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芬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的展示課題為劉亮程的《寒風吹徹》,是粵教版選修(四)的第二單元第3課。
一、闡述教學目標
本課時教學目標為:一是理解作者獨特的生命體悟,二是探究文本呈現的生命態(tài)度。
目標設定基于教材、學情、課標三個維度:
1.教材:本文選自高中語文粵教版選修四《中國現代散文選讀》第二單元,單元主題為《融入自然·品讀生命》,單元任務是帶領學生體驗生命、思索生命。
2.學情:學生缺少相似經歷,較難進入文本情境,對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存在疑惑。
3.課標:新課標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
基于此三點,我將目標設定為上述兩個。
二、規(guī)劃教學過程
教材導語對本文的解讀為“作者通過對寒冷的真實體驗,呈現對人生、生命的獨特體悟”,以“獨特”為聚焦點,我將這一課時設計為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獨特的寒風內蘊、獨特的生命體悟、獨特的生命態(tài)度。
我將由劉亮程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導入:作者之所以自稱“一個人”,是因為他總是在與一風一沙、一草一木對話。本文作者將與寒風對話,那么他會有哪些發(fā)現與思索呢?下面我們首先進入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認識寒風的獨特內蘊。
(一)環(huán)節(jié)一:獨特的寒風內蘊
首先,讓學生找出寒風吹過的那些人與事,繪制思維導圖。這一步驟讓學生梳理出散文中的四件事:1.我在冬天凍壞一根骨頭;2.一個老人在冬天凍死;3.姑媽被冬天永遠留?。?.母親的冬天即將來臨。
接著,請學生思考這些人所面臨的“寒風”的具體所指是什么?發(fā)展思維導圖。這一步驟帶領學生得出寒風的豐富內蘊:自然寒冷、內心寒冷、物質匱乏、人情隔膜、衰老的迫近以及死亡的威脅。
然后,教師小結:本文中“寒風”的獨特內蘊在于,它已不只是自然寒風,更是人生寒風;它不僅吹拂在自然冬季,更是滲透人生四季。
那么,劉亮程如何認識寒風中的生命?下面我們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感受劉亮程對生命的獨特體悟。
(二)環(huán)節(jié)二:獨特的生命體悟
我將通過對“徹”字的解讀以及布置情境任務兩個步驟來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
首先,請學生思考:文章題目不是寒風吹“過”,而是寒風吹“徹”,“徹”是“通、透”的意思,請找出文中“寒風”“吹徹”如何體現。
預設學生能在文本中找到“吹徹”的具體體現:即寒風吹壞我的一根骨頭,也吹進了老人的內心;寒風吹著小時候的我,也吹著年老的姑媽與母親。
基于學生回答,教師進行提煉小結:“徹”字體現寒風從出生到死亡,從長度上吹徹一生;從個體到群體,從廣度上吹徹眾生;從肉體到精神,從深度上吹徹靈魂。
既然寒風從長度、廣度和深度吹進生命的每一道裂縫,生命該是何種樣貌呢?進入步驟二,要求小組合作完成情境任務:選取文本中四個場景中的一個,編輯成一個鏡頭來表達對生命的理解,完成包括人物、活動細節(jié)、活動背景、情感基調等項內容的表格,然后由小組展示,用文字將鏡頭表述出來。
這一步驟帶領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感受生命的孤獨、冷峻、荒涼、無奈。
小組展示后,教師小結:1.作者以獨特的時代、地域、經歷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理性思考。2.這種獨特的表達卻呈現了眾生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
(三)環(huán)節(jié)三:獨特的生命態(tài)度
既然生命如此冷峻,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教材導語中所說“觸動內心柔軟的地方”如何體現?下面進入教學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找尋文本中獨特的生命姿態(tài)。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通過帶領學生精讀課文和引導學生思考自我兩個步驟完成。
首先,請學生細讀文本,找出文中描寫作者面對寒風的具體語句,并談談自己的理解。這一步驟旨在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獨特的生命姿態(tài):即使面對寒風吹徹,依然接受而不難受,坦然而不頹然,敬畏以對,溫暖以對。
那么,現實中的我們呢?于是進入步驟二,請學生分享:聯(lián)想自己生命中遇到過的寒風,回憶那時的感受,說說此時的你會對那時的你說些什么。在學生分享后,教師小結:今天的我們不會再被冬天凍冷,但也有需要面對的困境:世俗的冷酷、疾病的侵擾、親人的故去……但是,我們了解生命的冷峻,不是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更從容、珍惜、更充滿愛意地活著。這一步驟旨在帶領學生走出文本,讀出自己,形成自己正確的生命態(tài)度:我們懂得人生或許在某一時刻會被寒風吹徹,但我們更懂得如何走過。
三、講解重點問題
本文教學重點是對生命的獨特體悟,難點是學生缺少近似的經歷,因此教學第二環(huán)節(jié)中使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體驗生命是重點問題。下面進行模擬教學情境下的重點問題講解。
1.布置情境任務:同學們,寒風吹徹人生,巨大寒冷下,生命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請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任務要求,共同完成這個表格,完成后請小組代表上臺展示,以文字的形式將你的鏡頭內容表述出來。
2.評述學生展示成果:剛才小組展示中,有四組鏡頭打動人心:第一小組展示十四歲的我:大雪紛飛,天還未亮,蒼茫的戈壁荒漠,一頭牛拉著柴車踽踽獨行。第二小組展示渾身結滿冰霜的老人:雪地上腳印停止的地方,一個老人凍僵在那里,許久一人從老人身邊經過、駐足、沉思,繼而蹣跚前行,在雪中接續(xù)著又一串腳印。這兩個鏡頭將生命過程的孤獨與冷峻靜靜地表現出來。第三小組展示姑媽:一個老人抱著火爐偎在矮土屋里,沉浸在許多年前春暖花開、冰銷雪融的回憶中,身旁的那朵花掉落了最后一片花瓣。第四小組展示我的母親:灰蒙蒙中,前方是母親的背影,身后是他的幾個兒女,不管兒女們如何大聲呼喊,背影還是越來越遠,越來越模糊,這兩個鏡頭將生命終點的荒涼與無奈慢慢地呈現出來。
3.探究劉亮程所呈現的生命哲學:其實,這也是劉亮程在用人生經歷的四組鏡頭,詮釋他對生命的獨特理解。這種理解不同于宗璞在《紫藤蘿瀑布》中對生命認知的熱烈、喜悅與永恒,也不同于杰克·倫敦在《熱愛生命》中所展現的“超人精神”,而是冷靜理性地認識生命。這種認知的意義在于,它突破時代、地域與個體局限,呈現了眾生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因為即使在物質豐盈、關懷備至的今天,我們的生命依然存在著山高水遠與幽暗昏惑的日子。這種認知的意義還在于,它讓我們既不狂妄,也不卑微,它在承認自然與規(guī)律的尊嚴的同時,也在啟示我們:對于寒風吹徹的人生,努力認真活著本身就是意義,體現出一種平和順世的悲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