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
中國美術界現成的圖像理論是西方圖像學,以帕羅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年)和貢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2001年)為代表。這兩位學者的圖像學理論很有用處,近30年間成了中國美術界的顯學,影響和地位不可撼動。在回望中國傳統(tǒng)美術理論的當下,常常有年輕學子詢問中國古代有沒有圖像學,我的回答是“有”。中國古代類似的理論,面對天、地、人、神、物,包羅萬象,正確的命名應當叫圖像學。西方不同,比如貢布里希的研究從圣像學起步,研究的是人物畫,因而“象”字加了一個“人”字偏旁,號稱圖像學。
中國的圖像學,正規(guī)命名應當叫圖載學,即圖畫承載的學問。古代文獻中的圖載論盡管極其簡略,只有30個字,卻提供了一個綱要。這個綱要,見于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開篇第一卷,提出者是顏光祿。顏光祿即顏延之,南朝宋代人。南朝宋建國于公元420年,建都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顏延之生于384年,死于456年,即南朝宋滅亡的那一年,歷任太子舍人、中書侍郎、中庶子、秘書監(jiān),去世時被皇帝加封金紫光祿大夫的稱號。太子舍人相當于皇太子的秘書,掌管文章書籍;秘書監(jiān)掌管國家圖書經籍,正三品。顏延之讀書無所不覽,文章冠絕當時,與謝靈運齊名,人稱“顏謝”。顏延之的圖像理論,比張彥遠記載的“六法”更具有理論價值,可是從古到今,無人研究?!稓v代名畫記》卷一援引顏延之的原話時寫道:“圖載之意有三:一曰圖理,卦象是也;二曰圖識,字學是也;三曰圖形,繪畫是也?!币韵路謩e加以解釋。
一、圖理即卦象原理
周易卦象,分八卦和六十四卦。八卦分別由陽爻和陰爻兩種一維圖像組合,形成八種簡約圖符,分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卦象,按周文王的排列方式,分別對應西北、西南、正東、東南、正北、正南、東北、正西,形成周朝易學的八卦圖式,史稱后天八卦圖,有別于伏羲創(chuàng)立的先天八卦圖。文王八卦同伏羲八卦一樣,都是用于分類概括天地萬物的構架,作為帝王祭祀、征戰(zhàn)和施政的依據,也用于解釋、順應和制約天地萬物的變化,改變語言文字無法貼切表達帝王心意的局限??鬃訛椤吨芤住纷珜懓衔模赋鑫淖植荒艹浞钟涗浹哉Z,言語不能充分表達心意。于是,伏羲和周文王這兩位圣人創(chuàng)立卦象,以便詳盡地加以表達。為了讓八卦的能指變得無比寬泛,所指涵蓋天地萬物,《周易·說卦》對各種卦象對應當時常見的物象及狀態(tài)進行分類,羅列如下。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于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涂、為長子、為決躁、為蒼莨竹、為萑葦。其于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于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于人也,為寡發(fā)、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于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于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于輿也,為眚。為通、為月、為盜。其于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于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于木也,為科上槁。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于木也,為堅多節(jié)。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于地也,剛鹵。為妾、為羊。
