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迪 敖佳勇
(一)選題依據
中國與菲律賓隔海相望、文化相通,既是友好鄰居,又是戰(zhàn)略伙伴。菲律賓是東盟十國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眾所周知,在國際交流中,文化教育交流比之政治交流與經濟交流來,就顯得至關重要,可謂維系兩國人民情感的“紐帶”,溝通兩國人民心靈的“橋梁”。
開展好與東盟國家(尤其是菲律賓)的交流與合作,乃貫徹落實我國“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fā)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指導方針和“十八大”提出的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新理念的關鍵之所在。同時也有利于貫徹落實“共同營造和平穩(wěn)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qū)環(huán)境”的外交工作方針。
中菲交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于中菲交往的具體時間也是人言人殊,眾所不一。一般認為,從宋朝起有所往來,主要依據宋朝趙汝適的《諸番志》。
近代時期(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時間段為1840-1949年),菲律賓經歷的發(fā)展歷程與中國的同期歷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都經歷過外來文化的入侵、融合和發(fā)展等過程。因此,對近代時期的中國和菲律賓的民俗文化變遷史的比較研究有助于具體地明確兩國的民俗文化發(fā)展的共性和差異,從而為兩國的文化交流提供參考信息。
1.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tài)
(1)國外研究現狀
菲律賓大學碧瑤分校的教授 Leah Abayao 的“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 China-ASEAN academic institutions”一文對菲律賓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多元化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柬埔寨歷史協(xié)會會長 Sorn Piseth 的 “Strengthening China-Asean educational Partnership”一文就加強中國與東盟教育合作伙伴關系尤其是文化交流合作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 菲律賓大學Diliman亞洲研究中心博士 Tina S. Clemente的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eflections on Guangxi among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Philippines”一文論述了菲律賓中國商人(尤其是廣西華僑商人)對菲律賓經濟文化產生的影響;泰國東盟大學聯盟秘書處Nantana Gajaseni的“Role of AUN under ASEAN-China Cooperation”一文就東盟十國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和論證;越南翰林社會科學院-中國研究院阮氏秋芳的“中國-東盟關系中的文化共生與包容性發(fā)展”一文詳細介紹了中國與東南亞的鄰國外交與經濟合作以及文化共生與包容性發(fā)展。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接受與變形、共生以及包容過程已經具有悠久的歷史。
(2)國內研究現狀
北京大學教授包茂紅(2013)的《菲律賓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發(fā)展》一文對菲律賓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現狀和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了詳細地探討;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院長蔡昌卓(2013)主編的《東盟教育》雜志對菲律賓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發(fā)展與民間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戴家毅(2010)的《菲律賓華文教育發(fā)展研究》,就華人華僑對菲律賓的民族民間文化的影響也有詳細介紹;福建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朱東芹(2013)的《閩南文化在菲華社會的傳承與嬗變》一文對閩南文化在菲律賓的傳承(“守成”)、發(fā)展、變異、菲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王文良(2013)的《新殖民主義的發(fā)端: 二十世紀初美國對菲律賓的統(tǒng)治》一文對美國文化在菲律賓的政治領域,教育領域以及文藝界、體育界的統(tǒng)治地位進行了闡述;范麗萍(2013)的《關于新加坡、菲律賓社會的文化思考》也詳細論述了中國文化對新加坡、菲律賓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廣西民族大學的陳丙先(2013)的《帝國相接與文化融合》一文就16-17世紀中國與在菲律賓的西班牙的文化互動(帝國相接、文化碰撞、文化融合)進行了詳細闡述;馬燕冰、黃鶯(2013)的《菲律賓》一書對菲律賓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化諸領域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和廣泛的研究。
(3)國內外研究總評
上述可見,國內外研究可概括為兩點:第一,從國際來看,國外研究能為國內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鑒經驗,比如國外專家、教授對東盟尤其對菲律賓民俗變遷史的研究,將對我們梳理中華民族變遷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第二,就國內來看,學界已達成共識,專家學者們就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進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他們的研究觀點和方法別具一格,各有千秋。第三,當前就中菲民俗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的文獻并不多,這就為本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空間。
