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近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龍美術館聯合主辦的 “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大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中央美術學院2018年百年校慶之后,央美邁向第二個百年的開年首展,也是中央美院美術館自主策劃的2019年度大展。
留法大展”以一個主展和三個專題研究的方式,重點展出從40余家公私機構及個人借展來的40余位留法藝術家200余件作品,更有多件只在傳說中的藝術珍品首次“現身”,多位被歷史塵埃淹沒的藝術大師“重現”。這是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為強大的以展覽和出版物的形式呈現對于20世紀早期留學現象的學術研究展,以此向學術界和社會公眾呈現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轉型的歷史節(jié)點上,那些選擇了將中國美術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發(fā)展之路,從而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現代性文化訴求的先驅者和踐行者,成為中國美術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奠基者、開拓者的杰出作品。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徐里,常書鴻先生的女兒常沙娜,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副館長王春辰,本次展覽主展策展人紅梅,本次展覽專題策展人代表、中國留法藝術家研究學者菲利普·杰奎琳等出席了開幕式。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在20世紀中國美術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留學到法國的一代中國藝術家的經歷與創(chuàng)造是最初的光彩浪花。他們胸懷抱負,遠涉重洋,前往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法國巴黎,不畏艱難,努力求索,書寫了既是中西藝術交流也是現代中國美術事業(yè)開拓的壯麗篇章?!俺フ摺必擉艢w來,帶回的不僅是西方藝術和美術教育的系統與方法,更是振興中國藝術和美術教育的激情與理想。超逾百計的中國藝術家雖前往一個國家,但取用之豐富,回國之后藝術發(fā)展形式之多樣,形成百舸爭流的格局,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藝術家對世界文化極強的吸收與轉化能力。也正是由于這種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藝術胸懷,使得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美術有了一番文質俱新的圖景,為中國美術的發(fā)展培植了厚實豐沃的土壤。
“此次展覽是對一代留法藝術家的學術研究和成果展示,讓人透過歷史的帷幕,將目光投射于這條充滿創(chuàng)造并帶有傳奇色彩的‘先驅之路’,對于完整地建構中國現代美術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范迪安在談及展覽立意時還強調,應注重中國藝術的現代價值。
中國美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徐里談到,20世紀上半葉的留法熱潮雖然已經過去百余年,但是留法藝術家開啟的探索中西融合的藝術道路以及這些先驅者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然是一座內涵巨大而豐富的藝術寶庫,有待持續(xù)而深入地進行挖掘、研究和推廣工作。
常沙娜先生在致辭中回憶了與父親常書鴻一起生活的經歷。常書鴻先生1927年就讀里昂國立藝術??茖W校,1932年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在塞納河邊的舊書攤,看到伯希和編著的《敦煌石窟圖錄》,深感中華文化之悠久。在北平藝專成立的時候,常書鴻先生則帶領家人回到祖國,去了敦煌,堅持踐行對敦煌文化的保護和研究。
留學(包括游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興起的中國歷史、尤其是文化史中最富時代特征的現象之一。具體到美術領域,留法藝術家大多選擇在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以油畫、素描、雕塑為主要研究科目。在這里,他們既接受了西方學院派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美術,也帶回了西方現代主義諸流派,為20世紀中國美術帶來了傳統書畫體系之外的油畫(西畫、西洋畫)、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術類別,新的美術觀念,甚至與之相關的新的生活方式,從而成為活躍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重要群體之一,奠基、開拓、改變、豐富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的發(fā)展。
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轉型的歷史節(jié)點上,留法藝術家們選擇了將中國美術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發(fā)展之路,無論是那些傾向于西方學院派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的現代性訴求之路探索的先驅們,如人們熟悉的徐悲鴻、吳法鼎、常書鴻、顏文樑、吳作人、呂斯百等,還是那些接近西方現代主義諸流派的現代性訴求之路的前行者們,如林風眠、劉海粟、龐薰琹、潘玉良等,都殊途同歸,共同推動了20世紀中國美術基本面貌的形成與發(fā)展,他們共同推動了20世紀中國美術基本面貌的形成與發(fā)展。
展覽將持續(xù)至2019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