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春風秋月,夏花冬雪,四時風物又一輪。轉(zhuǎn)眼間,修葺一新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在2019年再度舒展了它那獨一無二的、“蝴蝶蘭”狀的優(yōu)雅儀態(tài)。
7月11日,東藝公布2019/20新演出季共109臺158場全年豪華演出陣容,聞訊趕到的媒體們,無一不驚艷于場館內(nèi)別致的布置——二樓正廳中央,俞挺特別設計的互動裝置“LALA LAND”,以模擬聲波的造型寓意東道主的經(jīng)營理念;發(fā)布會現(xiàn)場,四周環(huán)繞著年度最佳演出推介,其形式明顯是在致敬古典油畫的陳列藝術;抬頭,呂其明《紅旗頌》透明樂譜竟懸浮在空中,薄如蟬翼,搖搖曳曳,燈光映照下瑩瑩生輝……
8月13日,東藝原創(chuàng)話劇“弄堂”系列之一《金家花園》亦掀開了面紗的一角。午后突如其來的大雨,并未能阻撓人們的腳步,事實證明,東藝沒有辜負來訪者的熱情期待——八仙桌、長板凳、竹籮,跳房子的圖案、賣花的姑娘、等待主人放下的手提箱……一場新聞發(fā)布會,居然開啟了穿越的通道,“老底子辰光”的暖暖氣息柔柔地迎面撲來,卻精準擊中上海人內(nèi)心深處某個千珍萬惜的角落。
匠心慧思,玲瓏剔透。這一切的幕后最大推手,當系東藝總經(jīng)理雷雯。依舊是一襲簡潔得體的長裙,依舊是爽朗明亮的笑聲,《新民周刊》記者在與這位女掌門促膝長談之時,能強烈感受到,“東方花園”里,雷雯正用自己的實力與信仰,譜寫一出精彩的、真正的“大女主戲”。
能提出“藝展合一”、劇院美學,因為,這是獨屬于“天下女人”的優(yōu)勢思維。
東藝總經(jīng)理雷雯女士在《金家花園》新聞發(fā)布會上致辭。
《新民周刊》:您怎么想到要做“藝展合一”的?這個念頭是否早就有之?
雷雯:2019/20演出季,東藝首次重磅推出以“藝展合一”為理念的系列展覽,發(fā)布會上的四個展覽是年度系列的開端。在未來,東藝將逐步策劃各類畫展、雕塑展、攝影展等等,以此打造愈加多元化的藝術平臺。
我們?nèi)ツ甏笮捱^,硬件方面再次提升;但是,光盯著改善硬件顯然是不夠的,如今更要在軟件上大做文章,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便是“劇院美學”。原來,東藝通過引進諸多“美”的項目,讓觀眾沉浸、交流、互鑒、學習,現(xiàn)在,觀眾的訴求恐怕不再是單純看一部劇、聽一場音樂會就可滿足的了,因此,如何增加他們的逗留時間,增加他們的新鮮感、忠誠度,是我一直強調(diào)的。在此層面而言,方法有二,一是繼續(xù)保持我們優(yōu)質(zhì)內(nèi)容的提供,繼續(xù)保持劇院軟實力的廣度深度;二是大力發(fā)掘其它藝術板塊的能量補給,讓受眾獲取更多享受,來得更頻——從這個角度考慮,東藝去年其實就已經(jīng)萌發(fā)了“藝展合一”的idea。
我們開始走出自己擅長的“舒適區(qū)”,迎接新挑戰(zhàn)。像品牌部作為“藝展合一”的落實部門,專門增加了負責設計事宜的人員名額。大家原先或許只須把關項目即可,缺乏拓寬界限的經(jīng)驗,但做著做著,感覺來了,對如何調(diào)高站位、從全局出發(fā)管理劇院品牌更有認識。今年6月,我們“藝展合一”的第一單問世,攜手戰(zhàn)略合作伙伴中央芭蕾舞團推出“芭蕾在中國”主題展,以實物和圖片集中展示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中國芭蕾從萌芽到發(fā)展的歷程,包括《紅色娘子軍》《天鵝湖》的六套演出服飾,反響不錯,也點了中芭建團6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題。
作為藝術殿堂,我們必須服務美學。我再補充個例子,今年東藝或引進一家新的咖啡館,和對方接洽的時候,我突出了一點:在這里,若就奔著“掙錢”橫沖直撞,事實上沒出路。店是不是開成,首先得看理念是不是一致,對藝術的觀感是不是相通,能不能融入東藝的審美體系。
《新民周刊》:目前外界反饋東藝“藝展合一”的設計新穎、時尚,接下來的展覽,會主要聚焦什么元素?能劇透嗎?
