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課筆記,不是簡單地一“記”了事。聽課,是為了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改進自己和他人的實踐。記錄,不僅原原本本地記錄課堂實況,更要記錄下在當時課堂場景中教師聽課時生成的感受與想法。可以嘗試用錄音筆、錄像機完整地采集信息,借助紙與筆記錄聽課過程中的思想火花。研究課堂筆記,是為了促進自己更好地認識課堂,理解教學。
【關鍵詞】聽課筆記;結構性內(nèi)容;反思性實踐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8-0016-04
【作者簡介】賁友林,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8)教師,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聽課時,教師們都會在聽課筆記本上記錄,有的教師甚至忙得頭都抬不起來。可是,你是否注意到,你記錄了什么?
在聽課筆記上記錄什么?這是一個讓我們一時都覺得有些陌生的問題。
或許,我們在記錄后并沒有省察自己記錄了什么。不過,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回頭看看自己的聽課筆記,每位教師也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記錄了什么。面對我們自己的聽課筆記,又有著怎樣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
曾經(jīng)的聽課筆記:記錄了什么?
作為教師的我,工作近30年,聽課的年限多于上課的年限,因為上課是從做教師開始的,而做聽課筆記式的聽課,是從成為師范生也就是具有“準教師”的身份就開始了。
曾經(jīng)的我,不會做聽課筆記。記得在讀師范的時候,學校安排我們?nèi)バW見習并聽課,坐在課堂中的我一時不知道自己該寫什么。在我的印象中,沒有哪一位老師教我們怎么做聽課記錄。上課,我們有教案可以參考學習;但聽課,我們沒有像看到教案一樣看到聽課筆記的樣例。于是,我請教學哥學姐,然后按照他們的指導,記錄課堂中的師生對話。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他們教我們在記錄時,教師用“T”表示,學生用“S”表示,這樣,記錄起來更快。上課時教師說了什么,學生說了什么,我也就記錄什么。整節(jié)課,我像速記員似的,奮筆疾書,竭盡全力把教師和學生的每句話都記錄下來。至于記錄下來干什么,我不知道,也沒有去想?,F(xiàn)在想想,那樣的記錄大概是說明自己聽過課了,作為聽課后的“物證”。不過,在這樣忙忙碌碌的記錄過程中,讓自己對課堂也有所感、有所知。
后來,我“跳出”具體的甚至煩瑣的師問生答的全程全景式記錄,而是在聽課筆記中記錄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xiàn),我慢慢看懂課的結構了,對課的認識,漸漸入門了。這樣的記錄方式,一直延續(xù)到我工作了十多年之后。這個階段,通過聽課,學習了如何上課。
再后來,我在記錄課堂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的同時,也記錄教師的精彩提問,學生的真實表現(xiàn),并詳細記錄課堂中或是亮點或是遺憾的教學片段,在記錄課堂教與學場景的過程中還寫下我的隨想、我的困惑、我覺得需要關注以及需要思考的問題。我的聽課記錄,有“骨架”,有“血肉”,內(nèi)容更豐富,也漸漸趨向個性化,不僅僅記錄自己聽到的、看到的,還記錄自己所想到的。在這一時期,我通過聽課筆記,“看見”他人,“照見”自己,研究如何更好地上課。
現(xiàn)在想來,一位教師在聽課時如何做聽課筆記,是在記錄過程中學會記錄的,也就是在自己記錄的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記錄方式。
上述這些,大概還是在空白的筆記本上做課堂記錄。記不得從什么時候起,學校開始發(fā)給教師聽課記錄本,一堂課,記錄什么,聽課記錄本上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當手持這樣的聽課記錄本時,在聽課時記錄什么,似乎不需要太多思考,而“教學過程紀要”與“分析意見”中記錄了什么,反映了教師的所視所思,這是值得思考的。不過,這樣的聽課記錄,是否重視了“評”,卻對“析”有所欠缺呢?
聽課筆記:可以記錄什么?
