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瑞士有名的不僅是鐘表,在垃圾分類和回收方面也頗有建樹。目前,瑞士各類垃圾回收率均已超過70%,金屬和玻璃制品的回收率高達90%。
垃圾分類有指南。在瑞士,每個家庭新年都會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來自市政廳的垃圾分類大禮包,其中包含一本180多頁的垃圾處理指南和一些免費的大號垃圾袋。每個家庭都要根據該指南,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不同類別的垃圾需要使用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市民們通常需要去市政廳繳納一定的費用并得到“已繳垃圾費”的貼紙,再去超市購買相應的垃圾袋,才能扔進對應的垃圾箱。
如果有人不按規(guī)定繳納垃圾費,或是沒有嚴格執(zhí)行垃圾分類方法,會受到懲罰。市政廳工作人員會詳細檢查垃圾內容,若發(fā)現(xiàn)違規(guī)用戶的個人信息,就會給其寄送高額罰單,通常為600~1000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3900~6500元,1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6.5元)。
細致分類不亂丟。每個社區(qū)都有專門的垃圾站,占5~6個車庫的面積,根據社區(qū)大小,里面會有6~10個分類垃圾集裝箱,分別用于存儲紙制品(包括廢棄紙張、報紙、紙殼雞蛋盒、購物紙袋等,有的地區(qū)還將紙張和紙殼另行分類)、生物垃圾(包括不合鹽的各種食品,比如水果蔬菜、雞蛋殼、寵物糞便等)、塑料制品(特指標明“回收塑料”的飲料瓶、塑料購物袋等)、電池、玻璃瓶(通常分為白色和棕色兩大箱,有的地區(qū)甚至根據玻璃的顏色分為紅、白、綠、棕和黑色五大箱)、金屬制品(包括飲料罐、玻璃瓶的金屬封口等)、其他廢棄物(比如沒有回收標識的塑料制品、廁紙、剩飯菜等)以及舊衣物回收箱。因為瑞士垃圾分類要求很高,需要特別仔細。扔垃圾常被當地人笑稱是最重要的家務活。
為節(jié)省公共空間,減少環(huán)境污染,像蘇黎世這些大城市的社區(qū)內,通常不設置專門的垃圾站,而是由市政廳按時上門收垃圾。在垃圾分類大禮包里會有一張垃圾回收日歷,里面有各種垃圾詳細的回收時間,市民只需將帶有繳費貼紙的垃圾袋放在門口,就會有專人在規(guī)定時間將其收走。
垃圾也要清洗整理。別以為嚴格執(zhí)行垃圾分類就大功告成了,在給垃圾進行分類之前,處理指南還詳細羅列了清理垃圾的方法,比如,玻璃瓶(如牛奶瓶、果醬瓶)必須先用清水沖干凈再扔進垃圾箱;內含有害成分的廢舊燈泡,需要放進電池回收箱;廢棄報紙必須用麻繩捆整齊才能丟棄。若市民沒按照手冊推薦的方法處理垃圾,也會收到警告信,違規(guī)市民還要為這封警告信繳納15瑞士法郎的郵費。
節(jié)省空間的地下垃圾桶。如此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使得瑞士成為全球最干凈的國家。近幾年,瑞士一些城市還探索出了地下垃圾桶,市民扔垃圾前,把繳費貼紙在掃描儀上掃描一下,垃圾桶就會從地下彈上來,等垃圾放進去之后,垃圾桶就會自動縮回地下,既不擠占地面空間,還防止異昧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