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總是遇到無法解決的攝影問題?滿腦子的疑惑卻無人可問?以下2種方式皆可參與:一、在微博發(fā)布問題@影像視覺雜志并添加標簽#專家指導#;二、將問題發(fā)至郵箱zhongsj@syzychina.com。
ANDREW JAMES
從事攝影寫作、教學方面的工作長達25年,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攝影師。
—Kim Delaney
這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取決于個人選擇,部分取決于你希望在后期處理中花費多少時間。我相信物理濾鏡仍然在我的攝影包中占有一席之地。不過說實話,如果我忘了帶濾鏡也并不是什么大事。
我已經(jīng)多次撰文介紹過拍攝3張或更多照片,然后將其合成為一張觀感正常的照片,而好的最終效果當然是最重要的。這兩種方法都離不開出色的技巧,不過最終觀眾其實并不在乎——他們只希望欣賞照片本身。與過去相比,后期處理軟件的進步使得合成多張照片形成最終照片變得更容易,所以采用這種方法還是很吸引人的。如果使用傳統(tǒng)方式處理HDR照片,即使很簡單的操作也能創(chuàng)建出不錯的圖像效果。
樣照是我在斯凱島拍攝的黎明,直接對著陽光拍攝。使用5張照片合成——使用機身推薦的測光值拍一張,然后分別以-2、-1、+1和+2擋曝光各拍一張。憑借捕捉到的更多細節(jié),我原本可以在一張照片中再現(xiàn)更多前景陰影部分的細節(jié),但如果過多地讓陰影中的景物顯現(xiàn)出來反而會讓照片顯得不真實,所以我依然保留了部分全黑的區(qū)域。
1保持簡單
這聽起來再明顯不過了,但卻是最重要的方面。不要讓構圖過度復雜化:選擇簡單的頭肩肖像或四分之三高度的肖像,不要總想著把人整個納入畫面。
2快拍
不要慌忙開拍,但是當有人同意你為他們拍照時要保持高效。你花費的時間越長,對方就會感覺越不舒服,也就會失去肖像照片的魅力。
3開大光圈
作為一條法則,大光圈例如f/2.8與f/4是最佳選擇:大光圈有助于虛化雜亂的背景,把注意力集中在拍攝對象身上。不過要確保對準眼部對焦:時刻保證人物的眼睛清晰銳利。
4納入環(huán)境
傳統(tǒng)肖像的焦段從50mm到200mm。不過可以使用更廣的焦段例如35mm,這樣就可以納入被攝對象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這對于旅拍肖像非常有用,例如在市場或者工藝品中心。
5避開網(wǎng)紅打卡地
為了拍到更加自然的照片,避免前往那些所有游客都蜂擁而至的網(wǎng)紅地段。這些地方要么充斥著“職業(yè)”擺姿勢供人拍照的當?shù)厝?,要么充斥著已?jīng)受夠了被拍照的人。遠離這些傳統(tǒng)的拍照景點,可以讓你拍到更有趣的人物照片,而又不會引來一群拿著相機拍照的游客。
6避免做作的笑容
雖然有些人天生面帶笑容,但大多數(shù)人并不是這樣。做作的笑容看起來很老套,就讓被拍的人保持他們原本的樣子,不論拍到的是微笑還是做鬼臉。如果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看起來就沒那么具有強迫性,照片的效果也更好。
—Susan Hall
