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泉
大運河常州段是江南運河連江通湖的重要河段,全長45.8公里,其中世界遺產段長23.4公里。據史料記載,自隋以來常州就成為漕運重要驛站。元朝以后,運河曾三次南遷,形成了現今“依河建城、河隨城遷、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風貌。先后走出了唐荊川、湯貽汾、盛宣懷、李伯元、瞿秋白、史良、劉國鈞、趙元任、周有光等一大批名人大家。蘇東坡曾14次乘船游常州,并終老于此。到了近代,運河又成為民族工商業(yè)的搖籃,大成廠、大明廠、戚機廠、恒源暢廠等一批民族工商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于運河兩岸。大運河孕育了常州的文化底蘊內涵,滋養(yǎng)了常州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是見證江南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的“活化石”。
千年運河,流向未來。近年來,常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領會把握省委書記婁勤儉關于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具體要求,從水態(tài)、形態(tài)、生態(tài)、文態(tài)、業(yè)態(tài)五個維度,科學規(guī)劃、嚴格保護、有序實施,全力推動世界遺產與現代城市有機融合,還河于民、還景于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效應、多彩的空間環(huán)境、獨特的文化魅力,唱響常州運河品牌,全力建設高質量的“民生之河”“人文之河”。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首要是“保護”。做好文化遺產保護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提。我市充分把握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特征,以敬畏歷史的態(tài)度,從根本上留住運河文化的“根”和“魂”。認真實施運河沿線遺址遺跡保護修繕工程,嚴格執(zhí)行相關國際公約和大運河江蘇段遺產保護規(guī)劃,加強對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統籌推進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建立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征集并妥善保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與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通過活態(tài)保護,一方面維護遺產的價值內涵和真實性、完整性、延續(xù)性,另一方面按照適度、合理、可持續(xù)要求,發(fā)揮功能,有序開發(fā)。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主線是“文化”。大運河代表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給后人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我市立足當今時代條件,深入挖掘和展示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強化繼承創(chuàng)新,深化宣傳教育,讓這一流動的文化澤被當代、啟迪未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全面記錄、深度解讀、充分宣傳和弘揚大運河文化價值。加強大運河文化帶智庫建設,依托常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圍繞“名人文化、紅色文化、工商文化”三大主題,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打造獨具魅力和彰顯特色的“人文之河”。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載體是“文旅”。我市以塑造“高質量的旅游明星城市”為導向,加快大運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推動大運河資源優(yōu)勢向發(fā)展優(yōu)勢轉化,努力把大運河常州段打造成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劃一批大運河國際精品旅游線路,打造系列精品河段,通過旅游網站、網絡社交平臺、展會、赴境外開展旅游促銷活動等多種渠道,加大對大運河名人、名家、風物、名言和各類人文景觀的宣傳推介力度,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向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發(fā)展。提煉大運河精神標識的現代表達,推動運河文創(chuàng)與市場結合,并形成城市對外宣傳的文化符號。高質量建設好國家文化公園試點,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常州段建設,積極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建設范例,加快大運河標識系統導入應用,努力打造經得起歷史檢驗、世人評說的時代經典。立足大運河常州段的第一性和唯一性,打造一批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堅持把弘揚運河文化與建設城市文化有機結合,加快運河沿線名城名鎮(zhèn)名村建設,帶動沿線城鄉(xiāng)高質量發(fā)展。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關鍵是“生態(tài)”?!洞筮\河保護傳承利用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實現主要河道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本改善的治理目標,在保護各類文化遺產、人文景觀風貌真實性完整性的基礎上,著力推進運河河道治理。我市加快推進大運河及其沿線生態(tài)建設,大力開展運河生態(tài)修復。對大運河遺產段實行最嚴格的環(huán)境保護,維持河道基本生態(tài)用水需求,提升運河生態(tài)功能,加強運河水安全保障。提升運河沿線工業(yè)園區(qū)的清潔生產水平,加強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實現工業(yè)廢水集中處理和穩(wěn)定達標排放。推進綠色水運工程,深入貫徹落實“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繼續(xù)做好船型標準化工作。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心是“人民”。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首先要搞清楚“它是誰的”“為了誰”等問題。大運河是常州人的“母親河”,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穿越主城、城河相依,是常州大運河的基本屬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社會關切,群眾期盼。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我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科學處理好保護、傳承、利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堅持汲取民間智慧,廣泛吸納民間組織、民間團體及廣大民眾參與,把“為何保護”“為誰保護”,放在“如何保護”的前面思考。在大運河文化研究過程中,堅持面向大眾、面向民間、面向基層,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訴求和真切感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建設宗旨,把大運河文化帶真正建設成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大運河是線性的遺產、活態(tài)的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更是未來的。我們將始終保持敬畏之心,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努力把大運河常州段建設成為充滿魅力、令人向往的文化高地。始終保持工匠之心,堅持以文化建設為引領,登高望遠、精耕細作、久久為功,促進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努力把大運河打造成常州乃至全省文化建設高質量的鮮明標識和閃亮名片。始終保持爭先之心,以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的“四個走在前列”為目標,大力弘揚“勇爭一流、恥為第二”的常州精神,主動作為、真抓實干、奮勇爭先,奮力推動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前列,為傳承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貢獻常州智慧、常州力量!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責任編輯: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