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茗
剛到倫敦,最不適應(yīng)的,既不是一日三場雨,也不是難吃的英國餐,而是倫敦的時間。這大概是因為,大雨也好,漢堡也罷,若是不喜歡都可以躲一躲,唯一躲不掉的,是籠罩著這座大都市的全民執(zhí)行的時間。
最初讓人體會到這種時間上的差異的,是快遞服務(wù)。
對生活在上海的人來說,由淘寶、京東和各家快遞公司聯(lián)手打造、彼此競賽的“江浙滬”速度,早就把我們對快遞小哥的期待訓(xùn)練成了以“天”為單位,甚至于上午下單下午到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在高效有序的快遞小哥的幫助下,時間成了可以隨時拿捏、任意截取的對象。其中感覺最明顯的,莫過于寄快遞時,收件小哥總不忘特別提醒:“你寄的這個價錢是要隔天到的哦!”單這一句,就讓你知道自己有著掌控時間的魔力—既可以加價兩小時速達,也可以選擇放寬期限,隔天到也無妨。
雖然“地球是平的”,但并非所有地方的時間都如此溫順馴服。作為世界金融之都的倫敦便非如此。如果說淘寶、京東是國內(nèi)大鱷,執(zhí)行的是“中國速度”,不具有可比性,那么,就說說覆蓋全球的亞馬遜吧。
網(wǎng)站的下單程序、短信通知、包裹跟蹤,全世界的亞馬遜是“一樣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那條綠色的“運輸”“派件”線所代表的實際時間。習(xí)慣了上海亞馬遜的我,在倫敦第一次下單,便體會到了其中的差異。在“派件”和“抵達”之間,只有短短5毫米的距離,你卻無從琢磨出這究竟代表著多少小時。以至于在倫敦,等著快遞員來敲門,會成為一樁一周乃至更長久的事業(yè)。直到我終于意識到這是我水土不服的時間觀在作祟,才果斷把對快遞的期待從以天計的“中國速度”調(diào)整為論周算的“英國速度”—下單之后不再翹首以盼,而是干脆“忘記”,等忘得差不多了,突然收到個快遞,便是驚喜。如此一來,我旅居倫敦時的幸福指數(shù)明顯上升。
等到再多住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并非倫敦的快遞小哥特別懶惰,才縱容了不夠馴服的時間,而是整個城市就像商量好了似的,在執(zhí)行一種不一樣的時間規(guī)范。
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購物時間的嚴(yán)格規(guī)定。倫敦的大型百貨商店一律晚上8點關(guān)門,小一些的,五六點就打烊。我住的地方臨近最著名的露天市場,百來個攤位,各色小商販,打出的廣告是“來倫敦的最后一站”。顯然,這樣的市場針對的并非周邊居民,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即便是這里,每天下午過了4點半,小販們也陸續(xù)收攤走人,多一刻也不愿停留。你若想在此時買個什么,他只會和顏悅色地告訴你:“明天再來?!?點之后,偌大的市場,永遠(yuǎn)干干凈凈、空空蕩蕩。
待得更久一點,我開始明白,“倫敦時間”掌控的遠(yuǎn)非倫敦一地,而是英國通用,那些以旅游業(yè)為主的英國小城鎮(zhèn)也不例外。這讓我不禁疑惑:英國人究竟指望游客如何安排時間,才能既旅游又購物,支持地方經(jīng)濟?一方面,他們開了五花八門的商店,誘人購買;另一方面,所有商店和各大景點同時開門關(guān)門。等到游客們好不容易逛完景區(qū),想要購物的時候,商店永遠(yuǎn)是鐵將軍把門。如果說倫敦那些大型百貨商店可以自行其事的話,那些全靠游客維持生計的小鎮(zhèn)商店,又哪來的動力到點就關(guān)張呢?
然而,“倫敦時間”卻有著強大的約束力,并不因經(jīng)濟不景氣而有絲毫的改變。每個周日,一到晚上6點,所有店鋪一律打烊,就算是英國人最喜歡的酒吧也是一樣。周日晚上的倫敦大街常常空無一人。偶爾有一兩個人走過,我總猜想他們是和我一樣的、難以適應(yīng)這座城市的時間規(guī)范的異鄉(xiāng)人。
每當(dāng)這樣的時刻,站在清冷的大街上,我便會想,這樣的“倫敦時間”,究竟把人們趕去哪里了呢?
也許是家里?!盁o處消費”的現(xiàn)實,把人們趕回了自家的餐桌前。無論工作如何繁忙,總有一個時間段,人們無法依賴外賣或餐廳,必須回家自給自足。
也許是音樂廳和劇院。購物的樂趣在夜晚被攔腰斬斷,不愿意回家的人們,總是把劇院和音樂廳擠個爆滿。更何況,文化演出的票價比起百貨商店的標(biāo)簽來,要可親得多。
也許是各色小書店、大學(xué)或其他公共場所。每天晚上,倫敦總有那么十幾個免費講座在對人們招手,邀人們前去爭論。在這樣的夜晚,進一次威斯敏斯特,在平日議員們嘮叨個沒完的漂亮房間里參加一場辯論,倒也不錯。
而在趕著回家,趕著聽音樂、看演出、蹭講座的人流中,也許便有亞馬遜的快遞小哥、商店的售貨員、餐廳的大廚、露天市場的攤主……
當(dāng)然,這只是我的想象。在倫敦這座貧富懸殊的大都市,普通人到底有多少經(jīng)濟能力和閑適心情去享受這座城市,從來都是需要打上問號的事。但至少“倫敦時間”給了他們一種特別的保證,使之擁有一塊可以自己做主的時間,免于生產(chǎn)和消費的過度侵犯。
(摘自《潤》,林冬冬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