當然可以用現(xiàn)有的鏡頭拍攝花卉,但是需要仔細考慮使用最佳手法拍出成功的作品。通常最大的問題是嘗試從紛亂的背景中剝離出單獨的花朵或一小叢。我建議你使用變焦鏡頭的105mm端,尋找合適的拍攝角度讓你與選定的背景之間留出足夠的距離。將相機的高度降低到與花朵等高,這樣往往可以讓拍攝對象后方變得簡潔干凈。此外使用f/4或f/5.6光圈可以進一步剝離背景凸顯主體,使構圖更加簡潔。如果能找到被攝主體與背景的色彩產(chǎn)生反差的角度,還能進一步幫助主體從背景中剝離出來。
當然,如果要獲得更具創(chuàng)意的拍攝效果,選擇微距鏡頭還是非常棒的,所以如果預算允許,我總是推薦購買一支。這樣就可以集中表現(xiàn)花卉的細節(jié)與抽象之美,而你的變焦鏡頭是無法做到的,因為用變焦鏡頭無法在這么近的距離上合焦。不過使用微距鏡頭拍攝也會帶來新的挑戰(zhàn),因為景深會變得非常有限。
大部分情況下,攝影師都會追求讓圖像的曝光符合相機的動態(tài)范圍——但這在有些時候是不可能的。例如當你拍攝畫面中包含太陽的風光照片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高光溢出的區(qū)域。
還有些時候你可能希望故意讓高光部分溢出以實現(xiàn)創(chuàng)意拍攝效果。對于一張高調(diào)照片,你希望讓陰影部分同樣明亮并且需要強烈的高光區(qū)域,此時就會涉及到場景中的一部分區(qū)域過曝。
歸根結底,你總是希望尋求一種方式讓圖像具有最大的視覺沖擊力——因此如果需要有意過曝(或者故意欠曝),那么就讓它過曝吧。如果總是避免過曝將意味著有時候你無法拍出最好的照片。你需要在拍攝時做出取舍,并據(jù)此調(diào)整曝光。當我拍攝這張年輕的芭蕾舞者看手機的照片時,我很清楚如果要再現(xiàn)他身上以及室內(nèi)暗部的細節(jié),從外面傾瀉而入的光線將會完全過曝。正是舞者的形體與過曝的高光形成的反差成就了這張照片;如果我保留了室外的高光細節(jié),這張照片也就出不來現(xiàn)在的效果了。攝影就是要利用給定的光線條件盡可能獲得最佳效果。讓場景中的一些部分過曝或欠曝是你可以操控的手法,通過你的控制才能賦予照片氣氛。
Keith你好,搖鏡拍攝并不是一項簡單的攝影技法,需要經(jīng)過大量練習才能獲得穩(wěn)定一致的拍攝效果。問題在于我沒法告訴你某個固定的快門速度能夠完美得到你希望的效果,因為這取決于被攝物體移動通過畫面的速度有多快。
搖拍賽車的好處是你可以反復嘗試許多次,因為賽車往往會一圈一圈跑個不停。你可以呆在一個地方反復嘗試。使用的快門速度越慢,就越難拍攝到清晰的主體,而背景的模糊程度也會增加。
最重要的是搖鏡拍攝動作要流暢,當被攝物體進入視野時牢牢將其鎖定,當它到達你的正前方時釋放快門,并在連拍過程中一直追蹤其運動。如果在快門釋放過程中手抖或出現(xiàn)晃動,就會影響主體的清晰度。我會使用1/15s到1/250s之間的快門速度,嘗試同時得到清晰的主體與模糊的背景。
這張賽車的樣照是用1/125s拍攝的。車輪、前景的草坪以及背景的防撞欄和樹木顯示出車子正在運動,但賽車本身是清晰的。順便說一句,即使我嘗試用1/1000s甚至更高的快門凝固高速通過的賽車,我依然會運用搖拍技法。
通過搖拍手法凝固運動中的汽車或運動員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練習,但是很快就能掌握這種拍攝手法。
