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美國一個名叫莫爾斯的畫家對“電”非常感興趣,電可以瞬間傳得很遠,他不禁用自己的藝術細胞展開了聯(lián)想:如果用電將聲音或文字傳遞到遠方,該有多快捷啊!
莫爾斯為自己美妙的設想激動不已,立即著手研究。但他畢竟只是個畫家,一切都要從頭學起:不僅涉及到的學科非常多,最困難的是幾乎毫無資料可查。那個年代,電對誰來說都是一個新鮮事物,他只能靠自己摸索。
幾年后,莫爾斯花光積蓄,研究卻沒有絲毫進展。得知自己有個叫費爾的學生家里非常有錢,就向其父親說明了情況,希望能借到5000美元。老費爾認定,莫爾斯所說的研究不過是為了騙錢,但礙于兒子的情面,還是拿出了5000美元?;ü饬诉@筆錢,莫爾斯的研究仍未成功,便再到費爾家借錢,老費爾怒不可遏地將5000美元摔在桌上,吼道:“只要你承認自己是騙子,就可以將錢拿走,而且不必歸還!”莫爾斯低頭默默地拿了錢。
1835年,莫爾斯終于成功發(fā)明了風行世界的信息產品電報。這一發(fā)明使莫爾斯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和榮譽。他立即還清了所有的借款。收到還款時,老費爾慚愧地為當初的行為道歉,但莫爾斯卻笑笑說:“不,您不需要道歉,相反我還要感謝您,因為您讓我明白,想要成功,除了智慧和膽量外,更需要敢于放下面子的勇氣。暫時的屈膝不代表一輩子長跪不起,暫時的彎腰,恰恰是為了更堅強的站立!”
1945年4月12日,因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突發(fā)腦溢血病逝,副總統(tǒng)杜魯門被迅速“轉正”。
當時,杜魯門僅在副總統(tǒng)位置上待了82天,未主導過重大事件的決策。他清楚自己對接任毫無準備,特別是二戰(zhàn)接近尾聲,如何幫助被戰(zhàn)爭拖得筋疲力盡、缺衣少食的歐洲人活下去是他最頭疼的問題。他決定找位幫手當時唯一在世的美國前總統(tǒng)胡佛。胡佛不僅是最了解總統(tǒng)職責的人,還曾參與解決一戰(zhàn)后歐洲的食品短缺問題。
杜魯門寫信邀請胡佛來白宮參加宴會。胡佛很驚訝,這是第一次有現(xiàn)任總統(tǒng)邀請前任總統(tǒng),何況兩人還分屬兩個黨派。但他仍接受了邀請。在宴會上,杜魯門不僅與胡佛商討國家大事,還請他出使歐洲。胡佛欣然答應。這一合作引起軒然大波。胡佛與羅斯福政見相悖,杜魯門與胡佛的合作被看作意圖顛覆“羅斯福新政”。但杜魯門不為所動。1946年,胡佛奔赴歐洲各地考察,行程累計約8000公里。他撰寫了多份報告,游說了多方力量。最終,大批糧食被運往歐洲,廢墟上的億萬民眾得以免于饑饉。
《時代》稱,他們是美國史上最不可能成為盟友的一對,卻成就了偉大的合作。此后,美國總統(tǒng)俱樂部應運而生。
1895年的一個早上,富有的瑞典商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正在吃早餐,無意間瞥了一眼當天的《斯德哥爾摩日報》,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照片竟被刊登在頭版上,再仔細一看,居然是一份“訃告”。
他很生氣,但轉而一想便明白了,報社很可能把他剛剛在東印度群島遇難的兄弟誤當成了他,為了搶這條吸引讀者眼球的新聞,未經核實就發(fā)了出來。這么一想,他便不再生氣了,而是抱著無比好奇的心態(tài),想看看報紙到底是如何對“死去的諾貝爾”蓋棺論定的。結果,他在訃告上看到了這樣一些“刺眼”的字眼:“富得流油的軍火商”“炮火災難的始作俑者”“失敗的經銷商”……這完全令他始料未及,他發(fā)明了炸藥,一生都走在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道路上,僅發(fā)明專利就有300多項,目的只想幫人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沒想到,“死后”人們竟如此這般評價他,給了他一個“差評”的訃告。
再沒心思吃早飯的諾貝爾立即叫來了司機,讓司機載著他直奔斯德哥爾摩最大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在那里,他寫了新的遺囑決定把自己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拿出來創(chuàng)立諾貝爾獎,獎給那些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yī)學以及文學、和平事業(yè)等領域對人類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戴爾·卡耐基是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1904年,卡耐基考入密蘇里州華倫斯堡州立師范學院。當時,因為家貧,他是全校600名學生中少數(shù)幾個住不起學校的學生,感覺非常自卑。
一次,卡耐基發(fā)現(xiàn)學院辯論會及演說賽非常吸引人,優(yōu)勝者的名字不但廣為人知,而且還被視為學院的知名人物。這是一個成名和成功的最好機會,他立刻動了心思,也開始報名參加演說。遺憾的是,卡耐基沒有演說的天賦,他連續(xù)參加12次比賽,卻屢戰(zhàn)屢敗。
卡耐基不甘心失敗,每天晚上對著鏡子練習,卻往往很快就打起瞌睡。怎么樣才能讓自己打起精神呢?卡耐基無意中看到角落里的一盒釘子,靈機一動,取出整整365枚尖銳的鐵釘,將它們分別撒在床和凳子上,迫使自己只能站著,只要躺下或坐著,就會被釘子扎痛。
一年之后,卡耐基終于憑借一篇《童年的記憶》為題的演說,獲得“勒伯第青年演說家獎”。這是他第一次成功演說,這份講稿至今還存放在華倫斯堡州立師范學院的校史館里。這次獲勝,對他的一生產生非同小可的影響。多年之后,有人問他:“當年,你為什么選擇撒下365枚釘子?”卡耐基是這樣回答的:“因為每一枚釘子代表一天,而我只給自己最后一年的時間,如果再次失敗,就永遠不要再涉足最喜歡的演說行業(yè)!”
20世紀60年代初,戴維·肖普將軍出任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司令。當時,海軍陸戰(zhàn)隊里的官員們都習慣手持一根輕便的手杖。這是美國獨立后,英軍離開時留下的殖民地風俗,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風靡美國軍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這個傳統(tǒng)已經在美國陸軍和空軍部隊不怎么流行了,只有海軍依然堅持,又以海軍陸戰(zhàn)隊最為“頑固”。肖普的前任也曾試著勸說下屬們放棄手杖,但收效甚微。因為仍有許多軍官固執(zhí)地認為,只有拿著手杖才能體現(xiàn)出軍人的紳士風度。
肖普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淘汰手杖。作為軍中的最高長官,他只要下道禁止攜帶手杖的命令,就沒人敢不執(zhí)行。但肖普沒有這樣做,而是發(fā)出一條指令:“如確有必要,軍官有權攜帶手杖,以便隨時支撐不強健的身體!”
結果,第二天,再也沒有一個軍官帶手杖了,因為他們都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夠強?。 币粋€棘手的問題,就這樣輕松地被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