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雄
提要:探究“之”字在文言文中做作動詞的特征,“之”在文言文中放在表示處所性的詞前面的時候,通常做動詞用,意為“到”“往”?!爸弊肿鲃釉~時,它或置在表示處所性的名詞前,或置于表處所性的助詞“所”后,或置于表示處所性的疑問代詞后,或置于表示處所性代詞前,。總括起來看它們有著共性,就是“之”為動詞,與處所性的詞分不開,即“之”放在表示處所性的詞前時,它就是動詞。
關(guān)鍵詞:探究、文言詞語“之”、不同位置、同異性、動詞特征
“之”字是文言文中一個很常見的虛詞,“之”作虛詞可以作代詞、助詞,這是我們較熟知的方面,而談到“之”字作動詞,學(xué)生往往頭腦中有其印象,卻不能把握其特征。導(dǎo)致在文言句中對“之”作動詞的認(rèn)知似是而非。其實(shí)“之”字作動詞是很有特征可循的,下面就文言句中“之”字作動詞的實(shí)例來探尋其作動詞的特征:
特征一:“之”字放在表示處所性的名詞前,“之”為動詞,意為“到”“往”“去”。
例:①送孟浩然之廣陵 ?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②陳涉輟耕之壟上 ? ?(《陳涉世家》 ?司馬遷)
③乃夜馳之沛公軍 ? ?(《鴻門宴》 ? 司馬遷)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析:①②③④句中“之”字放在表示處所的名詞(“廣陵”“壟上”“沛公軍”“東郭墦間”“祭者”)前,“之”為動詞,意為“到”“往”“去”。
特征二:“之”字放在表示處所性的助詞“所”后,其為動詞,意為“到”“往”
例:①佯狂不知所之(《五人墓碑記》張溥)
②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蘭亭集序》王羲之)
析:①②③中“之”字放在“所”后。這里不妨先談?wù)勎难灾小八钡挠梅?,從中探尋其“之”作為動詞特征,文言中“所”的用法通常有:
A,名詞,處所B,“為······所”,“為所”表被動C,“所以”表原因、憑借和物資等D,“所+動詞”結(jié)構(gòu)形成名詞性短語,即“所”字結(jié)構(gòu),這種用法在文言中極為普遍,在這種形式中,“所”是助詞,表示動作行為關(guān)涉的物、事、人、處所等,理應(yīng)放在動詞后,即“動+所”,但古人習(xí)慣于“所+動”形式,并且這種用法沿用至今,形成名詞性短語。如所見,所聞,所想,所思等等。
明確了“所”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我們理解①②③中“所之”也就不困難了,“所之”就是“所”用法中的D形式,即“所+動詞”,“之”就是動詞,意為“到”“往”。由此“之”字放在表示處所性的助詞“所”后,其為動詞,意為“到”“往”。
特征三:“之”字放在表示處所性的代詞后(常式句在代詞前),其為動詞,意為“到”“往”。
例:①胡為乎惶惶欲何之?(《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②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析:探究①②中“之”字為動詞,需要弄清楚文言句式中賓語前置的三種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類型,①②兩句是疑問句,“何”為代詞,代處所“哪里”,要使①②成為獨(dú)立主謂句,則“之”應(yīng)該是動詞,否則該句缺少中心謂語動詞,“之”為動詞,也就是說該兩句是典型的疑問句,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句。
特征四:“之”放在表示處所性的代詞前,“之”為動詞,意為“到”“往”。
例:①不足,又顧而之它(《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析:此句中“之”字放在代詞“它”之前,“它”作代詞,句中代“另一個墓地”,是一個表示處所性的代詞。
由①分析得出,“之”字放在表示處所性的代詞前,“之”為動詞,意為“到”“往”。
特征五:“之”字放在表示處所性的形容詞前,“之”為動詞,意為“到”“往”。
例:①然后驅(qū)而之善,固民之從之也輕(《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析:此句中“之”放在形容詞“善”前,而“善”在本句中為形容詞活用為表示處所性的名詞,意為“好的方面”“好的地方”,“之”意為“往”,“走向”,其為動詞。
特征六:“之”字放在表示處所性的人名前,“之”為動詞,意為“到”“往”。
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民為貴》孟子)
例中加點(diǎn)“之”名詞(人名)前,而此處人名是指人所居之處,意為:“堯的兒子哪里”,“舜的哪里”,“之”為“往”“到”,其為動詞。
總結(jié):從上述例句分析中可以看到,“之”字作動詞時,它或置在表示處所性的名詞前,或置于表處所性的助詞“所”后,或置于表示處所性的疑問代詞后,或置于表示處所性代詞前,。總括起來看它們有著共性,就是“之”為動詞,與處所性的詞分不開,即“之”放在表示處所性的詞前時,它就是動詞,掌握了這一特征,判斷“之”作動詞的情況也就容易多了。
參考文獻(xiàn)
[1] ?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shí)驗(yàn)教科書巜語文》(必修1-5)(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shí)驗(yàn)教科書巜語文》(選修·先秦諸子散文選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巜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