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黨增
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生產在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發(fā)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小麥平均單產有很大的提高,在諸多因素中,良種推廣、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yè)科技的普及應用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推廣小麥集成優(yōu)質高產配套技術,對促進小麥生產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集約型管理轉變,解決小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小麥單產水平,從而帶動小麥生產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因地制宜,選用良種
科學選用良種,加之配套的栽培措施,能夠起到趨利避害、增產增收的明顯作用。選種應謹慎選擇國審或省審適宜在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下,表現高產、穩(wěn)產、綜合抗性好,純度、凈度、發(fā)芽率等質量指標符合國家規(guī)定標準,正規(guī)審定過的優(yōu)質品種。如果品種本身不具備高產潛力,或不適宜本地條件,即使種子質量再好也不可能獲得高產;反之種性再好,種子質量差,同樣也起不到增產作用。
二、精細整地
整地是小麥播前準備的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通過整地使麥田達到耕層深厚,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協(xié)調,土壤松緊適度,保水、保肥能力強,地面平整,坷垃碎細,上虛下實,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符合小麥播種要求,為一播全苗、培育壯苗和促進小麥植株良好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條件。總的原則是以機耕深翻或少免耕(旋耕)為基礎,耙耱、鎮(zhèn)壓、起壟、開溝、做畦等作業(yè)相結合,正確掌握宜耕、易耙等作業(yè)時機,減少耕作費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證整地質量。對于連年只旋耕的地塊,應使用大機器進行深翻,破除犁底層,然后再進行耙磨,破碎土塊,疏松表土。為了提高土壤肥力,提倡秸稈還田,進行玉米稈還田的麥田,也可采用旋耕方法,但由于旋耕機的耕層淺,難以完全掩埋秸稈,所以應將玉米秸稈粉碎,盡量打細,旋耕2遍效果才好。無論是通過耕翻還是旋耕掩埋玉米秸稈,均應在播種前灌水造墑。也可在播種后立即澆蒙頭水,這樣,有利于小麥苗全、苗齊、苗壯。
三、科學配方施肥
應根據土壤養(yǎng)分測土化驗結果,來確定氮肥、磷肥、鉀肥、微肥的施肥比例,根據目標產量再確定使用推薦的肥料配方,在施肥方法上應改變以往一炮轟的施肥習慣,采取底肥、種肥、追肥分開施用,以適應小麥生長發(fā)育對養(yǎng)分的要求,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小麥產量。
四、提高麥播質量
(一)適期精播
小麥的適宜播期由品種種性決定。精播是高產、穩(wěn)產低耗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好的栽培技術之一,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品種來確定適播期和播種量。實施精播,播種過早,冬前旺長,甚至拔節(jié),易造成凍害。播種過晚,冬前積溫不足,分蘗少,不利于壯苗越冬,且穗分化時間短、穗粒數少、成熟晚,易造成青枯,千粒質量低。
(二)藥劑拌種和土壤處理
1.藥劑拌種。選用包衣種子是預防地下害蟲和多種病害的關鍵措施。沒有選用包衣種子的,要根據防治對象進行藥劑拌種。預防黑穗病、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黑胚病等,每667 m2用2.5%適樂時,或2%立克秀10 g,對水150 g拌種10 kg,拌勻堆悶4 h,晾干后播種。預防地下害蟲,可用殺蟲劑加上述殺菌劑混合拌種,可達到病蟲兼治的效果。
2.土壤處理。土壤處理既可殺死地下害蟲,也可兼治小麥吸漿蟲,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棉鈴蟲、小地老虎等害蟲。每667 m2用3%辛硫磷3 kg,或5%特丁硫磷2 kg加細土25 kg拌勻后地表撒施,或犁后撒施耙平即可。
