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廣彥
晚安,大概是世上最情意綿綿的詞語之一。我們經常對好朋友、親人、愛人說出這兩個字,像是人生旅途中與他們作又一次的告別,然后進入甜蜜的夢鄉(xiāng)。但是,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說晚安之后是不可能老老實實睡覺的。
“95后說完晚安在干嗎”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網友的一致回答是:反正不是睡覺。說晚安以后,很多人只是進入了獨自享受的夜生活。正如網友所說:“晚安的意思是‘我今天打烊了’,只是不對外營業(yè)了而已,跟睡不睡覺沒關系?!彼麄兌阍谧约旱男∈澜绮辉高M入夢鄉(xiāng),直到夜色更濃,才依依不舍地睡去。
頻繁拖延入睡時間,已經影響到年輕人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爸媽總會嘮叨,你們現(xiàn)在年輕,仗著身體好能熬夜,等你們老了,就知道熬夜的危害了。
95后真的不懂熬夜的危害嗎?當然不是,敷著面膜刷視頻、泡著枸杞熬夜都是他們的常規(guī)操作。即使清醒地知道熬夜的危害,他們寧愿用各種“朋克”方式緩和,也不愿聽從睡眠的呼喚。
緣何如此?觀察他們說晚安之后的夜生活,或許可以發(fā)現(xiàn)答案:很多年輕人熬夜,是為了在嘈雜紛擾的生活中,奪回一點專屬于自己的時間。
“我們本不愿入世,因而和人世的關系只好有時隔斷才可忍受。”弗洛伊德對睡眠意義的斷言,成了年輕人拒絕入睡的最好解釋。與傳統(tǒng)派對型的夜生活不同,很多年輕人在夜生活中更追求獨處。在信息社會中,工作、學業(yè)與親密關系,幾乎都滲透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獨處,已經成了一種奢侈品。
過去,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的明確區(qū)隔,能讓年輕人從工作壓力中暫時逃離,得到一絲喘息。而現(xiàn)在,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且不論“996工作制”,即使正常下班后,工作群里源源不斷的“@所有人,收到請回復”的信息也時刻都在提醒疲憊的年輕人,即使在夜里,即使安坐家中,你也無法享受獨處。
人與人的親密關系在信息社會也變得更黏稠,網絡與手機讓彼此的時間綿密地交錯在一起,總有一雙雙看不見的眼睛在“監(jiān)視”我們的生活。年輕人時刻都得警惕伴侶發(fā)來的信息“在干嗎?”如果沒有及時回復,就可能引起無盡的猜疑與爭吵。有網友感嘆:“我說了晚安就會去打游戲,一直到凌晨,因為女朋友一直不讓我打?!?/p>
只有在完成互道晚安這道對日常生活的告別儀式后,年輕人才能擺脫社會對個人生活的滲透,為自己的心靈爭得一點寧靜的獨處時間。哪怕是看視頻、獨自購物甚至只是百無聊賴地在網上游蕩,都是在重新實踐梭羅的經驗:人需要獨處來補償與他人相處的時間。
一個不睡覺的世界是怎樣的?美國當代著名藝術史學家喬納森·克拉里曾經叩問這個時代,他擔憂的正是年輕人逐漸推遲的入睡時間。年輕人同樣需要能讓心靈放松休息的獨處時間,他們道完晚安之后的獨處,并非對身體毫無意義的戕害,而是對忙碌生活最溫柔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