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競妍
閑暇時間,去一個社區(qū)課堂做志愿服務,課堂教授著中華禮儀,臺下全是六七歲的孩子。老師輕問:“諸君求學為何?”底下小手如林。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孩子,大方地起立:“老師好!我求學的目的是紀念古人,獲得知識,將來做一名醫(yī)生,治好爸爸媽媽的病。謝謝老師?!焙⒆拥脑挍]有什么邏輯,我聽了卻一震,對長輩的恭敬,對先知的敬重,對長輩的孝順,毫不做作,淋漓盡致。孩子雖小,卻抱有最真摯最崇高的理想,就如當年范仲淹跟算命先生說的:“只有良相和良醫(yī)可以救人濟世,所以我立志: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边@就是中華的棟梁,這就是振興中華的決心。
于是,這里的“良相”不再是宰相,而是可以為國家長遠考慮,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貢獻的人材;這里的“良醫(yī)”不再只是指醫(yī)生,而是可以針砭時弊,醫(yī)治社會弊病的人。
于是,我們開始立志成為“良相”:公交車上或地鐵上不受外界干擾認真學習的“最美學生”日益增多,排隊時拿著一本單詞手冊念念有詞的學子日益增多,圖書館中認真翻閱資料的身影填滿書架之間的縫隙……比起那些只談“多讀書,報效祖國”之類的空話,我們在用行動證明,我們有志向成為“良相”。我們愿意面向夕陽享受奔跑后的歡暢,我們愿意讓汗水肆意浸濕臉龐……軍訓的烈日揉捏著臉龐的汗珠融化在整齊響亮的口號中,學農的泥土攀上同學的褲腳散發(fā)著青春的朝氣;筆尖畫下的字符剛好是陽光鋪滿的未來……我們昂首挺胸,我們懸梁刺股,我們汲取中華浩瀚文化中的一點精華,只為能腹有詩書談吐未來。
于是,我們也開始立志成為“良醫(yī)”:我們曝光那些違反規(guī)則的惡習,我們批評那些傷風敗俗的現(xiàn)象,我們糾正那些有悖天理的行為……我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們沉著冷靜,我們用仁禮之道,只為將中華文明傳承,只為能延續(xù)“禮儀之邦”一稱。
或許,我太渺小,能做的,只有為敬老院的老人梳一次頭;只有為地鐵站中迷茫的乘客指一次方向;只有幫社區(qū)散發(fā)一張關于環(huán)境治理的宣傳單……希望有朝一日,在這跬步小流的積累下,能至千里成江海!
我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我們養(yǎng)精蓄銳,我們整裝待發(fā),我們用十年寒窗,只為能牢牢地握住前輩傳來的接力棒,只為能將振興中華的責任一肩扛。
點評:文章以時事為切入口,通篇流淌著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卻并未囿于歌頌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空談振興中華的理想使命,而是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引發(fā)感悟,將對歷史、對民族的思考延伸至自己身邊,實論作為高中學子的“可做可為”。
點評教師:戰(zhàn)嘉欣2FC00FD9-3B16-41A9-B064-856CE7DBD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