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 年》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天家家都得吃攪團,按農村的講究叫纏年?;孛癫贿^年,笑說這是漢人的糊心飯,吃了就開始亂花錢了。
【注釋】
攪團:為西北特色吃食,定義為“用雜面攪成的漿糊”,陜甘寧尤好吃。
纏年:纏,捆綁。
劉栓女人這次做的是油渣子酸湯攪團,讓娃娃去叫來了公婆一起吃。
劉老漢老兩口剛上炕坐好,兒媳婦就把一大盤熱騰騰香噴噴的蕎面攪團端上了桌:“大,去年你沒吃好,今年我做的多,就多吃點!”
【注釋】
大:是“爹”的俗字,在《廣韻·哿韻》中:北方人呼父曰爹。方言中一般是指長輩,多義詞,在晉語中讀dǎ,是爹的意思。
“在以前這可是個救命飯,誰能知道現(xiàn)在都成稀罕咧!”劉老漢說著夾了一筷子,邊吃邊說:“嗯,勁道。俗話說得好:攪團若要堅,勾子扭得歡!”
老婆子瞪了劉老漢一眼,說:“老不正經(jīng),說話也不分個場合。若要好,三百六十攪!”
【注釋】
堅:《說文》堅,剛也。這里是堅挺勁道的意思。
劉老漢也感覺話說得有點冒稍,但還是極力挽留自己當老公公的尊嚴,眼翻得白生生地說:“咋了著?”
然后只顧吃飯,一個勁地夸飯做得香。
【注釋】
冒稍:過頭了。
老婆子調過頭看了兒媳婦一眼,趕緊打岔道:“過去挨餓的時候,娃娃們因為不愛吃攪團,可把人能氣死!”
兒媳婦噗嗤一笑,接過話茬,看著劉栓說:“就那現(xiàn)在一回來倒還嚷著要吃呢!”
在劉栓會心的笑聲中,那個苦難的年月浮現(xiàn)在了眼前……
20世紀60年代,鬧大饑荒,餓死了不少人。
劉栓八九歲時,情況好多了,起碼能分到些高粱面和紅薯干, 家家戶戶平時吃的也只有這類雜糧飯。
劉老漢清楚地記得那也是個小年,就是過年的開始,娃娃都迫不及待地興奮,在院外玩得嘰嘰喳喳,老婆子做了一鍋高粱面攪團,喊了孩子們吃飯。
劉根撇了一眼鍋里的攪團說:“我飽著呢?!弊炖镟洁斓溃骸斑^年咋還吃攪團呢?”
劉栓連蹦帶跳地跑來,問:“媽,啥飯?”
“攪團,今兒小年就是吃攪團的日子,家家都吃這飯。”邊盛飯邊回答。
“天天是攪團,那沒過小年時咋也吃攪團呢著?”
“ 外面都餓死人了,想吃樹皮都沒有,我看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吶!”
劉老婆見小兒子不想吃,怕大兒子再彈嫌,想著法兒地回答他。
【注釋】
彈嫌:挑剔,計較。
“你哄人!”
劉栓撅著小嘴歪他媽,杵在鍋臺前,小鼻子呼哧著粗氣。
趁他媽不注意,從灶火里鏟了一銑草灰,“歘”扔進了鍋里,拔腿就往山坡上跑。劉老婆一看氣懵了,邊追邊喊:“我把你龜子慫皮就開了,你看把一鍋飯給糟蹋了,給我站?。 ?/p>
“我不吃攪團,我不吃攪……”
“不吃攪團有紅薯干呢,誰讓你往鍋里撒灰呢?”
“我也不吃紅薯干!”劉栓邊跑邊哭著喊。
【注釋】
皮就開了:打得皮開肉綻。
劉老婆子追到姚二家門口時,姚二突然撲棱一下從門里竄了出來。劉老婆子一愣,隨后聽到姚二媽的罵聲:“你個瞎貨,不吃算了,咋能倒到豬食槽呢?唉,這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呢!”
……
屋里頓時一片笑聲……
劉老漢講完,呷了一口酸湯,繼續(xù)說:“兩個兔崽子沒一個省油的燈!”
話語還未落下,姚二就嚷嚷著進了院子:
“劉爸,找你掀牛呢,說孫子把你叫來了,吃的啥好飯?”
【注釋】
掀牛: 即“掀牛九”,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廣泛流行的一種牌類游戲。
聲音到了,人也進了上房,眼瞅著炕桌上的攪團,手已經(jīng)帶起了筷子:“呀!我的個香吶!”
“你個瞎貨還真靈性,剛說起就到了!”劉老漢哈哈笑道。
屋里更加熱鬧了,大家其樂融融,吃著攪團纏著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