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把結婚的時間定在黃昏時分,當時人們認為此時正是天地交合陰陽交替之際,男主陽女主陰,此時成婚,意味著“陽往而陰來”,又因黑色為陰,于傍晚時分迎娶代表陰的妻子,所以要穿黑色禮服。而周人又尚赤,赤色代表陽,所以男子婚服上衣為黑,下裳為緋紅色。女子服裝通體為黑色,有專一的意思,但衣服的邊緣鑲著紅邊。
秦時婚禮新人著玄色禮服,這種顏色是將布料先染紅,再染黑,形成黑色中微帶赤色。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婚服有了較大變化,不再尚黑,改尚白。唐代不再崇尚玄學,婚服顏色上既不尚黑也不尚白,出現(xiàn)了紅男綠女這樣對比鮮明的著裝風格。宋朝早期女性婚服仍延續(xù)唐制,為青綠色。
到了明朝,結婚又被稱為男人的“小登科”,新郎可穿九品官服,也就是青綠色的九品幞頭官服,新娘則是紅蓋頭遮臉,身穿紅色大袖衣或圓領蟒服。新人裝扮成了綠男紅女。到了清朝,早期女性婚服仍延續(xù)明制,不過之后便出現(xiàn)了明顯的滿漢融合特征,女性上衣的模樣已與滿族的旗袍無甚區(qū)別。
(據(jù)微信公眾號“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