1.一個有趣的比較:“聽課筆記”與“教案”。
作為上課教師,上課前要備課。備課,是需要撰寫教案的。作為聽課教師,聽課時要做聽課筆記。聽課筆記,記錄了課堂的“身份”信息,記錄了課堂教學的過程與聽課時的隨想。如果把聽課筆記與教案進行對照與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教案,反映出備課過程中對教學的具體安排與思考。教案,是個人化、情景化的產(chǎn)物,它隨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目標以及不同的情景而有所不同。教案的格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但教案中的欄目組成通常包括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以上內(nèi)容,有些可以省略,但必不可少的是“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
聽課筆記,也具有明顯的個性化傾向,但記錄時不可或缺的有“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與“教學分析與隨想”。
把聽課筆記與上課教師的教案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都關注“教學過程”,聽課筆記中少了“教學目標”,多了“教學分析與隨想”。
我們知道,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如果聽課時,缺失了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可能就迷失了教與學的方向。不過,再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教案中撰寫的教學目標,往往是在課前做出的預設,而聽課筆記中如果撰寫教學目標,那倒是根據(jù)課堂教與學的情況,對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做出分析與判斷。撰寫教案,我們一般關注教學目標是否明晰;聽課筆記,更應當關注教學目標是否實現(xiàn)。關注“明晰”,這是對“教”的審視;關注“實現(xiàn)”,這是對“學”的研判?!皩崿F(xiàn)”,并不是對教案中課前預設目標像鐵板一塊一條不少、原封不動地完成,而是能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出一些調(diào)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發(fā)生了實際的改變。學習,一定要引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變化的。無改變,非學習。由此可見,聽課筆記中的評析部分,需要分析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將聽課筆記中分析得出的“教學目標”與教案做一個溝通,這對上課教師、聽課教師都是有啟發(fā)的。
與聽課筆記比較,教案中缺失“教學分析與隨想”,這恰恰提醒了我們,在撰寫教案時,不要僅僅思考怎樣做,更要保持對“為什么這樣做”的內(nèi)在警覺。由此來看,聽課筆記,也給上課教師提供了一份重新認識課堂、研究自己教學的材料。
2.一個關聯(lián)的思考:“記錄什么”與“怎樣記錄”。
當我們關注聽課筆記“記錄什么”的時候,其實與記錄的方式有著密切關聯(lián)。
怎么記錄?多年前,一支筆、一本本子就夠了?,F(xiàn)在,有比紙、筆記錄更為便捷的記錄方式,或錄音,或錄像,都可留下真實的課堂影像。一部手機,也就能輕松“搞定”。更為“現(xiàn)代”的,我所知道的,依托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基于移動智能終端,已經(jīng)有軟件公司開發(fā)出一套多媒體課堂筆記系統(tǒng)——“移動課堂筆記本”。該系統(tǒng)專門輔助教師在聽課過程中使用,可以輕松地記錄筆記、管理筆記、分享筆記,隨時隨地記錄下課堂的精彩?!耙苿诱n堂筆記本”具有4個方面的特點:其一,輕松的筆記記錄方式,可以直接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進行書寫,也可以將書本上的筆記拍照后導入;其二,多樣的筆記管理方式,可以按照時間、地點、科目等進行有效管理,方便之后的查閱和研究;其三,獨創(chuàng)的筆記分享,讓精彩筆記有效傳播,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借鑒;其四,多媒體筆記支持,可以在筆記中插入多媒體素材,如音頻、視頻、圖片等,讓筆記內(nèi)容更豐富。
當有了錄音筆、攝像機、“移動課堂筆記本”這些設備與軟件之后,我們在聽課時,還需要記錄嗎?還需要從“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回到“紙筆”時代嗎?如果還像當年我們把師生對話都詳細記錄下來,那我們也就是扮演了錄音筆、攝像機的角色。人,不應當淪為“機器”。馬云曾說:“前20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后20年,我們把機器變成人?!边@里的后半句,我們暫不做評述;但前半句,讓我們警醒。我們在聽課筆記中應該記錄錄音筆、攝像機記錄不了的內(nèi)容,那是什么?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的思想被激活了,我們會生成一些想法。但思想的火花稍縱即逝,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一會兒,思想的火花也就消失了。思想的誕生和思想的滅亡,往往是一起的。而文字,是記憶的保險柜。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錄,不僅原原本本地記錄課堂實況,更要記錄下在當時課堂場景中教師聽課時生成的感受與想法。而這些,具有場域性、情境性、即時性的特征。
技術改變方式,但技術形成不了思想。而思想支配技術,運用技術。我們不要成為技術的奴隸?;乜?、審視我們的聽課筆記,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我們記錄了太多,思考得太少。一句話,你在聽課筆記中記錄了什么,正反映了你在關注什么。如果不回頭反思“聽課筆記記錄了什么”這個問題,那聽課時可能就這樣糊糊涂涂、渾渾噩噩地記錄下去。
我們真的會做聽課筆記嗎?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地思考與改進。關于記錄方式,我們不妨嘗試混合式記錄方式,即用錄音筆、錄像機完整采集信息,借助紙與筆記錄聽課過程中的思想火花。
3.一個不應忽略的問題:為什么記錄?
