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鵬
摘 要:張扣扣故意殺人、故意毀壞財物一案是一起社會廣泛關注,引發(fā)學界、實務界廣泛探討的案件。為充分發(fā)揮檢察職能,實現(xiàn)個案對法治的推動作用,在承辦案件中我們立足案件事實與證據(jù),反復研討涉及的法律問題,審慎地對待每一個輿情焦點,以開放自信的姿態(tài)迎接社會公眾的評判?;仡櫿麄€案件,依然頗有感觸。因此,本文是對我們辦理張扣扣案件所秉持的基本理念以及具體工作方法,包括檢察員出庭意見的撰寫要點等內(nèi)容進行的一次系統(tǒng)梳理和闡釋。一來,渴望通過文字與諸位交流;二來,也算作是對自己辦理此案所思所想的記錄和總結。
關鍵詞:張扣扣案 檢察官思維 證據(jù)意識 精神病鑒定 同態(tài)復仇
2018年除夕,張扣扣在群眾祭祖返村途中“為母復仇”當眾連殺三人并砸燒汽車,情節(jié)惡劣、手段殘忍,一時間媒體聚焦,民眾熱議。隨著訴訟程序的推進,張扣扣案中所涉及的情與法、罪與罰、同態(tài)復仇與現(xiàn)代法治、真相與法律事實、民眾樸素正義感與法律人獨特的法律思維、傾聽民意與堅持獨立專業(yè)的判斷……各種沖突矛盾迸發(fā),思維理念激烈碰撞,承辦該案,思慮良多。而公訴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當時無論怎樣窮盡努力,后來總會發(fā)現(xiàn)尚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作為公訴人我們唯有追憶過往,昂首前行,在每一起刑事案件中都竭盡所能實現(xiàn)正義,使經(jīng)辦的個案在法治進程中發(fā)揮它的應有價值。
張扣扣案件辦理中,我們所堅持的辦案理念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一是,通過辦理本案務必在最大程度上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個案的公平正義,彰顯檢察機關捍衛(wèi)正義的決心和信心。
張扣扣一方在案發(fā)后通過媒體宣稱其犯罪動因是“96年舊案不公、為母報仇”。這個為逃避罪責而過度渲染的犯罪動機立刻煽動了民眾最樸素的同情心,挑起了民眾最敏感的神經(jīng)線。案發(fā)后到判決前,民眾和媒體都翹首以待,一邊喧囂張扣扣的“悲情故事”一邊試探檢察機關對“同態(tài)復仇”的態(tài)度,民眾觀望我們是否有勇氣對“96年舊案”進行回應,媒體關注“為母復仇”之下法律是否會讓步于輿情。
因此,我們在承辦案件后首先明確張扣扣案件的公正辦理務必以使人民群眾看得見的方式最大化的呈現(xiàn)。通過傾聽民眾心聲,關注輿情動向,深挖輿情所反映出的深層次原因,案件審理中對焦點問題一一回應,不回避問題,不渲染情緒,實事求是地依靠證據(jù)探尋法律事實,在堅守法律的基礎上誠懇接受輿論和人民的監(jiān)督。
二是,通過本案的辦理務必有效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執(zhí)法目標,履行好引領文明法治價值觀的檢察官職責。
每一起案件的辦理都必然會在法治進程中發(fā)揮力量,全民關注、爭點密集的案件更是如此,前有于歡案、昆山反殺案,后有浦北路殺害小學生被判死刑案。作為檢察官,在個案中使犯罪者得到應有的制裁是最基本的職責要求,但從更深層次看,執(zhí)法辦案是實現(xiàn)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秩序的有效方式。檢察官如何以執(zhí)法辦案為抓手,通過熱點案件的辦理積極發(fā)揮刑罰打擊、預防犯罪的職能作用,實現(xiàn)全民普法和社會治理的同時引領現(xiàn)代法治價值觀,讓法律滲透到民眾內(nèi)心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辦理張扣扣案件中,首先旗幟鮮明地對“為母復仇”濫用私權的錯誤理念堅決否定。在辦案中,我們希望通過法律價值觀念體系、法律邏輯思維方式及證據(jù)判定法律事實的裁判過程,向社會大眾傳遞文明法治信息,有效遏制“同態(tài)復仇”回潮的苗頭,以刑罰的確定性徹底消除部分人妄圖以輿情綁架、以情廢法的方式濫用私權的危險心理,引領推崇理性、寬容、以法律手段解決矛盾沖突的現(xiàn)代文明法治社會價值觀,進一步防范外媒企圖利用熱點案件操縱輿論故意顛倒、混淆是非觀念煽動民眾情緒從而實現(xiàn)破壞我國社會穩(wěn)定的險惡用心。在張扣扣案的整個辦理程序中,我們貫徹了這樣的辦案理念,也如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治理效果。
