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前,城市擴張如年輪一般生長緩慢。1949年末,湖南全省的城鎮(zhèn)常住人口僅為235.95萬人,而到2018年末,長沙市的常住總人口為815.47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654.23萬人。這意味著,今天長沙一個城市的城鎮(zhèn)常住人口,是70年前湖南全省城鎮(zhèn)常住人口數(shù)量的近三倍。1949年長沙的城區(qū)面積僅為6.7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長沙的城區(qū)面積已經(jīng)增加到了434.82平方公里,擴大了64.9倍。1952年,長沙市五一路修建完工;1972年橘子洲大橋建成;1977年長沙火車站竣工……在新中國成立后70年間,長沙的城建以驚人的速度在變化,而長沙城的巨變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城市迅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橘子洲大橋:百年夢圓 歷覽巨變
“走橋還是走隧道?”這是現(xiàn)在長沙“的哥”對乘客的日常詢問。8座過江大橋,2條隧道,2號線、4號線地鐵……在擁有眾多過河方式的現(xiàn)在,人們或許很難想象,四五十年之前人們過河的艱辛。
“當時人們過河要排隊坐輪渡,花1個多小時才能過河。遇到大風、濃霧、洪水時,輪渡還會停開?!蔽沂≈麡蛄簩<?、今年80歲的上官興跟記者回憶道。
兩岸相隔給人們帶來諸多不便。1965年,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來長沙視察,看到車輛和行人在五一路上排隊等輪渡過河,隊伍足足有兩三公里。他當即承諾:“應該修一座橋,中南局可以出一半錢?!?/p>
1970年5月,長沙湘江大橋指揮部成立;1971年9月6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及長沙市委直接領導下,橘子洲大橋正式開工修建;1972年國慶前夕建成通車。
至此,一江兩岸,東西相連,長沙在湘江上修橋的百年夢想終于實現(xiàn)!
從2009年開始,橘子洲大橋的日交通流量已達10萬輛次?!爱斈暾J為5000輛已經(jīng)夠多了,誰能想到經(jīng)濟發(fā)展這么快呀!”橘子洲大橋設計組骨干朱若常感慨,“橘子洲大橋工程是我驗收的,質量十分可靠。47年了,大橋從‘五臟六腑’到‘血液’都沒有問題?!钡侥壳盀橹?,橘子洲大橋,仍然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雙曲拱橋。
長沙火車站:經(jīng)典地標 歲月留痕
在“老長沙”的記憶中,長沙最早的火車站位置是在小吳門(現(xiàn)芙蓉廣場位置)。69歲的易云香是長沙火車站的老員工,1967年,年僅17歲的她來到位于小吳門的長沙火車站工作?!澳菚r的長沙火車站實在是太簡陋了。站內(nèi)僅有4股車道、兩個站臺,一個候車室,每天上下行客車20多列,上下車旅客不過三四千人,高峰期也不足萬人?!彪S著時代的發(fā)展,小吳門車站越來越無法滿足旅客的出行要求,1975年7月,長沙新火車站在五一路盡頭破土動工,并于1977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車。
當年19歲的程莉,從1995年開始就在長沙火車站從事售票工作,“當時剛來長沙站工作的時候,東廣場那邊還是農(nóng)田和魚塘,地面都是泥濘的小路。五一路比較窄,只有4車道,目前已經(jīng)拓寬到了8車道,火車站的廣場現(xiàn)在也非常寬大?!?/p>
易云香已經(jīng)從長沙火車站退休近20年了,當她再次來到長沙火車站,看到現(xiàn)代化的設備時,不禁感慨萬千。多了電視、多了空調、多了攝像頭,多了刷臉進站,這是現(xiàn)代化的東西,原來都是靠手檢票。最早的時候火車還是蒸汽機車,后來發(fā)展為電力機車、動車、高鐵。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的出行體驗也越來越好。
2009年12月26日,總建筑面積27.8萬平方米,擁有13座站臺和28條股道的長沙南站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12月,滬昆高鐵杭長段通車,長沙進入高鐵樞紐時代。長沙南站的站臺也增加到了24個,日均開行列車460余趟,到發(fā)旅客20萬人次左右。如今,將連接渝長廈等高鐵和長株潭等城際鐵路的長沙西站,也在望城區(qū)的金山橋街道旁建立起來,長沙的三座客運火車站,見證了改革開放偉大的歷史變遷。
從陋室搬進了別墅房
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的雷超雄,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他出生于1962年。雷家以前住在黃興北路中山亭附近,“文夕大火燒過后,城里基本上沒有很好的房子,要么就是公家修的筒子樓,私房很多是木板竹板搭架子,石灰黃泥和著草砌的墻,水泥都沒有,我家以前就住這樣的房子?!奔腋浇袟l巷子,巷子里有個周邊居民公用的廁所,是干廁,不像現(xiàn)在的公廁有水沖,淘糞工用手推板車來運輸,異味刺鼻。居民家庭產(chǎn)生的生活垃圾,也不像現(xiàn)在有小區(qū)物業(yè)定點收納,聽到黃興路上搖鈴子響,就是垃圾車過來收垃圾了。
