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芬
初一的新生以新奇和自信,新的學習任務和新的人際關系以及青少年成長進入中學,心理會產(chǎn)生了微妙而復雜的變化。作為初一年級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注意新生的心理變化,正確引導,甚至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使學生能及時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并在中學里踏上快樂的學習旅程。
我所教的學校是城鄉(xiāng)結合部,學生來自不同教育水平的家庭。為了調(diào)查學生進入初中后學習和生活的情況,學生被要求寫一篇題為《我升入初中后》的作文,并在筆者升入初中后談論一些心理上的想法(或變化)。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名人”到“普通人”的變化
有的學生在小學的學習成績在班、年級名列前茅,是老師心中的“寶貝”、同學們眼中的“學霸”;有的在班里當是“班長”“大、中隊長”等學生干部;有的是學?;虬嗬锏摹案栊恰薄爱嫾摇保粫r風光無限,是學?;虬嗄昙壚锩娴摹懊恕?。初中時,新老師和同學不認識你,一切都“從一開始就回歸”,成為“普通人”,心理差距很大,影響學習的信心。
二、從“三科主導”到“多科齊放”的變化
小學學習科目較少,就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科。到了初中,加上了地理、歷史等科目,一下子就增加到了七科文化課。很多學生被增加的科目給“増蒙”,甚至有的被“增呆”了。書變厚了,學時卻減少了。各科都有作業(yè),要復習,要考試。面對厚厚的一摞書,上初中后的新鮮感很快被“沉重的課業(yè)負擔”代替,顯得眼花繚亂,不知道怎么來讀好這么多的學科,都喊著“鴨梨山大”。
三、從“鄰居同學”到“有朋自遠方來”的變化
小學基本上由行政村管理。學生一般在自己的村莊里上學。因此,小學生基本上是同一個村子里的鄰居,甚至是互相熟悉的。初中一般都在鎮(zhèn)上開辦。全鎮(zhèn)的初中生集中在一兩所學校。因此,學生來自不同的村莊。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形成路口,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許多學生彼此不認識。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旦課程結束,很多學生會去其他班級找到他們的小學生。許多學生在文章中還表現(xiàn)出了對小學生和教師的記憶,很想回到過去。
四、從“依賴父母老師”到“我要長大”
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初中學生感到自己已經(jīng)長大,并且具有強烈的成年和獨立意識。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需要獨立,不受任何限制。被尊重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許多學生在“升上初中”后都希望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想法。筆者想,當筆者在初中時,筆者長大了。我不再依賴父母了。我有一點秘密,我有隱私。從過去到我父母和老師的開放到現(xiàn)在的自我封閉。作為新課的班主任,掌握一些應對策略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加強對新生進行理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態(tài)
課堂是教育和教學的主要方面。班主任應充分利用課堂,特別是班級會議,并采取各種主題課來指導學生。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同時,他們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培養(yǎng)他們的健康心理。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運用“走一步,走一步”的文字,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承受教育的挫折。
中學的許多課程都含有多種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要積極深入挖掘,自覺和刻意影響新生,達到滋潤安靜的效果。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考試的壓力和挫折。我們不能因為考試失敗而失去信心。我們覺得我們不能抬起頭,甚至對我們的學習失去信心。動員學生收集關于“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的名人故事和著名的箴言,并在桌子的左上角制作座右銘。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六、指導學習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進入初一,科目增多,學習容量變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小學的時候是老師助學,面面俱到地幫助學生學,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大;中學老師開始逐漸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課后學生自己完成作業(yè)、支配課余時間。所以才有“小學老師是抱著學生走路,中學老師是牽著學生走路”這一幽默的說法。這種初中教學的轉變,使自學力差的學生感到厭煩和困惑。因此,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此時,班主任必須與系內(nèi)教師協(xié)調(diào),重視法律指導的教學,如從要求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開始。在聽課、準備、復習、閱讀、記憶等方面,逐步給予學生具體的指導、培訓和加強。此外,教學還應注意中小學知識的聯(lián)系,使學生逐步提高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
七、構建和諧的班集體
負責班級的老師要扮演好老師的特殊角色,淡化小學生的年級地位觀念,讓學生了解每個人的個性平等,讓學生信任老師、同學和朋友,并引導學生真誠、熱情、大方。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班上的每個學生都應該得到平等對待。這不是因為學生是優(yōu)秀的學生或學生干部,所以他們特別偏愛某些學生,這樣每個學生都能適應新的生活。形成豐富的課外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人的生活技能,形成良性的競爭環(huán)境。在一些課堂活動中,班主任和老師試圖實現(xiàn)“無為”,如黑板報,學校運動會的組織,座位的調(diào)整,甚至班干部的選舉,使學生可以自己解決。老師只做顧問,不是組織者。
八、加強家?;樱纬杉彝ァ獙W校教育合力
學生家長是幫助一年級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和外在條件。因此,尋求父母的積極配合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獲得父母合作的最佳方式是通過家訪。家訪不僅使教師了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表現(xiàn)和個性形成,而且為學生的個人教育提供了條件。它還可以為那些渴望照看孩子但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發(fā)育了解不夠的父母提供某些材料。班主任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如建立家庭學校微信群和電話家訪。實踐證明,經(jīng)過老師的家訪,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學習水平將有很大的提高。
當一個新生進入中學入學時,他開始進入從幼稚到成熟發(fā)展的過渡時期。只有從學習和生活心理學的角度指導學生,教師才能培養(yǎng)學習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能力。習慣,塑造良好的態(tài)度。因此,班主任應及時、適當?shù)嘏c學生進行心理交流,使學生的精神素質得到優(yōu)化,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初中新生有一個美好的起點,踏上了中學快樂的學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