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與少女時代老覺得母親持家理務(wù)雖有條不紊,但過于吝嗇,不夠大方。
每有同學來我家吃飯,我都會自掏腰包,到燒臘店買包叉燒,拿進廚房里給她說:“媽媽,是我的同學買來孝敬你的?!?/p>
母親于是笑逐顏開,那一頓飯必然另加幾味,弄得挺豐盛。
如果我不做此張羅,母親絕對不會因家中有客而多弄小菜。問她,老是答:“人必先敬我一尺,我才肯回敬。要我先行這一步,絕不!”
最近,我構(gòu)思一篇小說,故事中的一對母女,正是我和母親的影子。
老友正追讀小說連載,告訴我,那母親的角色,是的確應(yīng)該如此發(fā)展的。老友說:“你知道為什么?因為上了年紀的人,被所謂至交好友出賣的次數(shù)多,心淡之故,再熱誠待人的人,都不肯自動慷慨。”
說得實在對,年輕人一般比較豪爽,不會斤斤計較、婆婆媽媽,完全是沒有受過教訓(xùn)的緣故。
人只要活到中年,有一日靜下心來,細數(shù)自己曾為別人做過的功德,比較自己被別人占用的便宜,若結(jié)果是得不償失的話,就會開始大徹大悟,從此小心翼翼,不再肯先行吃虧。
愿意先受人一分恩惠,再行圖報,原來算是相當合理的行為了。真錯怪了母親。
(摘自《心想事成》 梁鳳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