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
2018年底我到揚州邗江區(qū)方巷鎮(zhèn)工作。今年4月份開始,揚州在全市推行市、縣、鄉(xiāng)“三級聯動”城鄉(xiāng)日常巡查管理機制,要求各級黨員干部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輪流當班、輪流主事,當日值班、當日管家。半年實踐下來,拉近了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解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問題。
在巡查中摸清家底
方巷是揚州北郊最大的鄉(xiāng)鎮(zhèn),由原黃玨、方巷兩鎮(zhèn)合并而成,鎮(zhèn)域陸地面積72.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4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2個社區(qū),總人口約5.2萬人,鎮(zhèn)內大小納稅企業(yè)約500家。這么大的“家當”,對我這個“新方巷人”來說,要想摸清“鍋灶”,按照以往工作模式,沒有個幾年時間根本做不到。
如何盡快摸清“家底”,進入角色、開展工作、服務群眾?巡查機制給了我快速通道。利用每月3次的值班巡查機會,半年時間我先后走訪20個村(社區(qū))、380個村民小組、34家列統企業(yè),看了很多,聽了很多,談了很多,感觸也很多。我了解到,方巷有13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低于70萬元的邗江區(qū)定欠發(fā)達村標準,占全區(qū)欠發(fā)達村總數的三分之二。幫助它們在年底前實現增收致富、脫貧轉化,成為我迫切需要完成的最大課題。
鎮(zhèn)里最薄弱的珠玉村2018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僅24.74萬元,三里橋村也就30多萬元,這些收入主要來源于微薄的資產出租、資源發(fā)包收益。兩個村集體增收渠道狹窄,收支難以平衡。針對珠玉村底子過薄的情況,鎮(zhèn)里幫助其建成2000平方米光伏電站,新建2000平方米左右集鎮(zhèn)安置區(qū)三產用房,成立河塘清淤、環(huán)境管護專業(yè)合作社承接項目,量化鎮(zhèn)級資產廟灣河水產養(yǎng)殖收益,有效增加了其集體經營性服務性收入。
三里橋村賬上有一些閑置資金,收點利息,效益很低。怎么為他們“開藥方”?我與村干部共同梳理以前對外發(fā)包資產資源,對合同未到期、收益低的,對接承租方適當提高租金標準。對租期已到和即將到期的,提前落實承接項目,重新進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公開招租。除此之外,投入80萬元購置1000平方米廠房,幫助引進了環(huán)保效益高的項目落戶,有效變資本為資產,變利息收入為租金收入,實現村集體收入保值增值。
通過巡查,我有了更多機會深入基層,了解實情,摸清家底。既拉近了與基層群眾的距離,也拓寬了因地制宜謀發(fā)展的思路,更提高了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水平。
第一時間“排地雷”
巡查走訪是手段,及時發(fā)現安全、平安、和諧方面的隱患,并第一時間整改落實是關鍵。
鞋帽服裝是方巷傳統特色產業(yè)之一,消防安全理應慎之又慎。但在首次巡查從事外貿出口的一家工藝品公司時,我發(fā)現車間部分消火栓不達標,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未及時按規(guī)定設置,當場提醒其整改。哪知企業(yè)負責人未曾放在心上,幾天后被區(qū)消防大隊檢查發(fā)現,在市消防大隊“掛上了號”。了解到情況后,我安排相關部門限時督辦整改,同時舉一反三,對類似企業(yè)開展消防安全大檢查。不久,該公司消防隱患問題迅速整治到位、徹底銷號,企業(yè)負責人充分吸取教訓,從反面教材成了抓好消防安全的正面典型。
教育一直是黨委、政府關心關注的民生大事。今年9月份,我巡查了剛啟動實施的方巷中學風雨操場項目,學校負責人介紹了工程建設情況,也反映了一個聽似簡單但又復雜的事情。原來,學校門口有個“傷人電線桿”,前幾年因路肩硬化,豎在了路中間,桿上纏繞著密密麻麻的電線,搞不清是什么線路,沒人敢擅自亂動。天黑之后不時有人撞到或被絆倒,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孩子安全無小事,我立刻聯系城建條線負責人,安排供電、電信等部門工作人員現場查看會辦,不許它再“守株待兔”。不到三天,電線桿被及時遷移。
