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恒山
一、存在的問題
(一)栽培條件及耕作條件的變化,有利于病蟲害的發(fā)生
隨著農業(yè)生產水平的提高,復種指數(shù)越來越高,為小麥病蟲害的發(fā)生、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場所。麥田機械跨區(qū)作業(yè),為病原菌的相互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機械化及秸稈還田的推廣增加了田間殘留病菌,提高了越冬基數(shù)。近年來,暖冬天氣有利于各種病蟲害越冬。
(二)科學用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有些農民群眾在用藥時,不按推薦方法適量用藥,擅自加大用藥量,造成浪費,污染環(huán)境,加快了病蟲害的抗藥性。有些農民群眾噴施方法不科學,噴藥質量差,農藥與靶標沒有得到很好的接觸,無形中降低了防效。
(三)對病蟲害防治認識有誤區(qū)
有不少農民群眾依然存在著“見病蟲才防,不見則不防”的思想,貽誤了防治的最佳時期。特別是對于像赤霉病這樣只能預防的重大病害來說,一旦錯過適宜的防治時期,將極大地影響防治效果。
(四)過度依賴化學農藥
在小麥病蟲害防控過程中,為了減少病蟲害多發(fā)和重發(fā)的現(xiàn)象,長期以來很多農民群眾只注重化學農藥的防治,忽視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導致病蟲抗藥性上升,同時也忽視了對天敵的保護。
(五)測報技術手段落后
近年來,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機構改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鄉(xiāng)村兩級基層測報站點名存實亡,縣級植保人員逐年減少,縣級植保隊伍不穩(wěn)定,專職測報人員少且知識更新不及時,突發(fā)病蟲情報不能及時掌握。
二、綜合防控技術
(一)播種期防控
此期防治的對象主要有地下害蟲(包括蠐螬、螻蛄、金針蟲)、土傳病害(小麥紋枯病、根腐病、莖基腐病、全蝕病等)及野燕麥等病蟲草害。對于紋枯病、根腐病、莖基腐病等一般土傳病害發(fā)生區(qū),每667 m2用2.5%咯菌腈10 mL,或3%苯醚甲環(huán)唑20 mL,拌麥種10 kg。對于全蝕病一般發(fā)生區(qū),每667 m2用3%苯醚甲環(huán)唑40 mL+2.5%咯菌腈20 mL,拌麥種10 kg,晾干播種。嚴重發(fā)生區(qū)每667 m2用12.5%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20~30 mL進行拌種。全蝕病嚴重發(fā)生區(qū)要在藥劑拌種的基礎上,輔以藥劑處理土壤,以提高防治效果,每667 m2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3 kg,或50%福美雙3~5 kg加細土20~30 kg制成毒土撒施。
(二)返青拔節(jié)期防控
小麥返青后,要加強對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麥蚜、紅蜘蛛等病蟲害的防治。防治小麥紋枯病,在病株率達15%時應及時噴藥,以阻止病害侵入莖稈。每667 m2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60 g,或25%丙環(huán)唑乳油30~40 mL,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80 g,或16%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50~60 g,對水40~50 kg噴霧。嚴重發(fā)生田,隔7~10 d再噴1次。
防治小麥紅蜘蛛,當平均33 cm行長螨量達100只(麥長腿蜘蛛)或200只(麥圓蜘蛛)時,每667 m2用1.8%阿維菌素乳油10 mL,或15%噠螨靈乳油20 mL,對水40~50 kg噴霧防治。
防治小麥紋枯病、根腐病,要在2月中下旬到3月上中旬每667 m2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 g,混合天豐素8 mL,對水40~50 kg,均勻噴霧。防治白粉病、銹病用15%~20%粉銹寧乳劑,每667 m2用藥40~50 g對水40 kg葉面噴霧,隔7 d再噴1次。
當麥蚜百株達500只,益害比在1:120以下時,每667 m2用4.5%高效氯氫菊酯40 mL+1.8%阿維菌素30 mL,或48%毒死蜱40~50 mL,對水30~40 kg,均勻噴霧。
(三)抽穗揚花期防控
小麥中后期是多種病蟲害高發(fā)期,此期以條銹病、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葉銹病、穗蚜等為重點防控對象。
防治小麥赤霉病,堅決克服麻痹僥幸心理,科學研判,及早準備,主動預防,見花打藥。首次施藥時間應在齊穗期至揚花初期,每667 m2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200 mL,或25%咪鮮胺乳油30~40 mL,或43%戊唑醇懸浮劑15~20 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對水40~50 kg均勻噴霧。注重交替輪換用藥,避免或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防治小麥條銹病,要全面落實“準確監(jiān)測,帶藥偵察,發(fā)現(xiàn)一點,控制一片”的監(jiān)測防控策略,隨時撲滅零星病葉和發(fā)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風險。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 0.5%時,應開展區(qū)域性統(tǒng)一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積流行。每667 m2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100 g,或43%戊唑醇懸浮劑20 mL,對水40~50 kg,均勻噴霧。
防治穗蚜,可選用吡蟲啉、啶蟲咪、吡蚜酮、噻蟲嗪、抗蚜威、噻蟲·高氯微囊懸浮劑等藥劑噴霧防治,也可用苦參堿、煙堿、楝素等植物源農藥或蚜繭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