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平
偶得一北魏平城時期磚拓,有所感北朝時期山西絲綢之路文化,遂拋磚引玉與眾分享。
該磚拓圖像中裝飾四葉草,這樣的植物裝飾起源于希臘一種傳統(tǒng)圖案,南北朝很多石窟里都有體現(xiàn),在北魏瓦當中我也見過一例,飽滿的蓮花造型當中一朵美麗的四葉草盛開,在四葉草的兩側(cè)裝飾著鳥銜葡萄紋,葡萄構圖新穎獨特,鳥雀生動形象,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葡萄是什么時候來到山西的?
葡萄屬葡萄科多年生藤本攀援植物,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樹之一?!捌咸选币辉~是從希臘語翻譯過來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 “蒲萄” “蒲姚” “葡桃”等。
人類栽培葡萄的最早史證,是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美費斯城普塔戈廷的古墓壁畫上,有描繪人們收獲葡萄和釀制葡萄酒的圖案。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航海和經(jīng)商著稱的腓尼基人,從古代的科爾希達人那里知道了葡萄,通過他們的航海活動使葡萄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根據(jù)考古學家的研究,葡萄在2000多年前已廣泛分布在中東、中亞、南高加索和北非廣大地區(qū)。后來通過人類的友好交往,沿地中海岸向西傳播到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
長期以來,學術界普遍公認自葡萄從西域引進中國的2000多年以來,只有山西地區(qū)始終將其種植并延續(xù)至今。19世紀以前,文獻記載的較為明顯的引進葡萄事件主要有兩次,一為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一為唐初重新平定西域之后(公元640年左右),但均不太成功。但山西地區(qū)的葡萄引進還不屬于上述史有明文的兩次。
是粟特人由西向東將葡萄帶來山西。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其一是出土于大同南郊北魏遺址,現(xiàn)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北魏銅鎏金童子葡萄紋高足杯,為波斯薩珊王朝時的酒器,其題材為童子收獲葡萄,在銅杯的腹部滿飾葡萄枝葉和葡萄,其間有童子五人似在采摘;其二是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出土的虞弘墓?jié)h白玉石槨上,雕刻有胡人以腳踩方式擠葡萄以得到原汁供釀造的畫面,這說明其時山西地區(qū)由雁北至晉中已廣泛分布有葡萄種植區(qū),飲用葡萄酒已經(jīng)成為貴族的一種時尚;其三便是這塊不太被人關注的北魏平城鳥銜葡萄紋磚。
我曾咨詢過幾位北朝研究專家,大家的結(jié)論是,從考古來講,中國的葡萄種植最早是在山西,至于漢代,葡萄還屬于進口的狀態(tài),真正的自主種植應該是在北朝時期,主要產(chǎn)地在雁北至晉中這個區(qū)域,而且北朝時期山西大同是北魏的都城,太原是北齊的陪都,兩大城市當時都是國都,世界各國使臣往來非常頻繁。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公元五世紀,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通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討柔然,征夏國,占涼州,取北燕)結(jié)束了五胡十六國的戰(zhàn)亂分裂狀態(tài),長久以來擁塞的北方絲綢之路再次被打通,為葡萄的引進種植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放下手中的拓片,我的思緒依舊在北朝縈繞,就像那只鳥雀一樣,銜著葡萄1500年都未曾離去。
難道我們也會選擇遺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