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群
曹津源先生說,他是一株太湖草,而今扎根南黃海之濱,居然現(xiàn)蕾吐葩,活出了有趣的人生。他說這些的時候,我腦袋里倏地蹦出一個詞——“海水稻”。2017年9月底,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fā)中心研發(fā)的海水稻,已經(jīng)可以在含鹽度3‰~6‰的土地上茁壯成長,而曹先生早已100%融入如東大地。
遇見
曹先生首次走進我的視野是在江蘇省第三屆“金帆杯”大型教育科研活動上。那屆活動,我的師范同學張亦瀟執(zhí)教研究課《爬山虎的腳》。當大家還沉浸于師生共同構(gòu)筑的純美意境中時,曹先生即興作了融具體的感性和清晰的理性為一體的精彩點評,把我們從美麗的平原帶到了壯闊的高原,得以從一定的思想高度,洞悉課堂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路徑。偌大的會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代表濟濟一堂,點評甫一結(jié)束,掌聲便雷鳴般響起。
自1997年始,如東每年一屆的“金帆杯”科研品牌活動,在全省乃至全國教育界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邀請來上公開課、作講座、作點評的都是國內(nèi)頗有影響的教學名師和教育理論界的大家。沒想到,偏于一隅的如東竟也藏龍臥虎。
再次與曹先生神會是在2010年前后,《曹津源文選》出版不久,我在《江蘇教育研究》上讀到一篇長篇評論,評論是繆愛明先生寫的,題目是《一部伴我成長的大書——讀〈曹津源文選〉隨想》。這次采訪曹先生之前,我借閱了這本《曹津源文選》。皇皇巨著,還只是曹先生的學術成果的一小部分。曹先生先后在多家語文核心刊物發(fā)表文章3000余篇,一批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zhuǎn)載。該書是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從中精選的160余篇編輯而成。曹先生先后出版專著《通向語言世界》《中考作文導引》《讓讀寫更美麗》3部,主編或參編《向45分鐘要效益》等著作40余部,在語言學、思維學、作文教學、閱讀教學等研究領域都站到學術前沿,建樹頗豐。
近兩年,先后多次跟曹先生接觸,聆聽他的講座和教誨,先生的專業(yè)精神和學術造詣深深感染了我。他一生致力于語言的研究。他認為,語文的魅力主要是語言的魅力,語文教師應該是語言之花的發(fā)現(xiàn)者、培育者、鑒賞者和傳播者。一次,聽他執(zhí)教《天上的街市》,其中有句話:“你看那朵流星……”學生問,“朵”可換成“個”“顆”嗎?他說,不可以。這里的“朵”成了比喻的喻體,是流星如花。曹先生是研究語言文字的專家,他超然遠覽,奮其獨見,帶領學生們在語言文字的叢林里跋涉、穿越,盡情吸吮帶露小花的芬芳。我聽了很受啟發(fā)。
訪學
2018年6月10日下午,我們賓城點燈人讀書會一行9人采訪了曹先生。曹先生跟我們說道,教師的生命在課堂,課堂就是財富。教師不能離開課堂,這方面他堪稱楷模。1965年,曹先生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服從分配來到如東,先后在如東農(nóng)技校、如東師范、如東縣教師進修學校、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任教。無論在何時何校,他均注重因材施教,精心備課、上課。特別是在沒有教材和教參的情況下,他自己做課程、編教材、寫講義,“趣、實、活、美”的教學風格贏得了學生們的青睞。如今,在他家書房朝東的櫥柜頂上,整齊地疊放著一摞摞厚厚的文稿,其中除了發(fā)表文章的手寫稿外,就是備課筆記。透過這些泛黃的稿紙和筆記,我仿若看到了曹先生焚膏繼晷、兀兀窮年方才走向成功的人生軌跡。
曹先生深耕如東教育,歷經(jīng)50個春秋。正如他所言,這50年,他甘坐、善坐、坐熱冷板凳。50年中的前25年,他是“曹三多”:多讀書、多上課、多反思總結(jié);后25年,即使在擔任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副校長、縣政協(xié)副主席、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他仍未放棄課堂,在前“三多”基礎上,增加了多做講座、多指導、多進行專業(yè)寫作。2006年退休后,他被聘為南通市名師培養(yǎng)導師團成員,常年奔波于南通各校,聽課、評課、作講座,筆耕不輟。
探源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的童年。曹先生的童年是幸福的,充滿了詩意和童趣。
曹先生出生于無錫市區(qū)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教師。20世紀50年代初,他自己訂閱了一份《無錫日報》,每周兩期的副刊,他和母親必看,有點像現(xiàn)今提倡的親子共讀。在崇安寺小學讀書時,隔壁是城中公園,公園內(nèi)有玩琴棋書畫者,他常常陶醉期間,流連忘返。在無錫市第一中學讀書的時候,學校對面400米處就是錫山公園,課余閑暇時間,他喜歡獨自一人翻過竹籬笆圍墻,偷偷到公園里讀書、學習和思考。呼吸太湖氤氳,吐納錫惠二泉,不經(jīng)意間,他接觸到美,發(fā)現(xiàn)了美,享受著美,于是對美的興趣和追求也就日益濃烈和熱切。聽了曹先生的兒時經(jīng)歷,我對他在20世紀末提出并踐行“大語文”教育觀也就不再好奇了。大學畢業(yè)后,他沒有回到無錫,浩瀚無垠的南黃海和風光旖旎的扶海洲敞開胸懷接納了他。
在回憶這段人生彎道時,曹先生沒有埋怨南黃海的潮起潮落和拍岸濤聲驚碎了他回城的美夢。他說,特別感謝在這人生的轉(zhuǎn)折處,有一年半的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坦言,這一段經(jīng)歷磨礪了他的意志,知道了什么叫“農(nóng)民”,什么叫“農(nóng)村的苦”。有了這段經(jīng)歷,做教師后,他從未對窮困的學生另眼相看,反而格外關照體貼。我想,一個人一定是看到了苦難,經(jīng)歷了磨難,才會堅定信念去艱苦奮斗,去克服困難,努力改變,從而創(chuàng)造出精彩的人生。
我曾聽過他對青年教師的一次講座,以當年中高考作文題作為講座的結(jié)束語:就這樣埋下一棵種子/慢下來會精彩/讓楓葉紅起來的是它自己,秋天只是給它的機會/把青春的綠色鋪滿征程。這既是他對青年教師的殷切期望,更是曹先生的自我寫照。行筆至此,我想,一切果皆有因,一切因成就果。
(作者系江蘇省如東縣青少年宮副主任,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