50多年過去了,雷家的居住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長沙修建五一廣場,老房子被拆遷,正好此時雷超雄大學畢業(yè)分到了單位房,是一套49平方米的兩居室;后來,單位房又換成了83平方米,但都不是自有產(chǎn)權;再后來到了上世紀90年代長沙市搞房改,單位補助自行購買的商品房面積達到了120平方米。而現(xiàn)在,雷超雄一家已經(jīng)住進了長沙城郊的別墅房。“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城市越來越繁榮,市民的居住條件也越來越好了!”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長沙人均居住面積為3.97平方米,當時長沙的人口結構為平均每戶4.13人,也就是說,很多家庭是幾代人擠在狹窄的空間里。而到了2018年底,長沙市城鎮(zhèn)居民人均自有現(xiàn)住房建筑面積已達42.7平方米。
五一廣場,長沙人心中永遠的地標
五一廣場,處于五一路與黃興路相交處,是長沙最著名的城市中心廣場。60多年來,五一廣場自身也屢經(jīng)改容易貌,見證了長沙城市的巨大變化。
“從1966年至1994年,我先后在五一廣場東南角和西北角的兩家單位供職,親眼目睹了五一廣場的變遷。”省文史專家陳先樞回憶道。
陳先樞說,五一廣場最初僅為寬敞的地坪,稍后在廣場中央建了一個花壇,直徑30米內(nèi)植花卉,設石凳。1967年,在五一廣場中心建立一座矩形紀念碑,繪有毛澤東畫像,后又改為毛澤東詩詞或語錄碑?!拔母铩苯Y束后,紀念碑拆除,又設交警崗,又改建花壇,幾度反復。
改革開放以后,五一廣場又隨著國家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不斷發(fā)生變化。廣場中心又變成圓形花壇,西北角百年老店九如齋已恢復舊名,商標、廣告貼滿樓面。1986年,在香港企業(yè)家余彭年的贊助下,五一廣場中心花壇被拆除,興建地下商場。到上世紀90年代,為緩解城市中心交通緊張的狀況,長沙市政府決定廢除五一廣場地下商場,并在此建設立交橋和市民廣場,五一廣場又來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2010年,作為地鐵1號線與2號線十字交叉點的五一廣場地鐵站,因為施工需要,啟動了立交橋的拆除。
值得一提的是,長沙交通的日漸便利,給曾經(jīng)的“邊緣”地區(qū)加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使得長沙出現(xiàn)了梅溪湖、濱江新城、洋湖等多個城市中心廣場。五一廣場雖仍是很多長沙人心中的地標,卻不再是唯一。
四張地圖濃縮長沙城變遷
湖南地圖出版社注冊測繪師蔣連軍愛好地圖收藏,累積了40多張多個版本的長沙城區(qū)地圖。這些地圖直觀呈現(xiàn)了幾十年來長沙城的變遷發(fā)展。
蔣連軍小心翼翼地取出攤開一張顏色泛黃的“長沙交通圖”。這張他收藏的最早長沙城區(qū)版地圖。出版時間為20世紀70年代末。地圖上地名稀疏,連通長沙火車站和湘江的五一路兩旁,標注著“長沙飯店”“人民電影院”這些時代印記鮮明的地址?!澳菚r長沙城還局限在湘江東邊的老城區(qū),城市格局呈南北向。”
1991年版長沙城區(qū)地圖上,繼上世紀70年代初修建結束輪渡的湘江大橋后,新增了跨江的銀盆嶺大橋。他還記得1991年心情激動過新橋的情形?!皬牡貓D看,長沙城市面貌的風格與10年前有變化,但不大?!?/p>
正在建設的二環(huán)線,出現(xiàn)在2001年版長沙城區(qū)地圖。上一張圖中的建湘路,已更名芙蓉路,大幅拉長為南北主干道。長沙國家高新區(qū)、長沙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現(xiàn)身。“長沙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城區(qū)往東西兩翼拓展?!?/p>
2018年的長沙地圖地名密密麻麻。他感嘆,“城市發(fā)展這么快,很多地名容不下?!迸c2001年地圖比,多了呈十字交叉的京廣高鐵、滬昆高鐵,國內(nèi)首條商業(yè)化投入運營的中低速磁懸浮線,以及多條地鐵線,多座跨江橋梁、隧道。
地圖上的綠色也多了,湘江兩岸風光帶、洋湖濕地公園赫然入目。據(jù)報道,到2020年,長沙將成為全國首座擁有千個公園的城市,人均公園綠地將達12平米以上。在城區(qū)北部的新河三角洲,瀏陽河在此匯入湘江,第一張地圖上顯示設有長沙化工廠,如今這塊地盤已化身長沙博物館、圖書館、長沙規(guī)劃展示館和長沙音樂廳。(綜合《老照片中的長沙》《長沙晚報》《瀟湘晨報》、經(jīng)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