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崇禎歷書》修訂為切入討論明末歷法改革作用因素

      2019-09-12 03:46:14彭侃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12期

      彭侃

      摘 要:以明末崇禎歷法改革的《崇禎歷書》修訂為中心,在考察明末改歷的史實基礎上,探討引起明末歷法改革的主要因素。指出明末歷法改革不是一項現(xiàn)代意義上純粹的科學活動,也不同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歷法改革,它是以西方科學理論為基礎開展的一次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文化和政治活動。

      關鍵詞:明末;崇禎歷書;歷法改革;作用因素

      “歷”是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法的根本任務在于科學地安排年、月、日,使它們既符合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又適合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1]。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同古代社會的諸多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歷史上先后產生過約百部歷法,但諸多因素使得中國古代歷法的論爭與改革持續(xù)不斷。歷法的不斷革新是推動明代以前天文學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并在元代達到高峰。但是明代統(tǒng)治者固守郭守敬《授時歷》而改的《大統(tǒng)歷》,使得洪武至萬歷時期的二百多年間,歷法停滯不前,可以說“有明一代,歷無一改,甚至倒退,瀕于萎縮”[2]。伴隨著交食預報的一再錯誤和修歷呼聲漸起,萬歷年間揭開了明末歷法改革的序幕。

      明末歷法改革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以崇禎二年(1629)為節(jié)點①,在此之前的歷法改革,實際上以中國傳統(tǒng)歷法方法為主,而崇禎二年后的歷法改革以引進西方歷法為主?!冻绲潥v書》則正是崇禎年間歷法改革的核心所在。但幾乎每一部新歷法問世的前后,都會引起一場爭議,歷法的爭論并不是局限于對歷法精度的校驗,而是存在著多方因素的影響。

      明末歷法改革的緣起,既有直接的導火索,也有其他深層次的因素存在。對于明末歷法改革的直接緣起,主要依據《明史》記載:“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禮部侍郎徐光啟依西法預推,順天府見食二分有奇……《大統(tǒng)》《回回》所推,順天食分時刻,與光啟妻異。已而光啟法驗,余皆疏。”[3]根據這段表述,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崇禎改歷緣起于西法推測崇禎二年(1629)日食優(yōu)于《大統(tǒng)歷》。而當時歷局領導者編輯???,匯集呈給崇禎皇帝的奏疏《治歷緣起》中保存的史料顯示,《大統(tǒng)歷》推算日食時刻誤差過大是進行歷法改革的主要原因,崇禎皇帝、徐光啟等人從未有過預測崇禎二年(1629)日食數(shù)據優(yōu)于《大統(tǒng)歷》的表述;同時,進入清代后,湯若望上奏的改歷緣由也是“崇禎二年間,因舊歷舛,奉前朝敕旨修政歷法”。因此,改歷緣起于西法推算優(yōu)于《大統(tǒng)歷》的判定是不夠嚴謹?shù)摹?/p>

      改歷的直接原因應當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應當是欽天監(jiān)推測日食數(shù)據誤差過大,與西法無關;另一方面是禮部將推算日食的誤差放大,以達到修改《大統(tǒng)歷》并進行歷法改革的目的。崇禎二年(1629)的日食預報,欽天監(jiān)所預測的食分、初虧、食甚、復圓的時刻,同禮部主事黃鳴俊的觀測結果“食分三分余,初虧午初一刻,食甚午正一刻,復圓午正三刻”相比,食分、復圓基本相同,初虧、食甚誤差為兩刻。同時,禮部侍郎徐光啟亦在禮部觀測日食,徐光啟的推算為“食分二分有余,不及五刻,已驗之果合,亦以監(jiān)推為有誤”[4]。西法的具體推算數(shù)據為“食分二分有奇,初虧巳正三刻二分,食甚午初二刻六分,復圓午初四刻六分”。徐光啟與欽天監(jiān)觀測數(shù)據食分、復圓均不同,且徐光啟先前推測的初虧、食甚也在兩刻以上,西法的誤差具體數(shù)值:初虧誤差16.8分鐘,食甚誤差31.2分鐘,復圓誤差28.8分鐘(表1)。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禮部侍郎的徐光啟在呈給崇禎皇帝的奏疏上,使用了自己的測量結果作為最終上報觀測的日食復圓時刻,這使得欽天監(jiān)的推算結果盡數(shù)誤差在兩刻,其誤差也進一步被放大。禮部的奏疏同樣強調修改歷法符合天行,是必須要施行的。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直接導致了崇禎皇帝于崇禎二年(1629)五月十三日同意改歷。

      但僅僅一次觀測數(shù)據的錯誤和禮部的一次奏疏,并不能使崇禎皇帝下決心開設歷局,修訂《崇禎歷書》,進行歷法改革。明末歷法改革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并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皇權統(tǒng)治的需求,有西方天文、歷算的輸入與明代歷法發(fā)展的先天不足,從改革技術層面上的原因到官僚士大夫階層的呼聲,還有唐順之、顧應祥、周述學、朱載堉、邢云路等人的努力等。

