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行軍九日①思長安故園
[唐]岑 參
強②欲登高③去,
無人送酒來。
遙憐④故園菊,
應傍⑤戰(zhàn)場開。
【注釋】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
②強:勉強。
③登高:重陽節(jié)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
④憐:憐惜。
⑤傍:靠近,接近。
【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憐惜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zhàn)場旁邊盛開。
【賞析】
這首五絕,雖以重陽節(jié)登高為題材,但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jié)日思鄉(xiāng),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是一首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的抒情佳作。
這首詩的原注說:“時未收長安。”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至德二年(757)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九月唐軍收復長安,這首詩可能是這年重陽節(jié)在鳳翔所作。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首句“登高”二字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開頭一個“強”字,突出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中的凄清境況。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jié),沒有酒喝,便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后來恰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盡管也想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但是在戰(zhàn)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清楚明白,使人不覺是用典。正因為此處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們種種的聯想和猜測:“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此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huán)境。
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遙遠,而更見思鄉(xiāng)之切。作者寫思鄉(xiāng),沒有泛泛地寫,而是突出寫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fā)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jié)的節(jié)日特色,仍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這樣寫,是為了帶出關鍵的最后一句,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象之辭。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詩人僅僅設想它“應傍戰(zhàn)場開”,這樣的想象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攻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晰的戰(zhàn)亂圖:長安城中戰(zhàn)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象之辭顯然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xiāng),而寄寓著詩人對飽經戰(zhàn)爭的人民的同情和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這一結句語言樸實無華,寓巧于樸,余意深長,耐人尋味,頓使全詩的思想和境界實現了一個飛躍。
(摘自《唐詩鑒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