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馬斯·阿奎納在中世紀通過理性證明的方式確立了理性信仰,為西方奠定了理性的信仰基礎。這種理性信仰由他的神學哲學思想體現出來,而其神學哲學思想又是通過改造和運用亞里士多德哲學來構建的。托馬斯·阿奎納在改造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的同時,確立的理性信仰變革了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神學信仰。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納突顯了人類理性的作用,賦予哲學獨立性的地位,使神學信仰理性化,實現了理性與信仰的和諧統(tǒng)一形成,具有實現可能性與一定的人文價值。
關鍵詞:托馬斯·阿奎納;理性信仰;研究
托馬斯·阿奎納的信仰作為一個時代的信仰,必然作為那個時代的精神承擔者出現,一定在某種程度上構成西方文明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源泉和民族文化的底蘊,這種文明和底蘊一直影響著整個后來的西方信仰理論和西方哲學。
一、托馬斯·阿奎納理性信仰的理論基礎
托馬斯·阿奎納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神學家和哲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中,作為經院哲學的神學家,繼承了奧古斯丁神學理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理論。奧古斯丁的神學理論以及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二者對于托馬斯·阿奎納的理論研究成果起著重要的作用。托馬斯·阿奎納理性信仰思想的產生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主流思潮有直接的關系。托馬斯·阿奎納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在其《神學大全》里提出理性與信仰的關系問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特征,用經院術語來表達自己的哲學觀點,其哲學思想無疑對整個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奧古斯丁神學理論
在這一時期,哲學理論思想內容豐富,其理論體系逐漸擴大,影響力深遠,對托馬斯·阿奎納自身的認知產生影響,托馬斯·阿奎納理性信仰的哲學基礎受奧古斯丁神學理論影響,其理性信仰繼承了奧古斯丁神學理論。奧古斯丁認為人要從認知的事物中逃脫出來,必須依賴于理性。因為理性是人的靈魂理解事物之秩序的能力,并不是說單純的依靠信仰,而是借著真正的理性,把自身引領到具有美德且向往的生活。在談論哲學的任務時,奧古斯丁認為,哲學涉及兩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是靈魂,另一方面是上帝。靈魂可以使我們認識到自身,上帝可以使我們認識到自身的本源。人如果借著理性從而認識到事物本身,那么就能從感覺的世界中逃脫出來,把思維轉向到永恒世界,也就是上帝,神學信仰成為奧古斯丁時期基督教宗教信仰形式。
(二)亞里士多德哲學理論的繼承和運用
亞里士多德哲學理論逐漸成為主流思潮后,迫于壓力,他開始研究其哲學理論,從中探索哲學思想,尋求價值,并為全方位適應時代的需要、潮流的發(fā)展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理論加以繼承和運用,也因此成就了托馬斯·阿奎納獨特的神學哲學思想,在神學哲學思想中展現出奧古斯丁與托馬斯·阿奎納不相同的信仰觀,即理性信仰。中世紀的神學家維護基督教,存在于基督教世界里的人,思維方式也以信仰為主。他接受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并指出人天生是要過政治生活的,因為人并不是單獨依賴自身的理性以從而達到目的的單獨個體,人生來就是政治或社會的存在物,適于群居生存。在這里我們必須承認,阿奎納雖然使理性處于獨立的地位,但理性信仰仍然以宗教形式存在社會中。中世紀早期以及中世紀,宗教信仰依然占統(tǒng)治地位,人類的思維依然存在神學信仰。上帝作為信仰的核心,人依然活在上帝之中,自然充滿抽象性和虛幻性。馬克思對宗教的本質的認識:“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盵1]可見,宗教的影響力足以引導社會思潮。
二、托馬斯·阿奎納理性信仰思想對人展現出的價值
托馬斯·阿奎納的理性信仰以人為主體,根深蒂固于人的本質中,與人自身保持著緊密聯系,二者共存于社會中,其影響力深遠,因此,理性信仰成為托馬斯·阿奎納以及中世紀人們的信仰需要,從而展現理性信仰自身的價值。人為追求幸福感、自由以及對未來社會美好的向往,一直在探索中進步,不斷摸索,如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般,不斷發(fā)展,不斷建構。
(一)為人的幸福感和自由的獲得奠定信仰基礎
幸福和自由是統(tǒng)一的,二者共存。人生的理想和歸宿在于獲得屬于自身的幸福,追求自由,但不是一味地追求自由,獲得幸福,要有精神支撐,即正確的信仰觀。絕不是追求于物質世界中,也就是說不追求于金錢、名譽、地位、權勢之中,人們對幸福感和自由的追求就在于認識自身,有堅定的信仰,并在對自身的信仰中獲得自由和幸福感。正確的信仰觀就是人們達到幸福和自由的基本途徑。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主流思潮的影響,人類的思想開始沖破對信仰的束縛,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以新的精神面貌面對生活。在現實社會中,人的幸福感和自由的獲得依賴于自身信仰,你所依賴的信仰能否幫助你在復雜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取決于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幸福感和自由的獲得使得人自身更加堅定自身信仰。在托馬斯·阿奎納所處的年代,無論迫于何種形勢,何種思潮,其理性信仰依然從人自身的角度出發(fā),探索信仰真諦,為人的幸福感和自由的獲得奠定了信仰基礎。在當今社會,信仰自由,信奉何種信仰、何時信仰都取決于自身,即使托馬斯·阿奎納的理性信仰存在弊端,但其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敬佩;其理性信仰思想的價值值得我們探索研究。
(二)為信仰者對未來美好理想的追求奠定思想基礎
托馬斯·阿奎納的理性信仰影響著中世紀人們的信仰,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信仰支撐。因此其理性信仰為中世紀時期至中世紀以后時期的人奠定了信仰需要,因為托馬斯·阿奎納的理性信仰為中世紀的人們建立的生活狀態(tài)與奧古斯丁的神學信仰下生活狀態(tài)完全不同。
信仰的意義首先在于追求的意義。信仰者為了達到更高層次、更深發(fā)展的境界,便開始追求美好的未來理想生活。既有理性又有信仰的生活是人當前的狀態(tài),人在當前的狀態(tài)中同樣也可以追求圣潔的生活即未來美好的理想生活。總的來說,信仰者與信仰的關系即人與信仰的關系與信仰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潮流思想有直接關系。信仰者處于和平、文明、經濟發(fā)展的社會,其信仰在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
作者簡介:
李芹(1995-),女,漢族,山西省垣曲縣人,淮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