張扣扣案件審理中,張扣扣方曾申請對張扣扣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那么,是否有必要對張扣扣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以及在當前法律并未規(guī)定死刑案件都必須對被告人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的前提下,檢察官應以什么樣的標準判定是否需要啟動司法精神病鑒定?一方面既能確保被告人的人權和案件公正處理,另一方面又不使精神病鑒定成為被告人逃避罪責的擋箭牌而被肆意濫用。
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并不在于被告人是否患有精神類疾病,而是被告人在犯罪時其刑事責任能力是否有受到疾病影響的客觀情況。刑事責任能力包括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性質(zhì)、作用、結果分辨認識的能力??刂颇芰κ侵感袨槿司邆錄Q定自己是否以行為觸犯刑法的能力。即使被告人患有某種精神類疾病,但只要有充分的證據(jù)證實這種疾病并沒有對其在作案時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施以影響,或影響甚微,那么精神病的存在實質(zhì)上并未影響到其刑事責任能力的有無、大小。因此,倘若在案的事實與證據(jù)足以使檢察官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作出清晰的判斷,那么就不必要對涉罪人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
(一)司法精神病鑒定的設置是為了輔助查明刑事責任能力問題,不應取代檢察官的獨立專業(yè)化判斷
判定行為人“作案時”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首先是一個法學問題而非醫(yī)學問題。法學問題則需要法律人以其獨特的法律思維在程序的軌道中依賴證據(jù)和事實作出客觀公正的判斷,只有當所需判明的問題根據(jù)事實和證據(jù)無法查明時,才需要借助其他專業(yè)的判斷輔助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需要檢察官根據(jù)證據(jù)和事實以及親歷性即司法過程中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觸的情況等進行綜合判定,當仍然無法判明時才需要借助精神病鑒定的手段排除或者肯定行為人辨認能力、控制能力出現(xiàn)異常是與精神類疾病有關。因此精神病鑒定不應當取代司法人員的專業(yè)化分析和判斷躍然成為判定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唯一和必須指標。
當然,無論是醫(yī)學判斷還是法律判斷,都是事后根據(jù)行為人作案前、作案時、作案后的種種客觀表現(xiàn)“回溯”案發(fā)時的情況。對被告人動輒進行精神病鑒定看似是謹慎穩(wěn)妥的做法,就像部分觀點認為:不管出于形式的公正還是出于便捷性考慮,給被告人做一次鑒定又有何不可,既能堵住悠悠之口,也能防范職業(yè)風險。但我們認為,將法律問題交給醫(yī)學專家完全依賴醫(yī)學判斷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二)需要通過個案向民眾釋明是否患有精神類疾病與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是兩個概念,不能等同論之