雷雯:比如我們很快就要做上海風情的展覽了。我們的原創(chuàng)話劇《金家花園》即將與觀眾見面,屆時配合“上海弄堂展”,豈不兩全其美嘛。弄堂是獨特的、屬于上海的建筑形制,而我們這個展覽,致力于詮釋建筑里的人和這座城市之間的關聯(lián),詮釋歷史的質(zhì)感。此外,《金家花園》兩位女主角經(jīng)歷的半世紀跌宕起伏,更串起了海派服飾展、年代金曲展,包羅萬象??傊?,鐘情老上海的朋友們,覅錯過。
俞挺特別設計的互動裝置“LALALAND”。攝影/ 何雯亞
《新民周刊》:兩場發(fā)布會,邀俞挺設計“LALA LAND”、讓精彩劇目高懸半空;工作人員送來一枝似有余香的玫瑰,背景音樂悠悠傳來一詠三嘆的上海老歌……我覺得,這點“小心思”怕是唯有女boss才具備的,很難想象鋼鐵直男能搞出這些花樣經(jīng)。藝術不分國界,但藝術分不分男女?非高下之分,乃思維之分。
雷雯:分男女吧。(笑)女性相對更細膩、服務意識更強、也更有韌性。不過我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是趨于“中性”的,作為劇院掌門人,愛藝術是身上感性的部分,做好運營管理是身上理性的部分。現(xiàn)在滬上幾個知名劇院的老總,大部分都是女性,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上海的文化藝術更加姹紫嫣紅。
《新民周刊》:今年東藝還亮出了“絕代風華女性音樂家超強陣容”,古典樂壇超級明星或悉數(shù)出場?
雷雯:我們有讓指揮帝王卡拉揚“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單簧管女王薩賓·梅耶、有國際一流的美女小提琴家莎拉·張、宓多里、珍妮·楊森;還有妙聲天籟安吉拉·喬治烏、克里斯汀·奧博萊斯、“中國夜鶯”黃英……另外,女神卡拉斯去世40多年后,東藝將借助全息技術助其“復活”,讓她最具代表性的那些歌劇唱段重現(xiàn)舞臺,名副其實的“絕代風華”!
我們熱愛這片土地,愛它的熱情,愛它的雋永,愛它的真實,因為,這里是上海。
《新民周刊》:《金家花園》的編劇洪靖惠說,劇本已經(jīng)改了5稿了,希望觀眾在看完全劇后,認可這是一部上海味道正宗的、由懂上海的上海人獻給這座城市的佳作。東藝首度參與原創(chuàng)劇目的制作,第一部戲,為什么一定要凸顯“海派”?
雷雯:上海是萬花筒,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上?!?。我愛上海,這是我依戀的土地,我想將她的魅力和韻味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讓更多人愛上她。東藝首部原創(chuàng)話劇,我希望能夠告訴大家,真正的上海女人是什么樣的。從《金家花園》的創(chuàng)意,到找編導、演員,交流研討,再到推廣營銷,我全程參與。
自從決定做原創(chuàng)后,看了蠻多腳本的,可惜大多不太靠譜,我開始焦慮。今年春節(jié)前后,因為肺炎一直打吊針,然后記得那天還下著大雪,但我從華東醫(yī)院出來,就急著和文聯(lián)的一幫老法師碰頭了——求才若渴啊,我懇請老法師們幫忙開名單,推薦好編劇、好團隊。
坦白講,我之前也看過《上海的金枝玉葉》一類的書,可高門名媛落魄前的那些珠圍翠繞、爭奇斗妍啊我真不在乎,我只在乎她們骨子里的高貴不能缺位,上海女性的腔調(diào)不能缺位。此外,還有一些傳統(tǒng)的上海女性所具有的隱忍、質(zhì)樸、善良的美德,也是我希望劇本能呈現(xiàn)出來的。一句話,上海有熱情的紅玫瑰,也有雋永的白蘭花。東藝這部原創(chuàng)話劇,創(chuàng)作態(tài)度很嚴肅——學院派的嚴肅,我們追求的是口碑,追求的是市場的肯定,讓它走得更遠。
《金家花園》主創(chuàng)團隊合影?,F(xiàn)場布置可見諸多老上海元素。
呂其明《紅旗頌》透明樂譜懸浮在空中,薄如蟬翼,搖搖曳曳,燈光映照下瑩瑩生輝。攝影/ 何雯亞
《金家花園》不是那種懸在半空的“外人想象里的上?!?,它是真實的、非常細節(jié)的、人物有缺陷卻栩栩如生的上海。在保利劇院體系里,東藝敢于第一個吃螃蟹,做先行者。將來,我們做原創(chuàng),會鋪得更開,不局限于海派題材,不局限于話劇。
《新民周刊》:介入原創(chuàng),調(diào)整“航向”,不斷向演藝產(chǎn)業(yè)鏈的上游拓展延伸,是大勢所趨嗎?
雷雯:將來的一個趨勢,就是版權(quán)競爭、院團競爭。那么版權(quán)競爭實際上是劇目的競爭,為何不試水“私人訂制”呢?在保利劇院體系里,東藝率先進入原創(chuàng)體系,既控制了成本,也在節(jié)目上掌握更多話語權(quán)。我們要爭取成為一個歌劇、戲曲的制作基地,體現(xiàn)東藝的藝術觀、價值觀,實現(xiàn)東藝的品牌輸出。
一直以來,東藝都很得益于保利的支持、得益于上海這座城市的支持。所以第一部戲挑了海派題材,也是對今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明年浦東開發(fā)開放30年的致意——而且,明年我們計劃進行保利劇院的院線巡演,將海派文化帶向長三角乃至全國,身體力行地踐行長三角一體化戰(zhàn)略。從“東方質(zhì)造”到“東方制造”,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探索行業(yè)規(guī)律,堅持用精品反哺城市、回饋社會。
秉持“東方質(zhì)造”的理念,逐步將“劇院”升級為“平臺”,因為,求變求新、永無定勢的初心。
《新民周刊》:反哺城市、回饋社會,東藝還將推出“東方城市之光”“青年中國說”,還將承接浦東藝術節(jié)?