姚燚垚的回答:光線是攝影的源泉,即便在相同的場景下拍攝同一主體,利用不同方向的光線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拍攝效果。下面我就使用不同光線拍攝一片銀杏葉,來進行具體的解釋說明。首先來說說順光拍攝。順光是我們拍攝時最常遇到的拍攝情況,而且對于初學者較易掌握。順光即相機在太陽與拍攝主體之間,鏡頭順著光線的方向進行拍攝。順光拍出來的畫面顏色最接近雙眼所見,能夠保留附近環(huán)境細節(jié)。而逆光即拍攝主體在相機和太陽之間,鏡頭逆著光線的方向進行拍攝。逆光拍出來的銀杏葉會更透徹和光亮,但背景就會曝光過度,缺少背景細節(jié)。順光拍攝非常簡單,一般只需按照相機的正常曝光,即可順利得到一張曝光合適色彩正常的照片。逆光拍攝則需要進行調(diào)整。首先,需要使用中央或點測光模式對拍攝主體進行測光,還需要進行手動曝光補償,以實現(xiàn)想要的曝光效果,否則相機感受到強烈的直射陽光后會自動降低曝光,拍攝出來的照片會變成剪影效果。另外,盡量讓被攝主體擋住一部分或者全部太陽,這樣光線不會直射進鏡頭,否則畫面中就極有可能出現(xiàn)不想要的眩光,而讓畫面出現(xiàn)瑕疵。
姚燚垚的回答:既要滿足日常又要滿足外出拍攝使用,那么建議購買可換鏡頭的無反相機。一萬元的預算算是比較充裕,如果考慮到畫質(zhì)、易用性、可擴展性和便攜性,那么我推薦考慮這套尼康Z50雙鏡頭套機組合。尼康Z50是尼康最新推出的輕便型無反相機,它體積小巧適合隨身攜帶。與此同時它還能提供良好的影像品質(zhì),這是因為它使用了和尼康Z7相機相同的Z卡口,此鏡頭卡口擁有更大的55mm直徑,可以進入更多的光線。搭配尼克爾Z DX 16-50mmf/3.5-6.3VR和尼克爾Z DX 50-250mmf/4.5-6.3VR兩支鏡頭,呈現(xiàn)尼克爾Z卡口的良好影像品質(zhì)。雙鏡頭套機的焦距范圍從16mm至250mm,從廣角到長焦,都能獲得拍攝主體的精致細節(jié),將日常場景變成美麗的作品。此外,Z50相機還擁有可觸摸180度翻折屏、靜音拍攝、手機遙控、4K視頻等多種實用功能,讓拍攝既輕松又充滿更多創(chuàng)作可能。
尼康無反相機Z50尼克爾Z DX 16-50mm f/3.5-6.3 VR
尼克爾Z DX 50-250mm f/4.5-6.3 VR
拍攝這幅孤樹的那天光線缺乏反差,最終照片平淡而且毫無生氣。然而畫面中的元素非常適合調(diào)整為戲劇性的單色圖像。打開Lightroom,我先從天空區(qū)域開始1,這部分目前太亮了。將高光與白色滑塊向左拖拽到-100可以恢復隱藏在RAW文件中的高光細節(jié)。我可以進一步壓暗這部分細節(jié)2,方法是用調(diào)整畫筆在畫面頂部的天空部分涂刷進行加深,并將除霧數(shù)值提高到20。
圖像仍然反差不足,所以我通過進入色調(diào)曲線面板、將點曲線下拉從線性改為強烈對比3,來增加畫面的沖擊力。最后我在前景處再涂第二層調(diào)整畫筆4并將黑色滑塊調(diào)整為-60,將這一區(qū)域壓暗。
并不可靠??梢杂肔CD大致查看曝光效果——但是要想得到準確的評估,還是需要參考直方圖。當你使用實時取景時,可以同時看到取景畫面與直方圖,但在非常明亮的條件下,人眼可能很難挑選出所需的全部細節(jié)。
相反,在昏暗的室內(nèi),人眼看到的圖像可能比畫面實際要亮。記住,大多數(shù)相機都可以調(diào)整顯示屏的亮度,讓你在瀏覽圖像時眼睛更輕松舒適一些。
