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丹
時間如水,不舍晝夜。七十年,是一段足以銘刻三代人記憶的年月。共和國風(fēng)光七十載,年華正茂,但人生易老,我的爺爺奶奶正是在這盛世里,迎來了他們的白金婚紀念日。這是和新中國同歲的白金婚姻。1949年八月,程潛深明大義,長沙和平解放,人們剛從風(fēng)雨飄搖的戰(zhàn)亂中安定下來。八月二十八日那天,湘江河畔吹來了上游的清風(fēng)。17歲的爺爺站在村口,一宿沒睡,直盼到送親的隊伍出現(xiàn)在晨曦的地平線上,花轎披著朝霞的紅裝。17歲的奶奶在花轎里顛簸了十多里地,清晨出發(fā)趕路讓她疲憊不已,但在花轎停下的那一刻,她忽然困意全無。兩個素未謀面的少年男女山盟海誓,攜手共度。這一度,就是七十年。
彼時爺爺年少成家,自是不堪讓生計限制了自己的理想。于是這個在牛背上讀書的孩子,靠著一股韌勁考上了國立師范學(xué)院(湖南師范大學(xué)前身)中文系。從此他選擇了一條教書育人的道路,此后學(xué)海往來舟楫,他便是其中擺渡人。從中學(xué)老師,到中學(xué)校長,再到大學(xué)教授,爺爺始終奮戰(zhàn)在教學(xué)一線。省教育廳也曾向他拋來橄欖枝,希望授予他一官半職,但他拒絕了。傳道授業(yè)必躬親為之,是爺爺心中的師道。
爺爺在外教書,幾周甚或一個月才回家一次,家中大小活計便全由奶奶操持。
苦心耕耘,必有所獲。兒女們終于成家立業(yè),開枝散葉。爺爺也功成身退,退休后和姥爺全家搬到了城里。在天心閣腳下的古稻田巷,一出“四世同堂”正在上演。在我住在古稻田的十年里,對于爺爺?shù)母星榭梢杂镁次穪硇稳荨K羌依锝^對的權(quán)威,他像制定校風(fēng)校紀一樣定下了家規(guī),并嚴格執(zhí)行。孫兒們的學(xué)業(yè),是老教授心頭的頂天大事。每次考試,他總是家里第一個來打聽成績的。每個人的作業(yè),他也要仔細檢查一遍。爺爺話雖不多,卻總是身體力行地踐行他的教育哲學(xué)。也許正是如此,在退休十幾年后也依然時有爺爺過去的學(xué)生來探望,真真應(yīng)了那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就在爺爺大張旗鼓在家興教時,奶奶總是那個在旁邊笑笑,默默支持的人。家庭瑣事,鄰里關(guān)系,爺爺不太愛管,她才是真正的“話事人”。以至于街坊鄰居、賣菜小販都視她如親人,家里的電話也成了親戚們咨詢家庭難題的熱線。
歲月荏苒,新一輩的小孩們也從這里畢業(yè)、工作、成家。不變的只有兩位老人,依然時常坐在客廳,看看報紙、歷史劇和排球比賽,然后在沒有吵鬧聲的屋子里早早睡覺。夫妻攜手一路,就像坐上了一艘小船,船上只有兩只槳,只有夫妻二人齊心付出才能前行。他們從一處碼頭駛出,劈波斬浪,渡過了漫漫七十年的風(fēng)雨波濤后,復(fù)歸平靜。雖然孩子們都已長大,但爺爺奶奶對于家族的信念早已根植于每一代人的心中。每逢周末和節(jié)假日不論多忙都要來古稻田一起吃一頓飯,這早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條“家規(guī)”。屋里回蕩著曾孫輩的嬉鬧聲,爺爺奶奶卻從不嫌吵。
一切就好像幾十年前的村子里,他們看著自己的小孩,辛苦從不言語。而如今他們微微笑著,幸福也不言語,七十年的往事都藏進了他們的皺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