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科平
年逾八旬的母親是個農(nóng)民。解放初期,上過掃盲班,粗識文字。在我的印象里,母親總是衣著儉樸整潔,言語和藹可親,身影忙忙碌碌。她言傳身教的家風,成了我們姐弟的人生信念,做人做事的標準和尺度。
掛在母親嘴邊的話是有腳有手,養(yǎng)家糊口四方走。地里的農(nóng)活、家里的事務(wù),讓母親連顛帶跑。下地勞動,還要順便采摘野草喂豬喂雞,一家人的三餐還要操持。白天辛苦,晚上還要在油燈下織布紡線,縫補衣裳。我家干干凈凈、井井有條,全靠母親一雙勤勞的手。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母親生活節(jié)儉,家里除必需品舍不得多花一分錢,自己穿的舊衣服反復(fù)縫補,舍不得丟掉。父親的棉襖、棉褲,也是補丁摞補丁。小時候我們兄弟的衣服總是大哥穿了二哥穿。鍋碗瓢盆只要修修能用,絕不扔掉。吃飯掉的飯粒、饃片,母親會毫不猶豫撿拾起來,拾掇干凈,放進嘴里。飯后的碗碟,用軟饃擦,或舌頭舔凈后才拿去清洗。
母親明理誠懇,做事認真。從小教育我們姐弟,遇見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做錯事須勇于承認,不能撒謊。做客不能亂翻人家東西。不貪圖享受,不與人攀比。遇人需要幫助,要大方舍得,出手相幫。在艱難的歲月,溫飽尚且困難,母親想方設(shè)法為住校的兒女烙制鍋盔。那年麥子黃熟,我與母親準備割麥。表哥捎話讓我復(fù)習(xí)考試,母親立即讓我放下鐮刀,安心應(yīng)考。
百善孝為先,祖父、祖母在世時,母親恭敬從命,精心侍奉。對父親溫順體貼,對子女循循善誘,要求嚴格,待人無論親疏遠近,她都一一給予關(guān)照,這在家族、親朋以及村中有口皆碑。外祖父年老患病,母親更是無微不至地服伺,喂水喂飯,陪伴左右。
與人為善的母親,心底寬厚。親朋鄰里到家里借東西,她都是笑臉相迎,傾囊?guī)椭璩龅拿娣?、農(nóng)具、錢物,有時親朋鄰里疏忽忘記了,母親也從不催要,周圍的人都稱母親厚道好求。討飯的人上門,送饅頭送衣物,碰上吃飯時間,母親端碗盛飯,讓吃飽肚子再走。
而善良的母親卻屢遭痛苦的打擊。母親30歲時,她的妹妹拋下幼女撒手而去。46歲那年,我父親毫無征兆地突然離世,悲痛欲絕的母親,哭干眼淚后堅強地撐起持家重擔,埋頭勞作,養(yǎng)老撫幼,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苦辣。
母親的言傳身教,我們姐弟銘記在心,兄友弟恭,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不爭名不圖利的品德。談話不揭別人短處,背后不講別人壞話;爭名利是丟人的事,爭名利不如多干事;越是爭越是得不到;不要想著天上掉餡餅等已深深印在腦海中。
現(xiàn)在,我們姐弟各自家庭幸福,第三代也陸續(xù)參加工作,走上社會并成家立業(yè),添丁進口。四世同堂的母親,還時常憶苦思甜,教育小字輩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