最簡單的導入方法是告訴Lightroom參考你用來存儲RAW圖像的文件夾。我總是把圖像存儲在經(jīng)過命名的外置硬盤中,在導入時我會勾選添加,這樣就會把圖像引入我的目錄中,但原始RAW文件依然保留在外置硬盤的目錄中。如果你希望將圖像復制到不同的位置,就勾選復制,不過如果你的目的地文件夾位于電腦的內(nèi)置硬盤上,最終會把硬盤裝滿并影響電腦的性能表現(xiàn)。
跳閃簡單地說是將閃光通過第二個表面,例如墻壁、天花板或反光板,反射到主體上的一種閃光技法。它可以讓光線擴散,比直閃的效果更討人喜歡。對于相機內(nèi)置的固定閃光燈來說這種技法幾乎是不可行的,但是對于具有旋轉(zhuǎn)燈頭的外置閃光燈來說則非常容易實現(xiàn)。光從其他表面反射回來時可能會帶有一些該表面本身的色彩,所以運用這項技法時最好尋找具有自然、中性色彩的表面用來反光。
街頭人文攝影的方式有很多種,我按照使用不同焦距鏡頭的拍攝方式來進行分類。剛剛開始拍攝的攝影愛好者面對被攝者往往很害羞,生怕被注意到而引起反感,所以使用長焦鏡頭在遠處抓拍是許多攝影愛好者最常采用的做法,這樣可以在被攝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拍攝。由于長焦鏡頭虛化能力極強,可以濾掉與主題無關的視覺干擾,使主體更突出。不過空間壓縮太大時,會強化觀者與畫面人物的距離感,使照片看來不那么生動親切。另一種拍法則較為困難,使用廣角或中焦鏡頭對被攝者近距離拍攝。有時被攝者會因為太專注于做自己的事情,而沒有意識到攝影師的存在,這也是抓拍的好時機。近距離抓拍能拍到被攝者更為生動的表情和動作,而且現(xiàn)場感倍增,缺點是容易干擾現(xiàn)場,造成被攝者的抵觸。抓拍和溝通是人文攝影的主要方式,兩者各有所長。對于街頭拍攝,很多場景都是稍縱即逝,這時候往往要以抓拍為主,若有必要,事后再征得被攝者同意。而對于更為長久和深入的專題拍攝而言,事先溝通幾乎是必須的,因為專題拍攝的效果在溝通前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完成的。
姚燚垚的回答:對于街頭人文攝影來說,器材的選擇有幾個注意要點。首先是機器的小巧,小型化的機身首先容易隨身攜帶,且在拍攝時有一定的隱蔽性,不會讓被攝者感覺到恐懼與不安。其次是相機的反應速度要快,人文攝影瞬息萬變,每一個畫面都是瞬間,錯過就無法重現(xiàn)。在選擇鏡頭時,鏡頭焦距一般在35-50mm范圍上下,這樣的視角更貼近人眼觀察視角,拍攝的畫面更加具有真實感。鏡頭的體積同樣也是越小巧越好,而并不需要它具備最好的畫質(zhì)和極大的光圈,使用小光圈拍攝讓照片的現(xiàn)場氛圍感還原得更加真實。
基于以上觀點,我推薦考慮適馬fp全畫幅無反相機搭配適馬45mm F2.8 DG DN鏡頭的組合。首先,fp這臺相機外形非常小巧,機身僅重370g,是目前市面上最小最輕便的全畫幅相機,讓人文掃街攝影師也能輕松享受全畫幅的高畫質(zhì)。同時相機具備類似電影色彩的照片模式,讓拍攝者直出的照片就極具質(zhì)感。與相機搭配的這支適馬45mm F2.8 DG DN鏡頭兼具高性能與緊湊體積,鏡身主要部分都采用金屬材質(zhì),具備精細的做工與舒適的操作感。在F2.8的最大光圈下,畫面銳利且虛化過渡油潤,為街頭人文照片增添了濃郁的味道。
適馬fp全畫幅無反相機適馬45mm F2.8 DG DN鏡頭
—Connie Holmes
Andrew的回答:當然能!你的鏡頭可以帶給你拍攝肖像所需的非常棒的焦段范圍。因為你使用的是一部DX畫幅尼康數(shù)碼單反相機,所以鏡頭35mm等效焦距是24-120mm,在這個焦距范圍內(nèi),你都可以愉快地拍攝肖像。