行為人患有精神類疾病是可能導致其刑事責任能力受限或喪失的一種因素,但不能將二者簡單等同。精神類疾病的種類十分繁多,且不同的精神類疾病對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響各有不同。近年來確實有不少被告人因患有嚴重的精神類疾病而被認定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或者無刑事責任能力人,進而減輕或免除罪責。被告人方也往往會以被告人患有精神類疾病辯護。不少民眾產(chǎn)生了精神病人不會被判處死刑、不負責的錯誤認知。這樣的認識是危險的,一方面,對潛在的犯罪者而言效仿精神病患者實施犯罪,并蓄意在刑事審判中以患有嚴重的精神病為由逃脫罪責,這無疑會增強潛在犯罪者的犯罪意志和實施犯罪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會減損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因此,有必要通過個案的辦理充分向群眾釋明,消除群眾對法律和司法裁判的誤解。
(三)拒絕對張扣扣進行精神病鑒定是因為不必要進行鑒定,不必做而做也是一種不公平
在辦理張扣扣案件中,根據(jù)在案的大量證據(jù)材料能夠清晰的證明,張扣扣故意殺害王家三口并故意毀壞財物的行為,是一次精心預謀、思慮周全、極力追求剝奪他人生命并故意毀壞他人財物的犯罪行為。張扣扣無論是案發(fā)前還是案發(fā)時都明知自己行為的性質(zhì)是可能判處死刑的極為惡劣的犯罪行為,在能夠選擇“為”或“不為”時張扣扣以殘忍的事實告訴了我們他的選擇。張扣扣是否患有精神類疾病在本案中已不具備法律意義,所有的證據(jù)和事實已經(jīng)明確證實張扣扣在案發(fā)時具有十分清晰的辨認能力和極強的控制能力,其刑事責任能力在作案時完全具有,且未受到任何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審查該案期間我們并未對張扣扣是否患有精神病進行司法鑒定,而后在張扣扣方提出鑒定申請時我們也予以拒絕。
當為不為是不公,不當為而為亦是不公。司法精神病鑒定應當重回輔助判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地位,檢察官也應擔起職責審慎地對待精神病鑒定與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的問題,對應當鑒定的依法鑒定,對不必要鑒定的不予鑒定。
刑事司法是司法人員運用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在甄別、運用證據(jù)的基礎上查明法律事實并準確適用法律的過程。刑事司法的專業(yè)性決定了檢察官在執(zhí)法辦案中應以法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審查案件,以法律人的專業(yè)視角剖析問題。檢察官體現(xiàn)出的應是職業(yè)法律人獨特的法律思維,善于傾聽群眾呼聲并積極關注輿情,但絕不因情棄法,以輿情為導向,絕不以民眾思維代替法律思維,甚至喪失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辦理張扣扣案件中,自媒體一度鼓吹張扣扣是“為母復仇”的“悲情英雄”,張扣扣方也不失時機地推波助瀾,含沙射影地解讀“96年舊案”的種種“貓膩”和“不可言說”,許多不明就里的群眾在網(wǎng)絡上為張扣扣奔走疾呼。各大網(wǎng)絡民眾的評論幾乎是壓倒式的聲援張扣扣,雖然有部分群眾認為張扣扣殺人毀財罪大惡極應當懲罰,但仍然堅持私力救濟應予寬宥。尤其是在張扣扣方祭出“精神病鑒定申請被拒絕”張扣扣患有精神病不應當被判處死刑的煽情大旗時,受困于官方釋明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調(diào)查過程和必經(jīng)的程序,信息公布的時間差無法阻止輿情的進一步發(fā)酵。
在普通民眾視角下,張扣扣情有可原、罪不至死,在民眾的思維中“為母報仇”合乎人倫,不應苛責。雖然我們深知群眾對張扣扣的聲援和支持是因為他們并未了解到張扣扣一案的全貌事實,群眾看到的、聽到的也僅是張扣扣一方的片面解讀。毫不諱言,當時的辦案壓力很大,但同時又激情滿滿。壓力在于本案的焦點和難點并不單純在于對事實的認定,對法律的適用,主要還在于需要關注的沖突較多,充滿激情的原因在于,我們堅信公平正義的個案必將播種下文明法治的種子。
(一)遏制“同態(tài)復仇”的回潮具有現(xiàn)實意義,個案的處理效果必須放在法治進程的大局中審視