上述名詞,有很多已經逸出當代生活的核心領域,變成了死詞。為此,當今港臺民間實用易學家執(zhí)著地繼承和發(fā)揮,把現當代出現的各種人造物,諸如汽車、火車、槍炮、輪船、宇宙飛船、電器等,統(tǒng)統(tǒng)分類歸入卦象,繼續(xù)用農業(yè)文明早期形成的易學作為解釋和控制當代社會生活的法寶。
孔子為《周易》寫的《系辭》指出:制器尚象。意思是說器物的造型崇尚卦象的原理?;蚪忉尀橹圃炱魑镆獙韵箨P聯的物象。制器尚象起初說的是青銅器鑄造,后來延伸到繪畫的造型,進而成為中國繪畫強調意象的源頭。
兩漢興起的讖學與緯學,對學術、藝術與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緯學出自儒家經學。西漢天命屬土,數字對應五,經學推崇儒家五經:易經、書經、詩經、禮經、孝經。東漢天命屬火,數字對應七,儒家于是推行七經。對這些經典中的典故附會編排的神話故事,就是緯書。讖學是預測學、前科學、偽科學的結合,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等各個領域。其思想源頭也是易學以及陰陽五行學,操作方式是巫術,學術目標是將儒家變成儒教。東漢畫像石常見的題材,包括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祥瑞圖符等,成為讖緯之學的載體。比如越編越神奇的“黃龍負舟”傳說,烘托大禹治水的艱險;牽強附會的“白魚入舟”的故事,寓意武王滅商。帝王幕僚們編造的這類神話,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官方正史和古代繪畫之中,進而啟動了中國繪畫對意象的強調。其典型表現是有寓意的、簡率的、內容大于形式的讖畫。
讖畫別名卦影,以宋代成都人費孝先的經歷及其影響最為著名。費孝先精通軌革術,用繪畫方式加以表現,名叫卦影。費孝先卦影先以筮法或當事人的生年生月生日生時為依據,形成卦象,按卦象畫圖,通過繪制人物預言未來。由于每每言中,一時間聞名天下,當時士大夫無不涉足卦影。蔡京當政,士大夫就仕途問題請教,費孝先就畫一人戴草祭祀,聲稱是個“蔡”字,想升官必須通過其門。童貫掌權,士人要想晉升,費孝先就畫地上有奏樂者,表示土上有音,即童貫的“童”字。費孝先繪制的這種淺陋的寓意畫,使得人們觀察人物行為也受到感染。北宋畫家米芾的行為不同凡響,常常腳穿朝靴、身著唐朝服裝參加集體活動,被人稱為活卦影。
官方正史羅列影射現實的有關記錄,無論是夸飾的還是編造的,會形成反哺作用。比如撰寫大一統(tǒng)皇朝的《漢書》《后漢書》《新唐書》《元史》《明史》《清史稿》中的“五行志”,尤其是《宋書》中的“符瑞志”,強化了中國繪畫埋伏的讖緯遺風。隋煬帝為了防止民間人士非議朝政,在全國范圍內焚燒這類書籍,并沒有使其絕種。不僅沒有絕種,而且被后人發(fā)揮得更加精致。元明清三代常見題材梅、蘭、竹、菊,總稱四君子,其中梅花的寓意,被人牽強附會了眾多中國文化內涵:花蒂一丁,象征太極;蒂生三點,象征天地人三才;花萼五瓣,象征五行;花蕊七須,象征帝王七政;花瓣凋謝,表示九變而象征陽數的終極。梅樹的根與梅樹的干對應,象征二儀;梅樹向四方生長,象征四時;梅枝朝上下前后左右六方伸展,象征六成;梅梢八結,象征八卦;梅樹十項,象征陰數十。從而將陰陽、五行、八卦承載在四君子排名首位的梅花身上。
二、圖識即文字學
中國遠古字符具有鮮明的圖畫文字的特征,兩者有著剪不斷的關系。文字學簡稱字學,又名小學、訓詁學,中國古代學問的基礎知識,代表作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墩f文解字》將漢字分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類,統(tǒng)稱六書,前四類是造字法,后兩類是使用方式。其中,象形、指事、會意三類,可以望文生義,一看就懂,以商代甲骨文最為典型。
象形字統(tǒng)統(tǒng)是名詞,指代的都是可視的物象,比如日、月、山、水、草、木、花、果、心、眼、口、耳、手、足、馬、牛、羊、豬、狗、雞、魚、宮、車、舟等,也有虛構的有形對象,比如龍、鳳、鬼、神之類(圖1)。