雷雯:一直以來,浦東新區(qū)、陸家嘴金融城都對東藝鼎力支持,我們一同為建設陸家嘴文化共榮圈而努力著。今年,東藝已聯(lián)手自貿(mào)區(qū)陸家嘴管理局、陸家嘴金融城發(fā)展局,推出兩檔高端藝術脫口秀《東方城市之光》《青年中國說》。前者重“有趣的靈魂”,邀不同行業(yè)的民族精神傳承者及城市文化傳播者,講述對社會和城市發(fā)展的觀察與思考,首期嘉賓是姚謙和林海。后者重“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主要針對95后,邀不同領域嶄露頭角的青年代表,以青年視角講述未來愿景和使命擔當,完成對國家和社會的正面解讀。7月份,《這!就是街舞》的總導演陸偉帶著街舞紅人葉音、葉正過來分享了他們的追夢心聲。第一財經(jīng)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一年,在上海所有藝術場館里,東藝是藝術活動頻次最高的;今年又一口氣推出兩檔脫口秀,也表明了我們多元化發(fā)展的決心。
艾夫曼芭蕾舞團帶來《安娜·卡列尼娜》。
事實上,我們的藝術教育部持續(xù)發(fā)力,《東方城市之光》《青年中國說》之外,今年還落實了少兒合唱團、音樂劇班、古琴班、芭蕾舞團這四個項目。開班不是拍腦袋的決定,而是以充分梳理和調(diào)動東藝的優(yōu)質(zhì)資源為前提,我們的戰(zhàn)略合作單位,比如俄羅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捷克國家芭蕾舞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等等,大咖云集,近水樓臺,天然良師……
東藝以前做會員制,做的是“一個人”,可開了班、有了學員,爸媽加孩子,起碼三個人都能成為“東藝family” 的成員了!關于增加會員黏合度,我們是想方設法,最近還準備為會員(其中包括不少新上海人)開滬語班,滬語是海派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東藝要培養(yǎng)“守護者”,從語言開始守護故鄉(xiāng)。
承接浦東藝術節(jié),東藝首先需要的是轉(zhuǎn)換身份——從前是甲方,這次要變成服務商,聯(lián)動數(shù)家浦東的劇院,全力滿足政府的訴求,通過這種大型活動展示東藝的可作為性。
《新民周刊》:近年來,東藝秉持“東方質(zhì)造”的理念,以多元化、年輕化、品牌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逐步將“劇院”升級為“平臺”。上述種種,皆是對這份初心的詮釋,那么對將來的路怎么走,您還有怎樣的理解與想法?
雷雯:眼下所有的競爭,是一個大藝術空間穹頂之下的競爭。所以,視野要寬,心胸要廣,格局要大。別把自己束縛在劇院間互搶項目上,別逞一腔“孤勇”,既然我的名字叫“藝術中心”,那就應該匯聚場內(nèi)/外、線上/下,各種藝術形式,都可以吸引到東藝來。
“聽交響,到東方”“東方名家名劇月”“東方市民音樂會”等是我們已經(jīng)摘下的榮耀果實,但摘下這些果實之后,新的方向在哪里?為應對目前的競爭態(tài)勢,東藝一是通過簽約制綁定名家名團如維也納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云門舞集者為戰(zhàn)略合作伙伴,二是主動提前介入創(chuàng)新性、實驗性、跨界性項目探究市場藍海。實踐已證明,我們的朗誦類節(jié)目和沉浸式電影音樂會反響較好,如今年上半年,保加利亞愛樂樂團帶來的電影交響音樂會《星球大戰(zhàn)·新希望》不僅常規(guī)門票火速售罄,加座也是一票難求。
面對上海建設“亞洲演藝之都”、浦西已整合“演藝大世界”的新局面,東藝立足浦東,自當緊跟時代發(fā)展,拿出我們自個兒的方案。我在做了“藝展合一”、提倡劇院美學、拎原創(chuàng)搞拓展后,發(fā)現(xiàn)上海好多老牌高端劇院也都在類似概念上發(fā)力了。新劇院摩拳擦掌,老劇院重新出發(fā),上海百花齊放,最終共同目標是讓觀眾受益。
明年,東藝將迎來15周年慶典,我們總得拿出些現(xiàn)象級的東西來。我是一把手,責無旁貸,要對市場負責,對董事會負責,對員工負責;當然,靠我一個人沖在前頭也是不行的,中層干部也必須自我提升、有所作為,我歡迎一切有才能的人在東藝發(fā)光發(fā)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