“同態(tài)復仇”的觀念最早可追溯到羅馬法時期的《十二銅表法》,推崇“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復仇理念?,F(xiàn)代文明法治國家基于對法律的尊崇,對秩序的維護,對人權的保護及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堅決摒棄肆意殺戮的“同態(tài)復仇”。在張扣扣案件辦理中首先闡明“同態(tài)復仇”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不具有正當性,不能作為寬宥犯罪者的理由,不僅是一種訴訟策略,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張扣扣母親的死亡確實是張扣扣的一個心結,凡是存在犯罪必有受害者,張扣扣便是多年前一宗犯罪行為的受害人。但根據(jù)大量的事實和證據(jù)證明張扣扣故意殺害王家三人并毀壞財物的行為并非僅僅基于為母報仇,而是摻雜著更多的發(fā)泄個人不滿、不甘、不忿情緒的暴力殺戮行為。張扣扣方宣稱的“為母復仇”不過是一個意欲掩蓋張扣扣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的借口,他們借此點燃人民群眾的倫理情感并企圖利用輿情干預司法,以達到幫助張扣扣減輕罪責的目的。作為檢察官我們有義務更有責任揭露案件事實,讓人民群眾和法庭看清事情的全貌,使張扣扣得到應有的懲罰。
堅決摒棄“同態(tài)復仇”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張扣扣“為母復仇”私力救濟的行為激活了“同態(tài)復仇”的潛在因子,張扣扣已衍生為一個復仇的符號,如果“為母復仇”能被法律所寬宥,那么許多觀望的“復仇者”將會效仿張扣扣而肆意“復仇”,社會秩序將會蕩然無存,法律治理社會的效用將被私力殺伐所取代,這樣的結果是法治社會所不能容許的。
因此,在辦理個案時我們必須慎重地思量通過執(zhí)法辦案我們所希望向社會傳達的是什么,陳舊的陋習、與法治所相悖的理念和行為必須通過法律的否定性評價予以堅決摒棄;正能量、文明先進的法治理念和行為必須通過法律的肯定性評價予以充分肯定。通過法律的否定性或肯定性評價明確地向社會大眾釋明法律評價結果與評價標尺,全面發(fā)揮刑法的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強制作用,使每一起個案的辦理都在法治進程中發(fā)揮出應有的推進作用。
(二)檢察官應堅持法律人的思維,保有獨立的專業(yè)判斷
法律人的思維是基于長期的法律學習、專業(yè)訓練而養(yǎng)成的獨特思維模式,與民眾思維存在許多不同,法律人的思維是依據(jù)客觀事實對量刑情節(jié)進行評價而非依賴主觀情感。
在張扣扣案件中,對于張扣扣“是否主觀惡性極深、社會危害性極大”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部分人聽從情感的認知,認為張扣扣殺人系為母報仇其情可憫,主觀上并非罪大惡極,而且張扣扣殺害的都是與其母親死亡有關聯(lián)的人,因此其社會危害性并非極大。
在辦理案件過程中,雖然我們也對張扣扣幼年喪母的不幸經(jīng)歷感到同情和遺憾,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他的犯罪行為造成了三條生命的死亡,使三個家庭家破人亡,被害者不僅被張扣扣殘忍殺害還因張扣扣所謂的“原判不公、為母復仇”背負了部分的社會罵名,甚少有群眾和輿論關注到王家人在這起案件中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他們在中國人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里以最凄慘的方式失去了三名至親,卻還要承受輿論的“討伐”,這些難道不是張扣扣犯罪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嗎?張扣扣連殺三人的兇殘狠辣其中包括兩名與其母親死亡完全無關的無辜之人,直至庭審中張扣扣對王家老二王富軍不在場沒被他殺死仍然充滿憤恨遺憾,對其殺人行為毫無悔意,足見張扣扣的主觀惡性極深,人身危險性極大。
