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那狐的故事》是法國一部以狐貍為主角的長篇動物故事詩,是中世紀市民文學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法國同類故事詩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
這部長詩由二十七篇結(jié)構(gòu)松散、意思并不連貫的組詩綴合而成,這些組詩原來都各自獨立,直到法國現(xiàn)代語言學者呂西安·富萊將它們按情節(jié)順序編輯,才成為完整的《列那狐的故事》。
整個故事的焦點集中在列那和伊桑格蘭之間的爭斗上,其間也穿插了列那和其他動物的恩怨,如狗熊布朗、花貓蒂貝爾、公雞尚特克萊爾、獅王諾布爾等。
它假托動物世界,賦予動物們?nèi)说男袨?、語言、思想和感情,以獸喻人,影射人類社會,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中世紀法國社會復雜的矛盾和斗爭現(xiàn)實,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丑惡和腐敗。
作品中所有的動物都有各自的名字、身份和性格,而且像人一樣生活在等級分明的社會中:獅子諾布爾是國王,代表著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伊桑格蘭狼和狗熊布朗等是貴族廷臣;教皇代表夏莫是一只駱駝;普利莫是一條嗜酒的狼;而雞、兔、貓、蝸牛等則是下層社會的代表人物。
至于列那狐,他的形象最為復雜。盡管在故事中他是貴族廷臣之一,但在和狼、熊、獅子等的斗爭中,他卻是市民階層的代表;他捉弄國王,嘲笑教會;他是智力的象征,他的勝利表示市民智慧戰(zhàn)勝了封建暴力。另一方面,列那狐身上也體現(xiàn)出市民階級的雙重性:它對下層社會的普通百姓極端蔑視,肆意欺凌弱小動物。它對弱小者的欺凌,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弱小者的反抗,其行為受到了作者的譴責,因此在與弱小者的斗爭中,列那總是失敗者。
故事通過列那狐的經(jīng)歷,形象地反映出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黑暗、充滿欺詐、掠奪和弱肉強食的野蠻世界。
狐貍和狼如何來到世界上,為什么前者叫列那,后者叫伊桑格蘭。
朋友,你一定聽過很多故事:比如帕里斯是如何劫走海倫的,特里斯丹是如何吟誦籟歌(盛行于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敘事詩)《金銀花》的,還有獅子和綿羊的故事,以及許多寓言和武功歌(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一種體裁,講述勇敢無畏、榮譽至上和光明磊落的騎士階層,在城堡和集市廣為吟唱)。
但是,你卻不曾知道發(fā)生在列那和他老朋友伊桑格蘭之間那場沒完沒了的爭斗吧!要是你知道的話,我可以告訴你這場爭斗的起因;而在此之前,我得先說說那對冤家是如何來到這世界上的。
一天,我打開一個秘柜,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本關(guān)于打獵的書。那本書上說,我們的祖先罪該萬死,受到了上帝的懲罰;但他們剛被趕出伊甸園,上帝就為他們的命運擔心起來。他把一根魔杖交到亞當手里,告訴他說,如果他想得到所需要的東西,只要用魔杖抽打海面就可以了。亞當立刻試了一下:他將魔杖橫在咸澀的海水上面,當即就看到了一頭綿羊。
“太好了!”他暗想,“有了綿羊,我們就會有羊毛、奶酪和羊奶了?!?/p>
夏娃看到綿羊,就想得到更好的東西。于是她要求丈夫讓她也試一試。
夏娃接過魔杖,拍了一下水面。剎那間,一頭兇惡的狼躥了出來,撲向綿羊,叼著它逃進了附近的樹林。
就這樣,亞當和夏娃每用一次魔杖,就會有一種新的動物鉆出海面。不過不同的是,亞當造就的總是已經(jīng)被馴服了的家畜,而夏娃造就的卻是一些野獸,它們和狼一樣,無一例外地逃進了樹林。
在這些野獸中,有一只狐貍,長著一身棕紅色的毛皮。它那作惡多端的本性、狡猾機敏的頭腦,讓世上所有動物都望洋興嘆。在鬼點子這方面,這只狐貍與從前被稱作“列那”的那位老伙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直到今天,人們還用這個名字來稱呼那些招搖撞騙的家伙。
列那的叔叔叫伊桑格蘭,他是一個兇殘暴躁的家伙,是所有兇犯和強盜的首領。因此,在我們的故事當中,狼和伊桑格蘭的名字將混為一談。
不過有一點必須承認,狼和狐貍之間并沒有真正的血緣關(guān)系,只是在它們相互走動,有什么共同利益或要共同行動的時候,狼才把狐貍看成是自己的好侄子,而狐貍則稱呼狼為叔叔和朋友。
朋友,你現(xiàn)在認識了狐貍列那和狼伊桑格蘭。
下面,就請聽我講述列那和伊桑格蘭的故事吧。
一天早晨,列那雙眼迷離、毛發(fā)零亂地走進叔叔的家。
“你怎么啦,我的侄子?你氣色不太好,”屋子的主人說,“是不是病了?”
“是呀,我感覺不太舒服?!?/p>
“你還沒吃飯吧?”
“沒有,我一點都不想吃?!?/p>
“行了!好吧,艾爾桑大媽,趕快起床,給你親愛的侄子做一串豬腰吃,他一定會喜歡的。”
艾爾桑從床上起來,準備照丈夫的話去做??墒?,列那想從他叔叔那里得到的豈止是這些。他看見屋脊上掛著三塊肥美的腌豬肉,其實他就是被這肉的香味吸引來的?!鞍⊙?,”他說,“腌豬肉這樣掛著太危險了!您知道嗎,叔叔,假若您的鄰居(不管是哪一個,他們都是一丘之貉)看見,一定會向您索要的。我要是您,就會馬上把它們?nèi)∠聛?,然后大張旗鼓地告訴別人,肉被偷走了?!?/p>
“啊!”伊桑格蘭說,“我可不擔心這些腌肉;那些家伙即使看到了,也永遠別想嘗到它的滋味?!?/p>
“這怎么可能?如果他們問您要呢?”
