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劍
北京時間2019年5月30日,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女主播劉欣應約與美國FOX商業(yè)頻道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就中美貿易等相關話題進行了一場公開對話。
16分鐘,一場“世紀約辯”落下帷幕。
說它小,它只關涉兩位電視臺女主播;說它大,背后站著中美兩個大國。
她們“約辯”的節(jié)目,叫《黃金時間》。
這場“約辯”的確該放在黃金時間。因為她們的“辯題”是中美貿易,時機微妙,舉世矚目。辯論的圖文實錄,隨即在朋友圈等網絡媒體刷屏了。長安君想跟大家聊的,是關于這場“約辯”的5個細節(jié)??梢哉f,看懂了這5個細節(jié),你才真正看懂了那16分鐘。
首先,你肯定有感覺:這場辯論歷時很短,比人們期待的要短得多。
而且,不見刀光劍影、“互撕互懟”,更像是翠西對劉欣的采訪。幾乎沒有預想的“火藥味”,更接近一場平和、正常的問答,是翠西對劉欣的一場“采訪”。
“這就開始了?這就結束了?‘貨不對版’??!”相信這是不少人的第一印象。
的確,“約辯”之前,可不是這么宣傳。在中國,該話題的閱讀量過億;在美國,翠西短短一周內,發(fā)了10余條推文。
特別是翠西,在自己的推特上,用的詞可是“辯論”。其中,當然不乏翠西借“中美貿易”“公開辯論”等詞匯,給FOX商業(yè)頻道“造勢”的味道。果然,看這節(jié)目的廣告量,就知FOX不負其名,很懂“蹭熱度”,小算盤打得啪啪響。
此外,翠西背后的美國民眾,“提問中國”的心情比較急切。很多觀眾都看得出來。
但是,“辯論變采訪”的更重要原因,恐怕還是藏在兩位女主播的一問一答里。
16分鐘內,雙方就公平貿易、知識產權、華為、關稅、中國發(fā)展中國家地位以及美方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對話。
五個回合里,翠西不是沒使用辯論技巧“發(fā)球”——比如對華為的提問,但都被劉欣用“化骨綿掌”一一化解了。
整場看下來,劉欣滴水不漏,波瀾不驚,高下立判。
中國有句老話:“不打無準備之仗?!痹谥R底蘊和臨場準備上,顯然,劉欣都很充足。翠西就難說了。
更何況,這場貿易戰(zhàn),誰是正義之師,誰是無理一方,大家都有眼睛,一目了然。
劉欣怎么評價這一變化?她事后在接受采訪時說:“肯定至少是對話,我甚至于覺得這是一個聊天?!?/p>
16分鐘,畢竟不長。但劉欣的英語運用,令人印象深刻。
用對方的母語展開“對話”——乃至駁斥謬誤,這正是中國開放和智慧的體現。
有人問,為何不讓翠西說漢語?
的確,我們期待著這一天早日到來,那一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但在此之前,劉欣的行動,至少證明了一句中國諺語的正確: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翻開兩位女主播的履歷,都足夠光鮮耀眼。
翠西經過多家媒體的歷練,最后成為FOX商業(yè)頻道的金牌女主播,被美國輿論捧為“智慧與美貌并存”。
而劉欣,23年前尚在讀大二時,就已經從27個國家的37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在國際英語演講比賽中獲得冠軍。
在對話中,劉欣還用了翠西自己在節(jié)目中的原話:“你自己曾經評論說,中國‘需要長大’,我們不想一直都是貧窮和欠發(fā)達的?!?/p>
請看翠西那一刻的表情:你可以理解為一種尷尬不失禮貌的笑,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真誠而贊賞的笑容。
劉欣像一面鏡子。
在她身上,我們恰好可以看到一個事實:今日,普通中國民眾對美國的了解——至少是了解的欲望,是要多于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的了解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16分鐘里,翠西的態(tài)度有一個明顯的轉變過程。
開局時,很像是一場現實版“傲慢與偏見”。
比如,翠西三次打斷劉欣的開場白,被國際吃瓜群眾注意到了。
但隨著對話漸次展開,兩人的共識也在變多。在談及中美貿易談判、知識產權、關稅、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等話題時,翠西后來幾乎都溫和地接受了劉欣的觀點。
這個局面,多少有點出人意料。
要知道,在美國,翠西被稱為“特朗普女孩”,以愛在節(jié)目中發(fā)怒,還口無遮攔著稱,而且,是特朗普的鐵桿粉絲。
是什么促成了這種轉變?