      明末歷法改革,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明代歷法的先天不足。明代的官方歷法,實際上是直接使用了元代郭守敬《授時歷》的歷法系統(tǒng)。且自明初,在歷法的政策上,就以“國初學天文有厲禁,習歷者遣戍,造歷者殊死”[5]來壓制民間天文歷法的發(fā)展。同時“(欽天監(jiān))人員永不許遷動,子孫只習學天學歷算,不許習他業(yè),其不習學者,發(fā)南海充軍”[6]。這兩道詔令既斷絕了朝野研習天文歷法的通路,又把天文歷法的傳承局限在極其狹窄的范圍內。同時,明代使用的元統(tǒng)所編的《大統(tǒng)歷法通軌》,將天文計算的過程變得標準化、簡單化,同時翻譯《回回歷法》作為參用,形成兩個歷法系統(tǒng),但這兩部歷法有過于強烈的實用性質,也就未為理論的發(fā)展和探討留下任何空間,以至于“至孝宗弛其禁,且命征山林隱逸能通歷學者以備其選,而卒無應者”[7],這時明代歷法的危機已經初顯。伴隨著明代歷法的先天不足,16世紀西方宗教改革完成,開始向外傳教,為使傳教事業(yè)得到明朝政府的支持,采取了以介紹西方科學為媒介來傳播天主教的策略,這也使得西方的天文學、歷算在明神宗時期開始逐漸輸入中國。西方的天文、歷算學也影響了明朝的諸多學者與政府官員,“中國人從之游且崇信其學者頗多,而李涼庵、徐元扈為稱首”[8]。他們?yōu)樾抻啞冻绲潥v書》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明末歷法改革的開展提供了可能。

      明初,太祖施行禁學天文的政策,明代天文學止步不前,倒退并瀕于萎縮,而其最終目的是鞏固皇權統(tǒng)治的需要。古人認為天文歷法可以窺知天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義,是遠超單純的科學活動范疇的?!妒酚洝v書》中“改正朔,易服色”的觀點,正是為了建立起一套有本朝特色的歷法系統(tǒng),同時歷法也是“敬授人時的國家時間計量工作、預測國家前途命運、同國家禮儀相關的工作”的必要前提,就如明代前期禁學歷法是為了鞏固皇權統(tǒng)治,明末歷法改革的目的,從崇禎皇帝自身角度上來看,也正是為了勵精圖治,通過一番作為,來達到鞏固皇權統(tǒng)治的目的。明末的歷法改革在這一點上,雖然同前期對于歷法改革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但同樣是為了政治服務,為鞏固明王朝的統(tǒng)治而開展的。

      政策和發(fā)展先天不足,使得明代歷法念舊失修,誤差越來越大,《明史》中記載,欽天監(jiān)官員利用《大統(tǒng)歷》和《回回歷》對于交食的預報,從景泰年間至萬歷年間屢屢失誤①。交食預報的不準確,歷法工作對于政治、社會生活的重要性,使得官僚士大夫階層中改歷的呼聲日益高漲,從成化年間開始,不斷有改歷或修歷建議出現(xiàn),但是均被禮部或者欽天監(jiān)拒絕而未付諸實踐,直到萬歷年初,多次的改歷建議均遭到了拒絕,或者拖延而未真正被實施。從嘉靖年間開始,民間學者和官方學者皆開始了針對歷法的學術研究活動,民間學者以唐順之、顧應祥和周述學為代表。在歷法研究中,他們已經開始注意歷法原理問題,這也是明末歷法改革和《崇禎歷書》所十分注重的。萬歷年間朱載堉和邢云路針對歷法中存在的問題,主張以觀測和算法為基礎,對傳統(tǒng)歷法進行改革,雖然成效并不是很明顯,但是這對于后來的歷法改革,以及修訂《崇禎歷書》時采用西方原理,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然,除去以上幾點因素的分析之外,還有一些觀點有待進一步的考證與研究,如明末宮廷中天主教的傳播及其宗教地位的提升,是否也影響了明朝政府決心引用西法進行歷法改革;明末頻繁的氣候異常與自然災害,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末歷法改革的進程等。

      在談及明清之際的中西天文學之爭時,人們往往會提到“精度”在其中的“裁判準則”作用,即以歷法在天象預報方面的準確程度作為判定其優(yōu)劣的標準。自西漢時期開始,利用科學手段來校驗不同歷法的疏密,以此來判定優(yōu)劣的方式就屢見不鮮。精度在表面上是專業(yè)天文學家所公認的判斷歷法優(yōu)劣的標準,但卻不是決定人們對中西天文歷算之學進行最終取舍的唯一因素。歷法改革不是一項現(xiàn)代意義上的純粹科學活動,而是一項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文化和政治活動[9]。決定歷法改革成敗的判定性因素是多元化的,從交食精度的準確性而言,明末歷法改革是成功的,但未得到崇禎皇帝的認可,而未能頒布實施,這一點上明末歷法改革又是失敗的。正所謂“爭論之勝方未必正確,敗者未必錯誤;后頒行的歷法未必就優(yōu)于先前的歷法;頒行的歷法也未必精于未頒行之歷法”[10]。對于明末歷法改革成敗的判定性條件分析,應該是從多角度去理解明末歷法改革的性質。

      參考文獻

      [1]崔石竹,肖軍.追蹤日月星辰:中國古代天文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

      [2]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5](明)徐光啟,李康先等.崇禎歷書·奏疏[M]//周巖.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新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6](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M].揚州:廣陵書社,2007.

      [7](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9][10]鈕衛(wèi)星.漢唐之際歷法改革中各作用因素之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永兴县| 拉孜县| 怀宁县| 监利县| 湖南省| 丹东市| 浦城县| 井研县| 道真| 揭东县| 连南| 曲沃县| 闽清县| 庆元县| 阳曲县| 双城市| 句容市| 旌德县| 营口市| 宣城市| 临潭县| 永平县| 泰兴市| 乌什县| 濮阳市| 崇州市| 临沭县| 水城县| 阳曲县| 建德市| 油尖旺区| 普宁市| 壤塘县| 陵川县| 吉安市| 南投市| 河津市| 鄂托克旗| 巴塘县| 乌兰浩特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