誠然,變焦鏡頭的廣角端并不是拍攝肖像最為傳統(tǒng)的焦距,但是在24mm端你可以拍攝帶環(huán)境的人物肖像。使用廣角端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主體人物身上,使用f/2.8的光圈,使背景得到更明顯的虛化。
我建議你為一個朋友拍攝肖像,分別使用鏡頭焦距的兩端,這樣就可以看出視野的變化如何改變你對畫面的構圖。顯然不必一直使用f/2.8光圈,但這將帶給你最大限度的背景虛化效果。在f/2.8時要小心對焦,因為這時景深很淺。
16-80mm變焦鏡頭是一支非常全面的鏡頭,可以解決幾乎任何主題的拍攝。不要只局限于肖像拍攝,在你的可選焦距范圍內(nèi),你可以拍攝風光、建筑甚至部分野生動物與運動題材。
?Andrew的回答:當電池留在相機內(nèi),仍然會有電流,盡管非常微弱,但最終會讓電池放電。如果我拍攝比較頻繁,我會將電池留在相機內(nèi),但我不會把電池長時間放在我的備用相機內(nèi),而是將電池取出,放在攝影包帶拉鏈的兜內(nèi)如果你還保留著電池的原配塑料蓋,可以把它蓋上防止電池觸點污損。我的小蓋子早就丟了!
Andrew的回答:這個明亮的區(qū)域看起來像漏光,這是由于長曝光過程中有雜光照射在感應器上造成的。對于高密度ND減光鏡,這個問題相對常見一些,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很容易解決。有兩個地方容易讓雜光進入,一個來自濾鏡本身后方,這是由于濾鏡沒有正確與濾鏡支架結合;另一個是雜光透過取景器進入。
首先解決濾鏡安裝的問題。Lee Big Stooper通過Lee濾鏡支架上的插槽固定到位,必須精確固定在最后一個插槽(假如你有不止一片濾鏡)以便濾鏡周圍凸起的遮光條緊密接觸,面對相機。安裝到位后遮光條可以阻止雜光進入。如果濾鏡支架上有不止一個濾鏡插槽,有可能你在安裝時錯位了,或者沒有正確對齊。只要有一條小縫隙就會讓雜光進入。
此外建議在曝光過程中遮住取景器。部分相機在取景器目鏡處設計有可以翻下的遮光幕簾,如果你的相機沒有,只要在曝光過程中用手遮在取景器上就行了。
Emma Brewer
我最近去希臘的一個湖泊旅行時,趴在岸邊拍到了這張照片。這些鳥兒太神奇了,拍出來效果非常棒。這組照片拍攝的是它們在爭搶扔給它們的魚。我不想把魚拍進畫面,但我喜歡它們之間的互動以及巨大的喙在水中激起的水花。
器材:尼康D500相機搭配10-24mm鏡頭(10mm端)
曝光參數(shù):1/1250秒、f/8、ISO250。
Andrew James
拍得真棒!我真的覺得你在它們爭搶拋給它們的食物時,抓拍到了這種鳥類的性格。
我對這張照片充滿了欽佩:你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高速快門凝固了動作,f/8光圈獲得了足夠的景深容納整個鳥群,而使用超廣角鏡頭從低角度拍攝,給人一種你就在它們中間的感覺。
畫面前方濺起的水花也很棒,當為首的鳥兒銜住魚時,這些水珠很好地展現(xiàn)出力量感,現(xiàn)在魚大概在它的口中吧。
唯一需要注意檢查的是鵜鶘三人組中前面那只鳥兒左翼上的高光。看起來像是溢出了。
√極具動感的照片,正確的快門速度凝固了動作
√整體構圖非常出色,對于這樣一大群鳥來說實屬不易
×在明亮的陽光下要注意確保翅膀上的高光區(qū)域不要過曝,對于白色羽毛的鳥類來說,這是比較棘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