巡查也是一次安全生產大檢查、風險隱患大排查、矛盾糾紛大篩查,及時發(fā)現問題,迅速調度處置,既做到了防患未然消除風險,更有效杜絕了問題積小成大的不良后果。
現場辦公解難題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聯合安邦是方巷老牌的化工企業(yè),也是當地納稅大戶,但因為工藝落后、設備陳舊、排放污染,在2017年就被列入邗江政策性關停序列,要求2018年全面關停。然而,在今年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揚州專員辦“回頭看”后,整改不力讓方巷污染防治很“尷尬”。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我開始對企業(yè)進行全面深入的走訪,了解到各方想法。固定資產折舊費、人員清退費、拆除方案……我和大家一筆一筆算,一項一項過。企業(yè)關停的資金未到位,企業(yè)主不肯停工,群眾的地多年被企業(yè)征用,關停后費用怎么算?我召集相關人員一次一次議,一個一個談,搭建工作組開了數場協調會。對百姓動之以情講大局,對企業(yè)曉之以理勸其落實主體責任。功夫不負有心人。久拖兩年的關停工作僅用了五個月,就完成職工分流安置、評估報告和方案編制、矛盾化解、危廢處置、生產設施拆除等工作,正式進入全面關停驗收“倒計時”。
農業(yè)大鎮(zhèn)一直是方巷的“標簽”。全鎮(zhèn)現有耕地5萬多畝,承擔著邗江區(qū)30%的耕地紅線保護任務。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加快,以及現代農業(yè)、規(guī)模農業(yè)的發(fā)展,廢舊農膜處置成了一個大問題,留在地里既破壞土壤環(huán)境,也影響農作物發(fā)芽、吸收水分生長。
不要讓地膜成為“地魔”,還農戶一片凈土,是種植戶的心聲,也是黨委、政府的職責。在今年省市區(qū)統一部署要求下,我?guī)ьI農業(yè)農村條線走訪調研,在揚州率先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制度。依托上級補助,建立集中回收站,由鎮(zhèn)統一買單,一舉解決農膜“出路”問題。種植大戶老楊的10畝西瓜地,每年產生約900多斤廢舊地膜,如今拉到回收站能賣2000多元。對此,他還編了個順口溜,“黨委政府政策好,廢舊農膜無處跑,如今集中統一收,地里作物長勢好”。當前,全鎮(zhèn)30多個瓜果種植戶300多畝地使用農膜,回收率達到7成,近2個月已回收1.2萬斤。
通過巡查,我實地查看、準確了解到鎮(zhèn)村第一手情況,促進現場會辦、高效解決問題,避免了工作層層匯報、要求層層失真、責任層層弱化的狀況。
在巡查中了解民意
“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經常性地進村入企、訪民問計、巡查走訪,讓我不僅看到了實情、聽到了真話,發(fā)現了問題和短板,也為思考探索、推動工作落地落細落實,提供了很大幫助。
走訪中,不少集鎮(zhèn)居民反映飯后沒處待、鍛煉沒處去,十分羨慕揚州市區(qū)打造了那么多的公園。鎮(zhèn)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出打造鎮(zhèn)級居民休閑廣場的建議。對此,我走訪了好幾個地方,聽取了多方意見,最終選中了集鎮(zhèn)緊鄰房地產開發(fā)小區(qū)的一塊“黃金地塊”。
說了定,定了干。自今年5月開始,從規(guī)劃設計、申報、編標、招標、開工到資金落實,工程得以快速推進。新建的方巷居民休閑廣場占地2800平方米,配備了健身器材、籃球場、乒乓球臺、兒童游樂設施等,預計今年底全面竣工,這將是送給廣大居民的一份新年賀禮。
如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在巡查走訪中,我認識到必須堅持軟硬件一起抓。為此,鎮(zhèn)里要求建強用好18個村的黨群服務中心,不斷豐富黨建陣地綜合服務功能。今年重點對建筑面積小于400平方米標準的興灣村、陳花村、錢沖村、方巷村4家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新改擴建,總投入近1000萬元。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必須把群眾關心、關切、期盼的“小事”做好做實。值班巡查走訪的點點滴滴,讓我深切地感到,保持初心、踐行初心,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勤拂拭、常錘煉,方能永遠如斯。
(作者系揚州市邗江區(qū)方巷鎮(zhèn)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