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聰
上次的“游一帶看一路”,我們看到了漢帝國的強盛,但其實在根基未穩(wěn)的西漢初年,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執(zhí)政者首次派員走上“絲綢之路”,目的竟是軍事用途。雖在西漢前,絲路已經出現,但只是商旅間規(guī)模較小的貿易,乃“非正式”的民間交流。直到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才在政治層面上把中國和西域連結起來,因此很多人都把此事視為絲路之始。
輪臺:管轄西域的都護府
公元前60年,漢朝在烏壘城(前輪臺國)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都護由皇帝任命,轄下各國官員皆佩漢印綬,確認是漢朝的官員。
張騫 絲路的開拓者
漢武帝意欲與大月氏結盟,共同夾擊匈奴,遂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分別為13年和8年的兩次出使,張騫克服重重困難,途中更曾被匈奴俘虜,往返12,000公里后回到長安。盡管大月氏并沒應允成為漢朝盟友,張騫未能達成原本的目標,然而他的出使卻帶回了甘肅、新疆、中亞地區(qū)的大量資料,被譽為打開中國世界史的第一人,一條正式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也就此開啟。
司馬迂《史記》中記載“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張騫鑿空……”,“鑿空”一詞是對張騫通西域最精準的形容。張騫出使西域后,人們對絲路的概念清晰起來,擴展了中國人的視野和地理知識。加上當時西漢強盛,有足夠的資源和西域各國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使絲路得以發(fā)展。從這角度看,張騫“鑿空”西域一事確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神秘的西域三十六國
“西域”是漢以后對玉門關以西地區(qū)的總稱。據清代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考證,三十六國有婼羌、樓蘭、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抒彌、渠勒、于闐、皮山、烏稈、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難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車、疏勒、尉頭、姑墨、溫宿、龜茲、尉犁、危須、焉耆、姑師、墨山、劫、狐胡、渠犁、烏壘。西漢末分至50多國。
三十六國這些國以什么聞名?
樓蘭:美女。曾出土一具有3,800年歷史的女性干尸而流傳甚廣
高昌:佛教圣地
龜茲:樂舞之邦,琵琶、長笛從這里傳入中原
于闐:出產美玉之地、胡旋舞之鄉(xiāng)
大宛:汗血寶馬之鄉(xiāng)
碎葉:詩仙李白出生之地
西域之門 騷人墨客斷腸處
漢武帝擊退匈奴后,“列四郡,設兩關”,“河西四郡”由東至西分別為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兩關即敦煌以南的陽關和以北的玉門關。古人慣以敦煌為分隔西域內外的邊界,古代的商旅、軍隊都會先在兩關稍事歇息,因為一出關隘,即為兇險難測的西域地帶。
王維《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始建于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唐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中國,就是通過陽關返回長安的。宋以后,嚴重的流沙問題使人們東撒,曾經的絲路重鎮(zhèn)陽關城就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如今,僅余山上一座烽火臺仍傲然屹立。
除了烽火臺的遺跡外,該處修建了博物館和仿漢的城樓建筑。除了可以跟著講解員參觀博物館,看古絲路的文物外,也能見到工藝大師現場手工制作陶藝,傳承著古陶窯的精神。
太陽下山前走上烽火臺的山丘上,邊陲的景色蒼涼壯闊,更可把大漠蒼涼的落日收歸眼底。雖有美景,既無酒,也無故人,忽然就懂了王維當時的心境,畢竟誰也不知道走出這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后,下次再見是何時??!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時因和田美玉從這兒進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關城呈正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開西北兩門,全城殘存面積600多平方米。作為扼守河西走廊西大門的北方基地,跟陽關比起來是兩個不同的風格。
雖然曾經是屯兵之地、軍事關隘和絲路要道,如今也只剩一個四方城,來緬懷昔日商隊絡繹不絕的繁榮。不過近年西北的旅游業(yè)開發(fā),旅客多了,讓春風也吹到了玉門關。說起來,李白倒有另一首詩《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钡降讚涿娑鴣淼娘L是否春風、春風能不能吹過去,我們不得而知,但切記最好帶上帽子和口罩,免得頭發(fā)和嘴上都被風沙侵襲。
此外,門票包括漢長城和河倉城,可一并游覽。玉門關西面的漢長城長150多公里,是中國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段。河倉城又名大方盤城,呈長方形,建在高出湖灘3米多的土臺上,因臨疏勒河而建倉庫,故名;此地隱蔽,古人選此作為軍用倉庫,實有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