2.本研究的選題價值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進行比較研究,這將對中菲經濟、文化、教育以及外交等各個領域的合作交流,具有特殊而深遠的意義。
(1)理論價值
在理論上,本研究重在考察近代時期中國和菲律賓的民俗文化變遷史的共性和差異,因此,其不僅能豐富和發(fā)展民俗文化的變遷理論,還能有效促進和發(fā)展中菲文化交流的相關理論。
(2)實踐價值
在實踐中,本研究不僅能加大菲律賓文化傳播和擴大文化資源,還能為中菲兩國的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的實際問題提供參考意見,從而更有效地貫徹落實中菲兩國外交政策。
(二)研究內容綜述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近代時期中國民間和菲律賓民間的民俗文化變遷史為研究對象,詳細比較該時期內中國民俗文化變遷史和菲律賓民俗文化變遷史的差異和共性,從而更好地促進中菲文化交流。
2.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下列三個方面的內容:
(1)近代中國民俗文化變遷的歷程梳理。該部分將重點探索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等帶個中國民間民俗文化的變遷歷程。在中國近代史上,總共出現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此乃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而引發(fā)的一場侵略戰(zhàn)爭,其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其目的是從精神上麻疲中華民族,使中國人民變成“東亞病夫”。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的實質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顯然,吸食鴉片會使人無法集中精神、產生夢幻現象,導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賴性,長期使用后停止則會發(fā)生渴求藥物、易怒、發(fā)抖、寒戰(zhàn)、身體卷曲、抽筋等戒斷癥;過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嚴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鴉片進入中國,使廣大民眾吸食鴉片,依賴鴉片,鴉片喪害了人民的健康,麻疲了國民的思想,使民俗文化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奧等八國聯軍發(fā)起侵華戰(zhàn)爭,最終以義和團徹底失敗而告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從此,中國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民俗文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1937年7月發(fā)起的八年抗日戰(zhàn)爭中,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大陸實施“三光”政策,制造了一系列人間慘劇,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就是其中之一。這一燒、殺、搶、掠等行為引起了戰(zhàn)區(qū)人民的極度恐懼,甚至改變了他們面對外來人員的生活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日本軍國主義在戰(zhàn)區(qū)實施奴化教育,改變了人們最基本的生活習慣和方式。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進行了全國性的內戰(zhàn),致使絕大多數老百姓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這其中包括人員分離、重新組合等多種形式,相應地也產生了民俗文化的分流、融合和發(fā)展等。
(2)近代菲律賓民俗文化變遷的歷程梳理。
中菲交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于中菲交往的具體時間也是人言人殊,眾所不一。一般認為,從宋朝起有所往來,主要依據宋朝趙汝適的《諸番志》。1205年,趙適志提舉福建市舶司,駐泉州,著《諸番志》,備述中南交通和貿易,中菲關系也多有涉及,被認為是中菲交流的可靠證據。明朝中期海禁開放以后,中菲交通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尤其是民間交往頻繁。1565年,西班牙人來到馬尼拉時,馬尼拉城內就已經有150名華人的華僑聚居地。中國古書將這批馬尼拉華人稱之為“澗內”(西班牙人稱之為“Parian”,即“八連”,也作“巴利安”)。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禮儀之邦,中國人歷來不侵犯別人,不霸占別人的領地和財物。若從1205年中國華人到菲律賓馬尼拉算起,比西班牙人(1565年到馬尼拉)整整早了360年,也就是說,中國文化在菲律賓的傳播比西班牙文化在菲律賓的傳播要早整整360年。
1521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奉西班牙王朝之命,率領遠征隊從美洲向西航行,旨在尋找印度,卻意外地發(fā)現了現今的菲律賓。1542年,西班牙探險家魯伊·洛佩斯·德比利亞洛沃斯踏上菲律賓中東部的萊特島和薩馬島,以西班牙王子菲力普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菲力納斯”?!胺屏{斯”后來演化成“菲律賓”,用來指稱整個菲律賓群島。1565年,西班牙開始對菲律賓實行殖民統(tǒng)治。西班牙把菲律賓劃歸新西班牙統(tǒng)治區(qū),由國王任命的總督連同墨西哥、古巴一并管理,因此也給菲律賓涂抹上一道濃重的拉丁文化色彩。
從1565年到1946年,菲律賓先后淪為西班牙和美國兩個西方大國的殖民地,經過長期的發(fā)展與融合,西班牙和美國的民俗文化深深根植于菲律賓人的社會生活、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中。
菲律賓學者阿貢西洛在其著作中指出:“美國對菲律賓社會進步的追打、最持久的貢獻不是物質利益方面,而是教育、衛(wèi)生、個人自由和政治覺悟?!?898年,美國開始統(tǒng)治菲律賓,直至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獲得獨立。美國占領菲律賓將近半個世紀。從時間上說,這雖不及西班牙統(tǒng)治的1/7,但從政治、文化與心理影響上說,美國卻遠遠超過西班牙,使菲律賓成為美國色彩最濃重的亞洲國家。他們的信念則“美國化”,價值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政治文化的滋養(yǎng)”。美國文化生活和生活方式對菲律賓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重大沖擊。直到今天,美國文化和生活方式仍然是菲律賓人追求的時尚。