“要也沒用;這肉我不會給世界上的任何人,哪怕是我的侄子、我的兄弟。”
列那也不多說;他吃完豬腰串,便告辭了。可是,第二天,他趁著漆黑的夜色,回到了伊桑格蘭的屋前。屋里的人都在熟睡。他爬上屋頂,在上面挖出一個小洞,鉆了進去,拿到了腌肉,把它們帶回了家;然后,他把腌肉切成小塊,藏在床褥的草墊里。
天亮了。伊桑格蘭睜開睡眼:怎么啦?屋頂被掀開了,腌肉——他心愛的腌肉——被偷走了!“來人哪!抓賊呀!艾爾桑!艾爾桑!我們完了!”
艾爾桑從夢中驚醒,披頭散發(fā)地直起身子:“出什么事了?噢!太意外了!我們遭竊了!該向誰去報案呢!”夫妻倆爭先恐后地大呼小叫,卻不知竊賊是誰;他們絞盡腦汁,也猜不出這起盜竊案的元兇。
這時,列那來了:他酒足飯飽,精神煥發(fā),一臉的愜意。“嗨!叔叔,您怎么了?您氣色不太好,是不是生病了?”
“不生病才怪呢!還記得我那三塊肥美的腌肉嗎?它們被偷了!”
“哈!”列那笑著回答,“是呀,一點不錯!您就應該這樣說:它們被偷了。好,很好!可是,叔叔,這還不夠,您應該到街上去大叫一番,讓鄰居們都不再懷疑。”
“啊呀!我對你說的可是真話;我的腌肉被偷了,那肥美的腌肉!”
“得了!”列那回答,“在我面前您就不用說這種話了,我知道:越是叫苦的人,越是沒有苦。那些腌肉早就被您藏到了過往行人看不見的地方。您做得對,我非常支持您?!?/p>
“怎么!你這個幸災樂禍的家伙,你難道就是不愿相信我嗎?我告訴你,我的腌肉被偷了!”
“說吧,一直說下去?!?/p>
“你不相信我們,這樣可不好,”這時艾爾桑大媽說話了,“你知道,如果腌肉還在的話,我們會很樂意和大家一起分享的?!?/p>
“我知道您會使很多花招。不過這些花招并不一定都劃得來:您瞧,您的房頂上有一個洞;您不得不這樣做,這一點我同意,但要修補它可是一項大工程。竊賊就是從這個洞口進來的,對嗎?也是從那里逃走的?”
“不錯,的確如此。”
“您也只能這么說?!?/p>
“不管怎樣,”伊桑格蘭一邊轉(zhuǎn)動著眼珠,一邊說,“要是我抓到那個偷肉賊,那就活該他倒霉!”
列那不再吱聲;他好看地噘了噘嘴,暗笑著走開了。這就是第一個故事,是在列那小時候發(fā)生的。后來,他將做得更妙,可是其他所有人——特別是他親愛的老朋友伊桑格蘭——卻倒霉了。
保蘭·帕里是19世紀法國著名“中世紀文學”家,著有《法國文學史》。他將《列那狐的故事》的二十七組詩的原作用現(xiàn)代法語改寫成六十個列那狐的故事,使之變得淺顯易懂、生動活潑,是不朽的篇章,廣受喜愛。
列那
列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他能言善辯、具有反叛精神。名義上是宮廷貴族,實際上卻是市民階級的代表。他一方面反抗國王、貴族和教會的欺壓,另一方面卻欺壓比自己更為弱小的動物;他看起來和藹可親、溫文爾雅,骨子里卻機靈狡詐、詭計多端……但列那可貴之處也在于這一點,他不是一個單純的正面或者反面人物,而是作者賦予他的兩面性和模糊性,從而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生動的形象。
伊桑格蘭
雄狼伊桑格蘭,是一個有權(quán)有勢,愚蠢又自作聰明的男爵,列那稱他為叔叔。因為自己的愚蠢,伊桑格蘭經(jīng)常被列那捉弄。但每當遇到倒霉事他都認為是自己運氣不好,后來成了列那的敵人,被列那假借給獅王治病為由殺死了。
蒂貝爾
花貓蒂貝爾,一個精明與列那不相上下的角色,曾與列那合作搶了獵狗的香腸、偷喝農(nóng)夫家的牛奶,最后因為彼此不信任不歡而散。蒂貝爾曾為獅王效勞去傳喚過列那,被列那設計陷害。最后他看清形勢及時溜掉才避免了被殺的結(jié)局。
梅桑熱
山雀梅桑熱聰明、睿智,面對能言善辯、花言巧語的列那,能夠保持清醒的認識和自己獨立的判斷,最后不但沒有成為列那的美食,而且成功捉弄了列那。她是弱小動物的代表,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保全了自己。
尚特克萊爾
尚特克萊爾,一只美麗、驕傲的公雞。他不聽母雞品特的好言相勸,相信了列那的花言巧語,被列那抓住,險些丟掉性命。后來,他再次輕信列那,帶領母雞和小雞們走出院子,害得好多小雞被列那咬死,只好帶領母雞品特到獅王那里控告列那。
諾布爾
獅子諾布爾是動物王國的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他驕傲自大,剛愎自用。在審訊列那時被列那用“寶藏”迷惑使其逃脫,后因列那治好了他的病而對其寵信有加,常常被列那利用和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