五、麥田化學除草
雜草和野燕麥是限制小麥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應切實加強防治。防治時間最好在冬前選擇無風晴天進行,也可以在小麥起身拔節(jié)前施藥防治。防治方法是一般麥田每667 m2用10%苯磺隆10 g+20%氯氟吡氧乙酸30 mL,或70%苯磺隆2 g,或10%苯磺隆10 g+10%芐嘧磺隆10 g,加水40 kg噴霧;對野燕麥較多的地塊每667 m2用69%精噁唑禾草靈50~60 mL與闊葉除草劑混合加水噴霧防治。
六、適時冬灌
冬灌是小麥高產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對于實行精量半精量播種高產栽培麥田,冬灌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技術。合理冬灌能夠平抑地溫,促蘗增根,預防春旱,起到冬來水春用的作用。從近年來的生產實踐來看,冬灌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據調查,冬灌一般可使小麥產量增長10%左右,最高可增長25%。
七、小麥中后期管理
(一)中期麥田管理
1.中耕鎮(zhèn)壓、蹲節(jié)防倒。返青后畝群體數在65萬穗以上的壯苗和旺苗田,深中耕約80 cm,控制春孽滋生,旺長田還應鎮(zhèn)壓。群體偏小的麥田,返青后淺中耕,促小蘗成穗。
2.科學追施攻穗肥。小麥拔節(jié)后基部節(jié)間定長、倒二葉露尖至展開前,配合灌溉每667 m2施尿素5~6 kg。底肥不足、群體較小的麥田,返青期每667 m2溝施或穴施碳銨10~15 kg,也可采用根外追肥,每667 m2用尿素2 kg、磷酸二氫鉀200 g、噴施寶、微肥等補充營養(yǎng)。
3.合理灌溉。從拔節(jié)期到抽穗期,小麥生長時間不到全生育期的1/5,但耗水量卻占總需水量的1/3,每日耗水量可達2 m3,尤其是孕穗期的土壤含水量對小麥穗粒數影響十分明顯。所以,一般年份都應澆拔節(jié)水。澆水的適宜時間為拔節(jié)中期,配合倒二葉追肥效果更好。澆水時還要看天氣變化,預計近期雨水較多可不澆水,霜凍前澆水則有防凍作用。
4.防治病蟲害。返青期紋枯病病株率達15%時,每667 m2用12.5%烯唑醇20 g、5%井岡霉素水劑150~200 mL對水50~60 kg,對準莖基部噴霧防治。條銹病病葉率達2%,白粉病病葉率達10%時,用15%三唑酮500倍液、25%戊唑醇3000倍液,或每667 m2用12.5%烯唑醇2000倍液對水50 kg噴霧防治。冬春麥蜘蛛單行達200頭/
30 cm以上時,每667 m2用1.8%阿維菌素2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噴灑40%噠螨靈乳油2000~3000倍液,每667 m2用噴液量50 kg。吸漿蟲蛹期防治,每667 m2用3%辛拌磷顆粒劑2 kg,或毒死蜱有效成分80~100 g,拌毒土20~30 kg于傍晚均勻撤施。
(二)后期麥田管理
從抽穗到成熟為小麥生育后期,管理的中心任務是養(yǎng)根、護葉、防早衰、增粒質量。高產田的后期長勢長相為:畝成穗數達38萬穗,穗層整齊無病蟲害,倒一葉、倒二葉完好無損,成熟正常,穗大粒飽。
1.合理排灌。小麥生育后期如雨水較多,土壤水分飽和,根部缺氧,將影響根系對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特別是雨后猛晴,易發(fā)生漚根造成青枯死亡。所以要及時清理排水系統(tǒng),防止?jié)n害。同時,如后期干旱,特別是灌漿初期遇到干旱時要合理灌溉,灌溉時要注意天氣變化,避免在大風天氣灌溉,避免灌后連陰雨造成漬害。
2.防治病蟲害。在小麥生育后期的主要病蟲害有吸漿蟲、黏蟲、麥穗蚜、麥田棉鈴蟲、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葉枯病。 在小麥露臉、吸漿蟲成蟲出土盛期,每667 m2用2.5%阿維·高氯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于傍晚在田間噴霧防治2~3次。黏蟲3齡前幼蟲達到15頭/m2時,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噴霧防治。小麥抽穗后,百穗蚜量500頭以上時,用10%毗蟲啉,或3%啶蟲脒1500倍液噴霧防治。若小麥揚花期氣溫高于15 ℃,天氣預報有連續(xù)3 d以上陰雨或大霧大露時,可在雨前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42%甲硫苯醚800倍液,36%多·咪鮮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赤霉病。如發(fā)生銹病、葉枯、白粉病的田塊,用15%三唑酮500倍液、25%戊唑醇3000倍液,或每667 m2用12.5%烯唑醇2000倍液對水50 kg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