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喪”字在各個時期的“喪”有多種復雜的、不同的字形。在字形改變的同時,“喪”字的意義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本文將從字形演變、造字理據(jù)、詞義發(fā)展來分析“喪”字形、詞義的演變。
關鍵詞:字形演變;造字理據(jù);詞義發(fā)展
“喪”字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各個時期的“喪”有多種復雜的、不同的字形。在字形改變的同時,“喪”字的意義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喪”的本義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本文將從字形演變、造字理據(jù)、詞義發(fā)展來分析“喪”字形、詞義的演變。
一、“喪”的字形演變
(一)甲骨文時期
“喪”早在甲有文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該字的構形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算是復雜的。有從一口的,從二口的,從三口的,從四口的,還有從五口的,但是它們的區(qū)別大部分都是在于所從偏旁的多少,筆畫不同程度的曲折和橫斜,在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甲骨文時期“喪”的字形
(二)金文時期
“喪”在金文字形中也是多種多樣,西周時期的變化稍大,除了有彎折之外,還多了,且桑枝的形已經(jīng)簡化。戰(zhàn)國時期的簡帛則出現(xiàn)了從“死”的字形,發(fā)展到的時候,上半分已經(jīng)完全省了去了“口”。
金文時期“喪”的字形
(三)篆文時期
篆文中的,這個字形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收錄的字形,由于受到“死喪”這個意思的影響,構形才又有了改變。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借“?!弊值淖中蝸肀硎尽笆ァ钡囊饬x,除了“喪”的字形和桑樹很像以外,古時候用桑枝來標志喪事,用桑木來制作死者的牌位,稱為“桑主”。后由于表意的側重點不同分化出幾種字形。
(四)秦代及以后
在秦這個時期出現(xiàn)和使用的字形沒有太大的變化,到了漢代“喪”的字形在筆畫上趨向橫平豎直,的筆畫已經(jīng)接近隸變后的字形了。
二、“喪”的造字理據(jù)
關于“喪”的字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是:甲骨文“喪”字的字形由“?!焙蛢蓚€“口”構成,意為人們將桑樹枝蓋在死者身上后口中發(fā)出痛苦的聲音,由此產生喪失親人的含義。引申表示喪事和喪失等。金文“喪”字由拽手的示意圖、四個“”和亡”構成,意為眾人拽著死者的手大哭,由此而產生喪失親人的含義。篆文“喪”字由“哭”的變體和構成,意為因死亡而哭泣,由此產生喪失親人的含義。漢字隸變時,經(jīng)簡化形成繁體字形,后草書楷化形成簡化字。
另一種說法是:“?!保瑫r做為聲旁和形旁,意為蠶吃的葉子的木頭?!皢省?,甲骨文的等同于(桑,蠶所食葉木)加上(四個“口”),意為有很多蠶在桑樹上吃桑樹葉。造字之初的本義是一個動詞,樹上所有的蠶將桑樹的葉子吃光。金文?有了一些形狀上的變化,將甲骨文中的字形形寫成,同時加上了,在此演變?yōu)橥怀觥跋А钡暮x。篆文的誤將金文字形中的寫成,于是形消失。隸書字形進一步演變,將篆文中的寫成,將寫成“衣字底”。楷書的字形則是依據(jù)草書字形,將楷書字形中的兩個簡化成兩點。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喪”是一個會意字。但也有部分文獻認為它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說文》中的所謂從“哭”是形訛的緣故。
《漢字源流字典》中認為“喪”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從(眾口),從桑。雖從口多,但是卻與口舌之爭的口無關聯(lián),從口只是一個指事符號,用來區(qū)別逃亡和桑樹的不同用法。由于“喪”的字形和桑樹很像以外,古時候用桑枝來標志喪事,連死者的牌位也會用桑木來制作,稱為“桑主”。后由于表意的側重點不同才分化出其他字形。