張扣扣的“悲情世界”主要源于張扣扣的口供。在庭審前,社會大眾了解案情的渠道主要是媒體的報道和張扣扣一方的發(fā)聲,關于“96年舊案”的真相,張扣扣殺人毀財案的全貌,張扣扣的口供僅是諸多證據(jù)材料之一,帶有極強的主觀色彩,群眾較難知悉其他客觀事實情況。加之,部分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更關注的是熱度和爆點,缺少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事件既不調(diào)查也不核實盲目追蹤熱點即時發(fā)布,甚至有的自媒體為了博取眼球往往發(fā)布一些與客觀事實相悖的內(nèi)容。為正視聽,同時引導群眾樹立法治意識,以個案釋法說理的方式逐步推進群眾理性法律思維的養(yǎng)成,在此過程中與媒體、民眾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便顯得至關重要。在庭審中全方位論述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的焦點問題,庭后及時發(fā)布檢察意見書,以開放、自信的姿態(tài)面對公眾,是回應質(zhì)疑應對輿情的有效方式。
張扣扣案件《出庭檢察員意見書》的撰寫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量:(1)明確檢察機關辦理張扣扣故意殺人、故意毀財一案的基本立場是: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客觀公正地處理案件,做到不縱不枉、罰當其罪;(2)對輿論關注的焦點——“96年舊案”積極回應,通過對關乎定罪量刑的證據(jù)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充分論證原判決是針對證據(jù)所證實的法律事實準確適用1997年《刑法》的結果,不存在不公的情況,直面群眾質(zhì)疑,增強群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感;(3)對張扣扣此次犯罪的動因、犯罪的過程、量刑情節(jié)、法律適用問題詳盡論述,針對辯護人的辯護意見逐一答辯,使社會大眾能夠清晰地看到在承辦整個案件過程中,檢察機關認定張扣扣犯罪并應被判處死刑的事實依據(jù)、法律依據(jù)以及論證邏輯和論證過程,讓公平正義以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方式實現(xiàn),最終發(fā)揮法律定紛止爭、治理社會的效果,達到樹立司法權威、增強執(zhí)法公信力、贏得群眾信賴和認可的執(zhí)法目的;(4)釋明司法活動與其他活動存在質(zhì)的不同,媒體和群眾需要尊重司法裁判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輿論監(jiān)督和民意的表達都應當以維護案件的公正處理、追尋法律正義為目標,引導群眾以理性的思考取代感性的認識,樹立證據(jù)意識、法律思維,努力將法治理念通過個案深植于群眾心中。
張扣扣案件在辦理中需要檢察官針對民眾的疑惑進行大量的釋法說理,對案件的定性和對張扣扣的處罰在法律適用層面基本沒有太多的爭議,但如果不把道理給群眾講透,把話說明白,尤其是法治理念這類看似抽象寬泛實則發(fā)揮巨大影響的問題,會極大地減損司法公信力,進而制約法治的發(fā)展,不少案件處理結果很公正但群眾總是難以信服,問題就在于此。因此,在《出庭檢察員意見書》的撰寫中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務必清晰地論證案件事實的認定過程,對社會大眾容易誤解、已產(chǎn)生錯誤理解、事關價值觀的法律問題以接地氣、通俗易懂的話語說透徹、講明白,旗幟鮮明地表達立場,讓群眾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發(fā)揮個案的法律示范效用,指引群眾守法用法,從而形成司法裁判指引與群眾尊崇法律的良性循環(huán)。
張扣扣雖已被執(zhí)行死刑,刑事審判程序已經(jīng)終結,但張扣扣案帶給我們的啟示和反思卻并未結束。如我們所辦理過的許多案件一樣,在法治的長河中它們是獨立的、微小的個案,但每一起案件都因情因法,摻雜著人性的惡與善,投射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承載著法律人的追求與信仰,彰顯著法治的強大力量。滴水穿石,不忽視每一起案件對正義的意義,這正是我們每一名檢察官通過追尋個案公正并最終通過綿薄之力推動法治進步的信心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