指事字的“指”,通常是一點;指事的“事”,是簡化的圖畫。比如“上”字,一橫表示分界線,上面短橫指示在上方;比如“下”字,下面短橫指示在下方(圖2)。
會意字,兩個字符圖并列,生出第三義。比如“旦”字,表示太陽位于地平線的上方;“明”字,“日、月”兩字并列,表示發(fā)光體或反光體發(fā)光(圖3)。
象形、指事、會意,是后世學者分析遠古造字和識字的基本方法,在解讀具體的文字時,三者往往很難斷然區(qū)分。比如“父、母”二字,既可視為象形字,也可視為會意或指事字。表形表意的漢字,使得中國考古學比西方考古學在解讀古代文化時多了一條通道,也使得解讀古代藝術品時多了一條線索。書畫聯稱和書畫同源的說法,自唐代以來,常見于文獻。
戰(zhàn)國末年,由于原本統(tǒng)一的中國被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個各自獨立的政體分治,社會變得空前復雜,大量新字出現。又由于社會動亂導致社會糾紛加劇,刑事案件增多,刑法機構處理案件的文書需要簡捷的字體便于書寫,隸體字在南方的楚地開始出現,通過秦代的推進,到西漢形成規(guī)范的隸體字。隸體字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使得原有的側重表形的漢字變成側重表音的字體。這個過程叫做隸變。漢代隸變使得古文字的本義與引申義變得含混,以致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文字的解釋,常常流于臆測,字學因此應運而生。上古文字,尤其是商代甲骨文,很多字符至今沒有定論。今人解釋古字,大都屬于猜想,證偽的價值大于證實的價值。下列文字有“天、文、皇、帝、王、玉、戈、國、鼎、爵、尊、壸、鬲、車、舟”等字眼,青銅器皿中的銘文常見,都是圖畫字,釋讀如下。
“天”字,頭部很大,帶有指事的意味,表示天在人的頭頂,也顯示出古人造字的人本傾向(圖4)。
“文”字,中央有顆心,而古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也是人的靈魂的居所,人在心在,人死心靜,反之也成立(圖5)。
“皇”字,戴冠之王,會意字。甲骨文“皇”字的文物依據,至少可以從良渚文化的陰刻神人那里找到淵源(圖6-1、圖6-2)。
“帝”字,上古的帝,有人解釋為花蒂,進而認為是女陰,母系社會女性首領的代稱。分解來看,“帝”的中部幾乎都有個橫寫的“工”字,“工”即畫方的工具,也就是矩尺,古代先進文化的標志,漢代畫像石伏羲或女媧手持的物件。伏羲,中國人文初祖;女媧,漢代學者認為是遠古三皇之一(圖7)。
“王”字,斧的象形。它不是一般的斧頭,而是象征帝王的權柄,用玉石或青銅制作。周武王攻打商都,商紂王見大勢已去,投火自盡。周武王仍不罷休,手持大鉞,也就是顯示帝王身份的大板斧,將紂王的頭顱砍斷(圖8-1、圖8-2)。
“玉”字,戰(zhàn)國時期的“玉”字同“王”字都是三橫一豎,連司馬遷都認錯了。仔細區(qū)分,“王”字第二橫靠上,“玉”字第二橫居中。商代到西周的“玉”字,大都由平行的短橫加一豎構成,形同一串玉(圖9-1、圖9-2)。
“戈”字,戈是戰(zhàn)爭工具,殺人和自衛(wèi)的武器。有“戈”才有“我”,有“我”必有“戈”?!拔摇弊志褪浅指耆耍▓D10)。
“國”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指祭奠天地祖宗,戎指持戈打仗?!皣弊值姆斌w寫作“國”,方框表示城邦,里面有戈;“口”即玉璧,一橫即玉圭,兩者是用于祭祀的禮器(圖11)。
“鼎”字,象形,形同兩耳四足方鼎。鼎多為青銅或陶制作,炊具與食具?!墩f文解字》認為字的下方是木架,不確(圖12-1、圖12-2)。
“爵”字,青銅爵通常是貴族使用的飲酒器,相當于酒杯。中國古代愛用諧音、假借等方法一語雙關。“爵”與“雀”在先秦同音同義,因而商周青銅爵常常有雀的造型。元代梁益在《題黃筌三雀圖》中指出,三雀指的是三爵,也就是三公,即皇帝當太子時的太師、太傅、太保,在名義上位居百官之上。表面畫的是鳥雀,本意是畫朝廷勛臣(圖13-1、圖13-2)。
“壸”字,象形。用于祭祀的壺、尊壺是盛酒器皿(圖14-1、圖14-2)。