劉欣的坦誠、自信,是第一;用事實和數據,有理有節(jié)地展現觀點,是第二;第三,則藏在外交部5月28日的表態(tài)里。
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這場“史上首次中美女主播約辯”,發(fā)言人陸慷應詢表示:“我和大家一樣很關心,希望大家都看一看。”
“你知道咱們中國有一句話嗎?真理越辯越明?!标懣墩f。
其實還有第四,劉欣的背后是中國。
當然,放在整個中美經貿摩擦的進程中,這場“約辯”只是一個花絮。讓美國理性認識中國,還任重道遠。
即使如此,它也被冠以“中國主播與美國主播首次正面交鋒”這樣的描述;翠西在節(jié)目中則稱,這是美國電視史上前所未有的對話,也是美國聽到不同觀點的機會。
“聽到不同觀點的機會。”誠如斯言。
從劉欣與翠西的對話可以看出,一些美國人對中國依然充滿誤解。劉欣在開場中說:“沒有想過我會有這樣的機會跟你直接對話,同時也跟美國的普通民眾進行對話。”某種程度上,這也不完全是客套。
要知道,FOX是特朗普最喜歡的美國電視之一。有自媒體甚至稱,FOX新聞臺“簡直像是特朗普的代言人”。加上翠西對特朗普的“力挺”,可以想象,劉欣面對的,是一群怎樣的美國電視受眾。
這也是這場對話的價值所在:不在于“辯”了多少分鐘、說服了觀眾中的百分之幾,而是終于有中國女主播坐下來,對一群美國受眾,坦率而真誠地講出了中國故事。
有趣的是,在事后采訪時,問到“如果翠西來中國,想帶翠西去哪兒”,劉欣回答:“去中國邊遠山區(qū)看看?!?/p>
是的,越了解,越祛魅。西方人會看到一個更廣袤、更真實,也更有魅力的中國。
“我和翠西完全可能做朋友,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結果?!?/p>
中美關系,何嘗不是如此?
在這個關口,中美女主播對話的另一層意義,更加不言自明——有分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對話。
很多人都記得,在這場“約辯”之前,翠西和劉欣兩人的“隔空互懟”有多么劍拔弩張,多么步步驚心。
我們看到,這段時間以來,中美兩國間也在上演著類似“劇情”。
從聯(lián)邦快遞包裹事件,到WIFI聯(lián)盟、SD協(xié)會、IEEE等將華為“除名”又恢復,從美國升級貿易戰(zhàn)、“簽證封鎖”、將中國企業(yè)列入“黑名單”等,到中國就稀土產業(yè)表態(tài)、啟動“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提醒赴美留學旅行風險等一系列“過招”,都是一種交鋒。
而今天,我們看到,從之前的針鋒相對“約辯”到在電視熒屏上平靜對話,雙方克制發(fā)言,最終達成了一定共識。這仿佛一個隱喻。
什么隱喻?央視新聞用10個字來概括:“伸出是五指,握起是拳頭?!?/p>
中美之間,正如兩個人,不可能沒有分歧。但與其針鋒相對,不如平等交流。對話永遠勝過對抗,面對面交流比背對背指責重要。只要雙方抱有誠意,能夠坐下來、談起來,平等交流對話完全是可能的。
人如此,國家亦如此。
中國有句古話,叫“不打不相識”。對抗中有對話,“交鋒”中增進了解和溝通,也不失為一種好事多磨。
誰都明白這個道理:和則兩利,斗則俱傷。美國如果不懂平等對話、不帶誠意締約,不僅無法實現互利共贏的最優(yōu)解,還可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外交部發(fā)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這樣評價兩位女主播的表現:“在當前中美關系形勢下,我們樂見中美兩國各界人士進行開誠布公的、誠實的、理性的思考和對話?!?/p>
金玉良言。
說給誰聽?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