三、“喪”的詞義發(fā)展
(一)“喪”字的本義
關于“喪”字的本義,有兩種說法。
1、《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為: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清代段玉裁注:“《亡部》曰:‘亡,逃也?!龇撬乐^。公子重耳自稱身喪,魯昭公自稱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于死喪平聲。非古也?!币簿褪钦f“喪”的本義是逃亡,另一個陰平調的讀音及意義是在之后才產生的。
2、在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亡也。從哭亡聲。臣鍇按:《淮南子》曰,羿妻姮娥竊不死藥,闕然有喪。凡失物則為喪。”在劉莉的《“喪”字音義演變考論》中,她認為徐鍇“幾失物則為喪”與“喪”在甲骨文、金文中的用例相符,應該為“喪”字的原始詞義。
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喪,亡也。從哭、亡,會意,亡亦聲?!兑住だぁ罚骸畺|北喪朋?!R注:‘失也?!对姟せ室印罚骸艿摕o喪?!抖Y記·檀弓》:‘問喪于夫子乎?’又‘喪人無以為寶。’《周語》:‘宣王既喪南國之師?!稘h書·五行志》:‘皆喪心也?!痆轉注]《白虎通》:‘人死謂之喪何?言其喪亡,不可復得見也。不直言死,稱喪者何?為孝子之心不忍言也?!秲x禮目錄》:‘喪者,棄亡之辭?!吨芏Y·喪祝》:‘掌喪祭祝號?!ⅲ骸菪曇??!蹲蟆の氖鍌鳌罚骸畣剩H之終也。’”朱駿聲清晰地辨析了“喪”字的原始詞與滋生詞,在此基礎上確認了“喪”字原義表示“失去”“滅亡”等義,“跟死了人有關的(事情)”這個意義是通過詞義和構詞,衍生了出的一個新詞。
(二)“喪”詞義的發(fā)展
1.詞義的縮小
“喪”在《漢語大字典》中的九個義項:讀去聲時
: 逃亡;失去,丟掉;滅亡,失敗;沮喪;…忘記,忘掉;人死。讀陰平時,有三個義項: 哀葬死者的禮儀;人的尸體;姓。通過與第11版的《新華字典》對比發(fā)現(xiàn):“喪”在讀去聲時,《新華字典》中只保留了“失去,丟掉”這一個義項;在讀陰平時,《新華字典》中只有“跟死了人有關的事”這一個義項?!皢省钡谋玖x“逃亡”和引申義“人的尸體”已經(jīng)消失了。由此可見“喪”的詞義是縮小了。
2.“喪”詞性發(fā)生改變
作為網(wǎng)絡詞常常用“某某人很喪”,“我最近很喪”。這里的“喪”已經(jīng)不同于“喪”字傳統(tǒng)的用法,“喪”在這里詞性發(fā)生了轉變,由動詞、名詞的用法轉變?yōu)樾稳菰~,如“很喪”、“日常喪”、“喪喪的”等。
3.“喪”詞義演變的原因
(1)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喪”詞演變的原因
Sweetser(1990:8,19):隱喻可使人們將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慮兩者之間在客觀上是否相同。根據(jù)隱喻認知理論的內容來看,隱喻是基于相似性的。
“喪”從“失去”義到表示情緒或狀態(tài)很頹廢,從與名詞、動詞搭配到可以獨立使用,也是基于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所以趨向抽象化了?!皢省币酝拇钆涫恰皢适А薄ⅰ皢蕷狻?,與“喪”字產生出的新用法之間的相似性是二者之間都有“失去”、“沮喪”的義素。所以,“喪”詞義與用法的演變是隱喻作用的結果。
(2)從心理認知的角度看“喪”詞義演變的原因
王德春、孫汝建、姚遠在1995年出版的《社會心理語言學》中提到:“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發(fā)展也不是單方面因素造成的,語言運用所反映的往往是人們對語言的認知心理?!薄皢省弊炙淼奈幕餍衅饋硪才c年輕人的心理認同有關。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K].語文出版社.2008
[4]李學勤.字源[K].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何瑛(1990.10—),女,漢族,籍貫:貴州盤州市。研究生在讀,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