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昶
王懷敬,男,55歲,中共黨員。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沿河城村郵政所唯一的投遞員。26年來,他每天往返近50里山路,為山里的百姓服務。他作為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被推選為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在沿河城村里的一個高坡上,有一間孤零零的平房,墻上寫著“郵局”兩個字,實際是個郵政所。26年來,這里只有一個職工,他就是王懷敬。
王懷敬家住門頭溝城區(qū),每個周日晚上7點,他都要乘坐長途車趕到這里,準備下一周的投遞工作。
完成周邊4個村15個投遞點、200多戶村民的郵件收發(fā)工作,王懷敬靠的就是一輛自行車和兩個挎包。26年來,寒來暑往,花開花落,他風雨無阻,過灘涉水,翻山越嶺,用真情和付出,走好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郵路。
翻山越嶺48萬里
“1993年,我來到沿河城西門外的郵局工作?!蓖鯌丫锤嬖V記者,“齋堂撤鄉(xiāng)并鎮(zhèn),沿河城郵政所合并到了齋堂支局。”郵政所取消了,但為了這里的村民用郵,王懷敬主動要求留下來工作。
人一少,他的事就多了。為提高工作效率,他把自己那輛郵政自行車當成流動業(yè)務車,隨時隨地辦業(yè)務。
沿河城扼守幾道山口水口,古稱“三岔村”,因位于火車站、向陽口、龍門口三條道路的交匯處而得名。王懷敬每天投遞的15個點分布在這不同方向的三個“岔”上,路很不好走。在投遞路上,遇到車鏈子斷裂或車輪爆胎是常事,那時他付出的辛苦要比平時多幾倍,這些年來,被王懷敬騎壞的自行車有十多輛。
有時,途中還會遇到危險。王懷敬說,有一次,為了避讓對面來的汽車,他重重地摔倒在地,當時起來覺得沒事兒,推著車繼續(xù)走。到村里后,村民看到他的褲子上有血,他才知道擦破了腿。
“路上陡坡多,在郵件多、包裹重的時候,能騎就騎一陣子,不能騎就推著走?!蓖鯌丫凑J真地說,“接到人家的郵件包裹,就要負責任。我是這么想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就是爬也要把郵件給人家送去,不能在我手里誤事?!?/p>
有人給王懷敬算過一筆賬,26年下來,他每天馱著幾十公斤的郵包騎行近50里,累計行程超過48萬里!
為一張“喜報”多跑32里山路
當?shù)厝硕颊f,在沿河城當鄉(xiāng)郵員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龍門口、火車站和向陽口是三條郵路的終點。龍門口是上坡土路,連騎帶推爬上半山腰的村頭需要近一個小時,每次上去后,王懷敬都要歇好一會兒,喘喘氣再接著走。
推著載有幾十公斤重郵件包裹的自行車,沿著崎嶇的“搓板”石子路,別說是盛夏,即使是寒冬,王懷敬的衣服也經(jīng)常濕透。
由于路遠難行,他經(jīng)常帶著干糧,累了餓了,就停下來在路邊歇歇,拿出饅頭啃一口,就著水咽下肚去。
按慣例,王懷敬每天上午投遞,下午接齋堂支局的郵件,分揀完就下班。一次,在分揀郵件時,他看到兩份大學錄取通知書,一份地址是向陽口,一份是龍門口。
要說第二天送也不誤事,可他想,“山里娃能考上大學不容易,他們和父母一定期盼著這份通知書”。
當天晚飯后,他直奔龍門口村,正在屋外納涼的鄉(xiāng)親瞧見他,連忙問:“老王,怎么又來了?”
“村里出大學生了!”王懷敬扯起袖口擦一把汗,從懷里拿出一封錄取通知書,開心地報喜。
當村民知道村里出了大學生時,整個村子沸騰了,考生歡呼雀躍,家長異常高興,大家沉浸在喜悅中。
而此時,王懷敬又悄悄騎上車,朝向陽口方向走,去送另一份錄取通知書。
王懷敬離開向陽口時,已是夜幕籠罩,鄉(xiāng)親們留他住下,他謝絕了,因為在那一個人的“郵局”,晚上他還要值班。
這一天,他多跑了32里山路。
“工作之內(nèi)是本分,工作之外是情分,分分都不能少!”
當王懷敬二十六年如一日地把村民們的信件、包裹在第一時間送到他們的手里時,他不但完成了他的本職工作,而且他還收獲了村民們的真誠信任。
天長日久,王懷敬和村民們處得就像一家人一樣。
大家有事,都愿意找他幫忙,王懷敬也從不拒絕。
有的村子老人們出行不便,藥品、種子、生活用品等一時買不著,就托他代買。王懷敬每回都悉心辦好交到村民手上,有時他也買不著,就再托人買。
一傳十,十傳百。找王懷敬辦事的人越來越多,但他從不嫌煩。
他不僅為村民買過急用的生活用品,還幫村民的女兒捎過給留守母親的孝順錢。
一次,在火車站建筑工地打工的小伙子們發(fā)了工資想寄回家,往返齋堂支局要16里路,還得耽誤半天工。他們看每天送信的王懷敬熱情實在,就跟他商量能不能代辦。
王懷敬爽快地說:“沒問題,拉個清單給我,你們踏實上班吧?!贝蠡飪喊呀?萬元工資和一張明細單交給他。
王懷敬帶著50多名農(nóng)民工的血汗錢連同沉甸甸的信任,趕回齋堂支局,逐一算好郵資開具匯款單,當天又把50多份回執(zhí)單送回農(nóng)民工們的手中。
民工們拍著他的肩膀連連道謝:“兄弟,好人哪!”
回到郵政所已是晚上8點多,顧不上休息,王懷敬還要整理好第二天需要投遞的信件,在忙完所有事情后,他才開始起火做飯。
記者問他,本職工作就很辛苦,為什么要多管“閑”事兒?
王懷敬回答:“人家找咱幫忙,是信得過咱郵政人。工作之內(nèi)是本分,工作之外是情分,分分都不能少!”
村里的大爺大媽也記著王懷敬這份情,投遞點沒人時,他們就爭著接下王懷敬送來的郵件挨家挨戶送;遇著“瞎信”,也幫著王懷敬打聽。
26年來,王懷敬從鄉(xiāng)親們口中的“小王”已變成“老王”。2011年,齋堂支局領導到沿河城視察,想讓王懷敬轉到齋堂支局上班。
村民一聽說這消息,紛紛找到齋堂支局,請求把老王留下來。王懷敬沒有讓鄉(xiāng)親們失望,他依然選擇了留下。
王懷敬每到一個地方,村民都會和他打招呼,看他一路親切的問候和爽朗的笑聲,已經(jīng)成了村里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懷敬那身墨綠色的工裝與他那輛墨綠色的“郵車”,已經(jīng)成為沿河城周邊溝溝嶺嶺的一道獨特風景。
(責任編輯:閆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