“鬲”字,象形。鬲是原始社會用于烹飪的三足陶器,也常見于商周青銅器。器足中空,外形象母乳(15-1、圖15-2)。
“車”字,商代以前,考古報告不見馬車,因而中國馬車應由西亞引進。有人熱衷中西文化攀比,認為馬車的創(chuàng)始者是黃帝,依據是黃帝號稱軒轅氏,“軒轅”兩字的字根是“車”。按翦伯贊的考訂,黃帝活動在公元前2550年之際,而西亞馬車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前。商代甲骨文“車”字,構字多樣,到周代尚不統(tǒng)一,可知是新出現的字符(圖16)。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按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分別像頭、頸、肩、心、肋、腹、臍、股、脛、腳。商周青銅器銘文十天干自上而下組合,呈現為人形(圖17)。
三、圖形即繪畫
繪畫最早的詞匯是畫繪,正名畫繢?!袄D、繪”二字,同音同義。相傳堯帝的兒子名叫朱丹,因品行不佳,堯帝決定將帝位傳給大舜??墒谴笏礇]有久等的耐心,將帝堯流放在外,自己稱帝,屬于篡權。篡權者即位,無不大幅度改變前任的制度與名目,包括服飾。大舜于是指派大禹為他制作新式禮服,對禮服上的圖樣提出具體要求,包括日、月、星、山、龍、華蟲、蜼彝、火焰、水草、粉米、黼紋、黻紋,統(tǒng)稱十二章紋。上衣繢六章,下裳繡六章。這種方式,代代相傳。北宋米芾用于上朝的官服,上衣的圖案是畫的,他嫌圖案中的水藻紋和火焰紋畫得丑陋,擅自洗掉,結果被革職。
圖載論指出:繪畫,圖形是也。圖形既可以作為名詞,即圖畫中的形象;也可以作為動名詞,即繪制有形的事物。立論者顏延之在這個簡短的判斷之后,沒做任何說明,只能通過《歷代名畫記》的上下文加以解讀。所謂圖,即有事物形狀的畫面。按出土文物判斷,圖包括人物、動物、植物、器物、事物、景物、地貌、天象、神話以及各類事相的示意圖等等。其中,常見的是用于祭祀的天象圖和歷史人物畫,還有用于打仗的地圖,然后是用于施政的建筑物營造圖、用于打仗的軍事圖、用于承襲傳統(tǒng)的器具圖及用于社交的出行圖、慶典圖、宴飲圖,還有用于享樂的歌舞圖和秘戲圖。凡圖畫必有形,同形相關的對象,至少可以羅列以下九項。
一是形與象。一維是象,二維是形,三維是體。圖畫的原理源自一維的爻象,圖畫的對象是三維的物體,圖畫的表現是二維的畫面。圖形既要符合卦象原理,又追求畫面的逼真。比如古代繪畫文獻關于畫龍點睛的神話、畫女出畫的傳說、畫鳥如生的故事,都是對形象逼真的渴望。這種渴望在宋代以前特別強烈。宋代以下,當大寫意繪畫被畫壇廣泛認可之后,對逼真的追求也沒有消解。
二是形與色。中國古代有三套觀察色彩的理論,一是自然色彩觀,二是佛教色彩體系,三是儒道兩家共用的五行色彩系統(tǒng)。“六法”所說的“隨類賦彩”,并非機械地依據對象的固有色涂色,而是依據五行分類法布色。比如唐朝官服,七品至九品是青色,五品、六品是綠色,二、三、四品是赤色,一品是紫色,皇帝是黃色。五者按五行相生原理分類,即青、綠為木,赤、紫為火,黃色為土,從而形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良性關系。宋明清三朝的官服底色,依樣照搬,絕無例外。
三是形與相。相作為名詞,指人物的面相與體相;作為動詞,指對面相與體相的觀察。謝赫“六法”第二法中的“骨法”,說的是相術以骨相鑒人的原則以及落實到用筆的方法。從東漢王充《論衡·詰術》到唐代流傳的《月波洞中記》,一以貫之。《月波洞中記》寫道:“凡欲相人,先視其首。方維既正,乃視其骨。骨法九般,皆貴相也。”古代肖像畫,講究“三白”法,即人物面部的額頭、鼻梁、下巴三處涂白。相術家認為這三個地方以明旺為吉相。古人畫肖像,不是先畫面部輪廓再畫五官,而是先畫鼻子,其依據的也是相術。相術家按照五行對照萬事萬物的規(guī)則,將五官比附五岳,鼻子是中岳,地位最為重要,必須先畫。左鼻翼名叫蘭臺,右鼻翼名叫廷尉。漢代蘭臺是文官活動的地方,相當于明清故宮的文華殿;漢代廷尉是武官活動的地方,相當于明清故宮的武英殿。古代的相術,首先是人相術,推而廣之,相馬、相牛、相器物、相地,都涉及形與相的問題。《宅經》《葬經》是唐代之前相地的書,同《林泉高致》涉及的山水畫講風水的觀念一脈相承。