菲律賓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大約有90多個民族,其中馬來族占全國人口的85%以上,包括他加祿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比薩亞人和比科爾人等;少數民族和外國后裔有華人、印尼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國人,還有為數不多的土著民族。絕大多數菲律賓人的祖先是南太平洋中南諸島民族的后裔。由于西班牙人、墨西哥人、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等各種民族歷史淵源和自然地域使菲律賓演變成為今日地處東方又包容了東西方文化的世界性民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民族大熔爐。菲律賓的文化是一種集傳統(tǒng)的原住民文化,中國文化、西班牙文化、美國文化于一身的多元文化,同時也帶明顯的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的文化色彩。
在西班牙和美國對菲律賓長達381年的殖民統(tǒng)治期間,在文化上,宗主國將其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教育制度、語言文字等強加給殖民地人民。經過長期的發(fā)展、變遷與融合,西班牙和美國文化與菲律賓本土文化水乳交融,相互共存,其領域廣泛、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
(3)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的比較。(詳細比較二者的差異和共性)
本課題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以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為研究視角,對中國和菲律賓的民俗文化在各自的民族地區(qū)的文化變遷的發(fā)展問題進行具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通過對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的差別和共性的比較研究,以達到讓世人更加清楚地認識中菲民俗文化的變遷史,也為中菲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多,更詳實的參考資料。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的差異和共性主要從以下四個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是從戰(zhàn)略角度認識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的重要性。詳細闡述中國文化在菲律賓的文化變遷史,特別值得闡述的是作為與菲律賓互為近鄰的兩廣(廣東、廣西)人和福建等沿海地區(qū)的閩南人,這對近代菲律賓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更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不同尋常的意義。
第二部分為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的回顧。論述西班牙民俗文化在菲律賓的文化變遷史。
第三部分為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的現狀。具體講述美國民俗文化在菲律賓的文化變遷史。
第四部分為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的展望。特別敘述菲律賓未來民俗文化變遷的發(fā)展趨勢。
3.重點難點
(1)重點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通過對近代時期由于外來文化的入侵而引起的中國民俗文化的變遷情況和菲律賓民俗文化的變遷情況的梳理,從而比較出二者的共性和差異。
(2)難點
本課題研究所涉及的近代時期主要是1840-1949年,而這一時期無論是中國還是菲律賓都遭受到了外國的殖民侵略,很顯然這不僅是政治上的侵略,與此同時,在文化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诖耍狙芯康碾y點是準確合理地梳理近代時期中國和菲律賓的民俗文化在自身的傳承兼有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中發(fā)生的變遷軌跡。
4.主要目標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在于具體詳實地梳理近代時期中國和菲律賓的民間民俗文化變遷的基本歷程,并切實地比較中國和菲律賓的民俗文化變遷史的差異和共性,最終形成能為促進中菲文化交流提供參考資料的研究專著。
(三)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
本研究是對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進行梳理,并比較其共性和差異。因此,本研究將首先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把握當前的研究現狀;其次是深入中國和菲律賓民間進行田野調查,深入了解中國和菲律賓的民俗變遷情況。由于本人多次在菲律賓大學碧瑤分校與菲律賓大學校長Ray教授合作,對菲律賓民族文化以及菲律賓民俗文化變遷史進行了一年多的研究,不僅對菲律賓文化有較深地理解,還結識了一支研究實力強大的人力資源團隊。因此,我們將通過德爾菲技術,向中國和菲律賓的相關專家進行咨詢與交流,最終形成本研究的成果。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具體如下:
① 文獻分析:通過文獻資料對近代中菲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變遷的歷程及現狀進行梳理。
② 田野調查:通過深入中國和菲律賓的民間,了解民俗文化變遷的基本情況。
③ 比較分析:比較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及存在的差距。
④ 案例研究:在中國或菲律賓的民間選取一些典型的文化變遷案例進行具體分析,以求進一步明確民俗文化變遷的基本歷程。
⑤ 德爾菲技術:通過該方法主要向中國和菲律賓的相關專家請教咨詢,在與相關專家的多次溝通與交流中逐步形成本研究的成果。
3.研究計劃
(1)從今年起,立馬進行資料收集和研究準備,一方面通過網絡資源,整理已有研究文獻;另一方面繼續(xù)與菲律賓大學碧瑤分校的校長Ray(主要合作者)、教授Abayao,博士Jimmy保持聯系,及時了解他們對菲律賓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最新田野調查,獲取相關資料信息。
(2)緊接著,根據收集的資料信息和數據,著手撰寫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的提綱以及具體內容。