在思考聽課筆記的記錄內(nèi)容時,我們更要思考:為什么記錄?留下的材料有什么用?把課堂記錄下來,做什么呢?或許有教師會說,研究。捫心自問,當時記錄了,后來回頭看了嗎?真的研究了嗎?
聽課,不能停留于觀望或欣賞階段。記錄,是為了一種對照反思,不僅僅是改進當下所看到的課堂,更是反思自己的課堂。當然,每位教師記錄的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而多樣化的記錄內(nèi)容正反映了教師所關注的視角。如,關心教師如何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的,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怎樣想的,關注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情況。而這些,又成為教師內(nèi)省自己想法與觀念的一面鏡子。
記錄之后,不要讓記錄的內(nèi)容沉睡。記錄的過程,是激活自己的思維,積累自己的想法的過程。下面是我在聽“5的乘法口訣”一節(jié)課的課堂記錄片段:
從這里能看出我記錄了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記錄了學生的兩個“疑問”,記錄了我的隨想。當時我的想法是,課堂中,學生質(zhì)疑,“疑”從何來?我覺得,學生的疑問有兩種:一種是“有疑而問”,即問自己所不知不解的,如學生問“為什么說‘三五十五’而不說‘三五一十五’”;一種是“無疑故問”,即質(zhì)疑者本身知道,但他人可能不知道,故提出問題讓他人回答,如學生問為什么“‘五五二十五’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的結果”。我還想到的是,我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那課堂中什么時候讓學生提出問題呢?質(zhì)疑,是否是等到課堂中教師發(fā)話“對于今天所學的內(nèi)容,大家有什么問題嗎”的時候,學生才能提問呢?所以我在聽課記錄中寫下了“何時質(zhì)疑”這幾個字。
伴隨著思考,我的教學實踐悄悄發(fā)生著變化。課堂中,支持學生“無疑故問”,并讓學生意識到那應該問學習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容易出錯的地方,通過提問,給他人也是給自己一個強化與提醒。在課堂中,鼓勵并倡導學生“有疑而問”,有了疑問,隨時提出來,而不是等到教師安排“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才提出問題,當然,學生也可以自我選擇,將“疑問”先冷處理,在課后與教師進行交流。讓學生的疑問得到表達,教師需要建立學生提問、質(zhì)疑的“綠色通道”。
這樣的改變,緣起聽課筆記;這樣的改變,也正是聽課筆記發(fā)揮效益的體現(xiàn)?;乜绰犝n筆記,重新溫習當時的課堂,審視當時的想法,或豐富,或修正,我們個人化的觀念往往經(jīng)過這一過程而深入、澄明,我們的行動在思想指引下變得更為審慎、有效。唯有如此,我們記錄的聽課筆記才有意義與價值。
由此來看,聽課筆記,不是簡單地一“記”了事。研究課堂筆記,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自己認識課堂,理解教學。我們所記錄的課堂,非藍本,而是鏡子。人的成長,離不開他人。聽課筆記,正是讓我們的課堂與他人的課堂積極互動起來,讓我們的想法、做法與他人的想法、做法“互聯(lián)”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