四是形與貌。南朝宗炳畫山水畫,聲稱“以形寫形,以色貌色”,是用畫中之形對應自然山形,用畫中之色對應真山之色,屬于寫生一路。吳道子壁畫嘉陵江,改變寫生的畫法,用的是水墨畫,依據的墨分五色的理論,即排除了色相而只是考慮色彩的明暗,類似于現代沙龍攝影拍攝黑白風景一樣。
五是形與體。仕女畫中的女子,從先秦起,數千年來,標準體態(tài)始終如一,依據的就是房中術的鑒人標準。絲發(fā)小眼、櫻桃小嘴、胸平體豐、骨節(jié)不露,正是晉唐以后1000多年間中國仕女畫的標準形象。按房中術的鑒人標準,女子分好女和惡女二類,漢代人原著而唐代人增改的《玉房秘訣》指出:“欲御女,須取少年,未生乳,多肌肉,絲發(fā)小眼,眼睛黑白分明者;面體濡滑,肉多而骨不大者。若惡女之相,槌項結喉,麥齒雄聲,大口高鼻,目精渾濁,黃發(fā)少肉?!边@段話不僅對中國古代男人擇偶至關重要,對仕女畫家也至關重要。因而,容顏是否漂亮不是好女的要素。描述房中術的繪畫,名叫春宮畫、春畫、春意、秘戲圖。東漢張衡寫作五言長詩《同聲歌》,描述新婚之夜與妻子按照秘戲圖姿態(tài)進行仿效的過程。明代楊慎《名畫神品目》載有《素女玉房秘戲圖》,在100多件神品畫中名列第九,可知該畫科出現過水平高超的作品。趙孟頫、仇英都是畫秘戲圖的高手。流傳有序的秘戲圖,女子形體統(tǒng)統(tǒng)符合房中術的鑒人標準。
六是形與制。中國繪畫有很多固定不變的技法,形成定式。畫人像講究“三停五眼”,畫龍講究“三停九似”,畫佛像常見一佛二菩薩,畫道教仙班朝元圖,都是以元始天尊為中心,左右展開。國畫技法的傳承,描法統(tǒng)稱十八描;皴法或稱十五種,或稱十六種,或稱二十八種,形成固定的形制。
七是形與式。中國繪畫講家法,講派別,壁壘森嚴,形成定式和具體的畫樣,傳承依靠的是粉本,這在考古發(fā)現中可視為常識,在傳世的作品中也十分常見。固定不變的粉本或畫壇約定俗成的畫樣畫法,今人稱為圖式,特別離譜。圖式在古代專指建筑示意圖和禮器規(guī)范圖,不曾有一部文獻用它來談論繪畫??墒菑目档隆杜袛嗔ε小返闹凶g本到貢布里希著作的中譯本,這個似是而非的術語,已經被中國美術界的學院派用濫。
八是形與意。歐陽修《盤車圖》寫道:“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如見詩如見畫?!毙闻c意可以合而為一,也可以分而治之。歐陽修推崇的是后者。不過細讀全詩,這首寫實的詩同“意”字聯系在一起,很費解。歐陽修排除了形象的意,在這首頗為寫實的詩章中,找不到著落。把形與意作為對立面看待,容易形成自我掣肘的悖論。與形對應的意,古人以其為詞根造詞,常用的有意表、意象、意氣、意態(tài)、意趣、意緒、意念、意思、意圖、意識、意義、意境、意蘊等。這些有細微差別或巨大差別的合成詞,表明確定的形與不確定的意之間,繪畫能將它們捏合在一起。
九是形與神。中國人物畫注重形與神的關系,講究神形兼?zhèn)?,進而延伸到花鳥畫與山水畫。形與神的關系,從先秦起,論者代不乏人。雖然不都是直接談繪畫,卻奠定了畫家畫人的基本原則。無形不足以傳神,無神則徒有其形。只能畫出人物形狀,屬于能品;畫得奇巧不同凡響的是妙品;更高的境界是神品;重神輕形的是逸品。五代以前推崇神品,五代以后標榜逸品。逸品畫多表現漢族畫家不與異族統(tǒng)治的朝廷合作而隱逸山野的意圖。
結論:中國古代圖像學,處處都有糟粕,這毋庸置疑。不過在質疑之前,需要把它作為一門客觀知識加以考證和研究,使它成為斷代的標桿,進而找出它如何支配古代畫家的實踐以及畫家如何逸出它的束縛。將這個知識系統(tǒng)一筆勾銷,表面痛快,其實同摧毀歷史遺跡的極端分子一樣輕薄。抽掉了這類文化背景,就會重蹈20世紀畫評家的覆轍:面對古代繪畫,只能用牛眼狗眼都能感受的方式描述它的題材,翻來覆去地采用淺陋的陳詞濫調加以描述,諸如“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呼之欲出、雅俗共賞”等,再加上統(tǒng)治中國畫壇70年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空泛說辭,致使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大面積地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