(3)之后,對《近代時期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一書的內容進行論證,反復修改,同時通過德爾菲技術向有關專家請教咨詢;同時,繼續(xù)撰寫相關論文,完成書稿。
4.研究的可行性
(1)本人來中國已經五年,結識了一些少數民族的朋友和同學,他們長期生活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qū),對少數民族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對少數民族民間生活習俗十分了解。為本次課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現實基礎。
(2)本人目前在貴州民族大學讀社會學與民族學博士,有一個實力較強的省數字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等豐富的數據資源做支撐。
(3)本研究組成員絕大多數為菲律賓大學碧瑤分校的專家、教授和國內211工程大學的高校教師,所有的課題組成員都有充足的時間開展研究工作。
(四)創(chuàng)新之處
1.學術思想上的特色
本研究立足于民俗文化變遷,旨在通過對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過程的歷史梳理,并比較出二者的共性和差異,從而為中菲文化交流提供參考。因此,從學術上來說,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菲文化的比較研究,拓寬中菲文化比較研究的范圍,加深中菲文化交流。同時,借助本研究強化與菲律賓大學碧瑤分校的交流與合作,形成長效的研究合作機制。
2.學術觀點的創(chuàng)新
本研究在學術觀點上的特色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無論是中國還是菲律賓在近代時期都受到外來的殖民侵略,對本國的民間習俗無形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二是認為雖然近代時期中國和菲律賓的發(fā)展歷程有很大差異,但是由于二者同時均遭受到殖民侵略的影響,以致在文化的侵略、融合和發(fā)展問題上同樣存在諸多共性,這對促進中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3.研究方法的特色
本研究綜合運用文獻分析、田野調查、比較分析、案例分析和德爾菲技術等方法對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進行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和比較研究。
(五)預期成果
1.成果形式
(1)本研究將形成《近代時期中國民俗文化變遷研究》和《近代時期菲律賓民俗文化變遷研究》兩篇學術論文。
(2)本研究將形成專著:《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
2.使用去向
(1)作為國內外學術界同領域研究同行的參考。
(2)提供給中菲教育部有關高校和科研部門作為研究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的依據和參考。
3.預期社會效益
本研究的預期社會效益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對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更進一步搭建起中菲經濟、文化、教育的橋梁,進一步促進中菲外交關系的改善;二是通過對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推進中國與菲律賓經濟、文化、教育的交流進程;三是通過對近代中菲民俗文化變遷史比較研究,為國內外同行專家在研究其他民族地區(qū)的民族時提供信息參考以及事實依據。
【參考文獻】:
【1】 許清章.東西方文化對菲律賓倫理道德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1991(3).
【2】 包茂紅.菲律賓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發(fā)展[A].載《第六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文化共生與包容性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2013.9.15-18.
【3】 王文良.新殖民主義的發(fā)端:二十世紀初美國對菲律賓的統(tǒng)治[J].美國研究,1993(3).
【4】 范麗萍.關于新加坡、菲律賓社會的文化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8(3).
【5】 施雪琴.論西班牙天主教在菲律賓傳播的歷史背景[J].南洋問題研究,2001(3).
【6】 方倩華.試論美國統(tǒng)治菲律賓時期的宗教政策[J].東南亞,2003(2).
【7】 戴家毅.菲律賓華文教育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8】 劉必權.菲律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9】 王勇.菲律賓獨特的社會政治文化[J].東南亞縱橫,2004(3).
【10】馬燕冰、黃鶯.菲律賓[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1】朱東芹.閩南文化在菲華社會的傳承與嬗變[A].載《第六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文化共生與包容性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2013.9.15-18.
【12】鄭一省.菲律賓民族發(fā)展特征的歷史考察[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13】張成霞.菲律賓多元文化與教育發(fā)展探析[J].教育文化論壇,2009(2).
【14】陳丙先.帝國相接與文化融合[A].載《第六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文化共生與包容性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2013.9.15-18.
【15】Gregorio F. Zaide, Sonia M. Zaide, Philippine History and Government, All Nations Publishing Co.Inc.2004.
【16】Philip Kurian,Post-Colonial Filipino Identity, Asian and Pacific Studies Institute,Duke University,May-June 2005.
第一作者:周美迪 女(Medy Joy Dulnuan)菲律賓人,貴州大學動物遺傳學碩士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在讀博士
第二作者:敖佳勇 男 漢 1964年4月1日生。1987年畢業(yè)于貴州大學外語系。英國語言文學學士,人口學碩士。貴州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