繪的是春神威爾廷努斯為追求果樹女神普瑪娜,偽裝成一位老婦故意接近她,丘比特坐在普瑪娜的腳邊。這是荷蘭17世紀(jì)繪畫流行的題材。威爾廷努斯是掌管四季變化、庭園和果樹的小神,年輕迷人,可以隨意改變自己的形象。他愛上了果樹女神普瑪娜??墒瞧宅斈葘λ星蠡檎叨冀o以拒絕。為了能每天見她一面,威爾廷努斯每天不斷地變化自己的形象??上宅斈戎铝τ谂囵B(yǎng)果樹,從來沒有注意過他。直到有一天,威爾廷努斯變化成一位老奶奶,走進(jìn)普瑪娜的花園,給她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年輕人被自己狠心的愛人拋棄,最后天神把這個狠心的女人變成石頭的故事。但即使這樣也無法讓普瑪娜接受他的愛。最后惱怒的威爾廷努斯脫去偽裝,顯現(xiàn)出他的真面目。普瑪娜看到如此英俊的威爾廷努斯,接受了他的愛,并和他一起管理著花園。
清乾隆墨彩描金“西蒙與伊菲金妮亞”圖盤咖啡杯組(圖18、圖19)
圖盤高2.8、口徑23、底徑13厘米??Х缺?.7、口徑7、底徑4.5厘米。圖盤畫面源于比利時畫家彼得·保羅·魯賓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西蒙發(fā)現(xiàn)伊菲金妮亞跟三個同伴在樹下歇息》(圖20)。
畫中故事來自14世紀(jì)薄伽丘《十日談》中第五日:紳士阿利提帕斯之子西蒙從小不好學(xué)習(xí),言談舉止相當(dāng)粗俗,整日喜歡與農(nóng)夫混在一起。某日午飯后,西蒙扛著一根木棍,從一個農(nóng)莊趕往另一個農(nóng)莊時,經(jīng)過一片樹林,看見美貌的伊菲金妮亞與她的二女一男三個仆人在樹林里熟睡,于是愛上了伊菲金妮亞,并一直等她醒來、看到她美麗的雙眼才肯離去。從此,西蒙脫胎換骨,不僅刻苦學(xué)習(xí)、學(xué)識猛進(jìn),而且舉止優(yōu)雅、成為一名紳士。經(jīng)過一番曲折,西蒙與心上人伊菲金妮亞終于共結(jié)連理。此盤的圖案,描繪了伊菲金妮亞的女仆。
清乾隆墨彩描金“耶穌誕生”“耶穌受難”“耶穌復(fù)活”圖盤
墨彩描金“耶穌誕生”圖盤,高2.5、口徑23、底徑12.8厘米(圖21)。
墨彩描金“耶穌受難”圖盤,高2.5、口徑22.2、底徑13.1厘米(圖22)。
墨彩描金“耶穌復(fù)活”圖盤,高2.5、口徑22.5、底徑12.8厘米(圖23)。
通常是以這樣的3件為一組出現(xiàn),表現(xiàn)耶穌的人生主要經(jīng)歷。畫面以墨彩加金彩描繪。邊飾繪絲帶纏繞的花卉紋。盤心主題紋飾分別繪“耶穌誕生”“耶穌受難”“耶穌復(fù)活”等內(nèi)容。畫面源自《圣經(jīng)》里《馬太福音》的記載。畫面描繪了幾個衛(wèi)兵和女人倒臥在地,耶穌升天。
這組瓷器同樣是以西洋版畫技法繪成,故事內(nèi)容來自《圣經(jīng)》,圖案是摹仿自荷蘭藝術(shù)家Jan Luyken(1649-1712)繪制的《圣經(jīng)》版畫插圖。這套版畫于1734年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出版,后來被送到中國成為定制瓷器的樣稿。年代在乾隆時期(18世紀(jì)30-40年代)(圖24)。
綜上所述,墨彩瓷器的藝術(shù)特點主要可歸納為:
1.墨彩瓷器于1722年以后在景德鎮(zhèn)燒制成功。器物以中、小型器為主,大件器物較少。器物粘有窯灰的現(xiàn)象較為多見。
2.18世紀(jì)30~40年代墨彩瓷器大量外銷歐洲。這部分基本上是歐洲訂制的器物,西方來樣稿、采用西洋版畫技法繪制。其中有部分外銷歐洲的墨彩瓷器是在廣州繪制的,成為廣彩瓷器的一部分。
3.在潔白的釉面上以墨彩彩繪,使畫面更具有中國水墨畫和西洋版畫的效果。中國畫的畫面多為雅致的風(fēng)格。在紋飾題材上,中國畫法的多見山水、人物、云龍、博古圖等。外銷的部分常見紋飾有宗教故事、西方神話故事、紋章、人物故事或肖像等等。還有海港、帆船等圖案內(nèi)容本館未有收藏。
4.在18世紀(jì)中葉以后外銷的墨彩瓷器逐漸減少。
5.繪畫質(zhì)量在雍正、乾隆時期較為精美,嘉慶、道光以后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