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強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森林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也在國家經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維持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發(fā)生火災森林的這些功能將會減弱,甚至消失[1]。同時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森林防火關系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會安定。一旦發(fā)生火災將直接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甚至造成家破人亡,使失去家園。因此森林火災預防與控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019年3月30日17時,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zhèn)立爾村境內發(fā)生森林火災。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總隊涼山州支隊消防官兵和當地撲火隊員共689人,在海拔 4 000余m的火場展開撲救。撲火人員在向山谷火點進發(fā)過程中,突然風向轉變,著火點爆燃,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分析“3·30”木里火災的起因和爆燃條件,提出山地森林火災防控的對策和建議,為減少森林火災和提高防控能力提供依據。
本文收集了國家氣象信息中心(http://data.cma.cn/)木里氣象站近年來氣候變化數據,了解當地地理環(huán)境特征,并且反復觀看和研究《新聞調查》——木里森林火災撲救紀實視頻。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林業(yè)和草原局官方網站(http://lcj.lsz.gov.cn/)發(fā)布的相關森林防火通知公告等信息。利用這些資料數據、圖表信息進行了分析研究。
木里縣氣候特點為冷熱兩季交替、干濕分明,天氣干燥,日照強。按照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相關報告,20世紀全球表面平均氣溫升高了0.6℃。我國基本與全球氣候變暖一致,氣溫逐年升高,是森林氣象災害頻發(fā)的主要原因。從圖1可看出,1960—2013年木里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最高氣溫及年平均最低氣溫都呈緩慢上升趨勢,單從平均氣溫變化來看,其增幅為0.73℃/10 a,同時降水量也逐年呈減少趨勢(見圖2),減少幅度約為16.02 mm/10a,這種趨勢遠小于氣溫變化趨勢[2]。
圖1 1960—2013年木里氣溫變化Fig.1 Temperature changes in Muli during 1960—2013
圖2 1960—2013年木里降水量變化Fig.2 Precipitation changes of Muli during 1960—2013
總體而言,由木里地區(qū)氣候資料不難看出,該區(qū)域呈相對較強變暖和較弱的變干旱趨勢。而此次火災正好發(fā)生在3月底,連續(xù)的干燥天氣,相對較高的溫度,是導致火災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木里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中段,最高海拔 5 958 m,最低海拔 1 470 m,相對高差達 4 488 m,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區(qū)。森林資源豐富多樣,林業(yè)用地面積達94.14萬hm2。其中天然林面積79.62萬hm2占85%,人工林面積14.52萬hm2占15%[3]。據調查,木里縣境內有野生植物119科、415屬、1242種,受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它們呈明顯垂直分布(見表1)[3,4]。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物種的多樣性,我國自1998年開始實行天然林區(qū)保護工程。自此之后,落葉、枯枝等凋落物常年在地表堆積。經統(tǒng)計,我國森林凋落物現(xiàn)存量的變化范圍在0.27 t·hm-2~246.94 t·hm-2之間,其中南方現(xiàn)存量平均為14.73 t·hm-2 [5]。凋落物成分主要以枯葉、小枯枝和落皮等為主(見表2)。森林凋落量也與氣溫、降水量密切相關,氣溫與凋落量正相關,降水量與凋落量負相關[6]。受重力、風力和地形等因素影響,凋落物會大量聚集在溝谷,而山脊較少。由森林分解速率規(guī)律可知,高溫、降水少的環(huán)境,凋落物分解速率緩慢。大多數研究將凋落物分為3層,即未分解層(L層),由新鮮凋落物組成,保持原有形態(tài),外表無分解痕跡;半分解層(F層),凋落物無完整外觀輪廓,大多數已經粉碎;完全分解層(H層),基本腐爛,已不能辨識原型[7]。每年秋季是溫帶森林凋落的高峰期。而木里地區(qū)所處地理位置和近年來氣候環(huán)境變化,致使高山溝谷內常年堆積了干燥且較厚的有機物堆積物,為“3.30”火災的發(fā)生提供了天然、充足的燃料。
表1木里森林植被垂直分布表
Tab.1 VerticaldistributionofMuliforestvegetation
海拔/m<2 0002 000~3 800>4 000植被種類胡頹子、黃荊、櫨菊木、薔薇、山螞蝗等 云南松、高山松、云杉、冷杉、青、杜鵑、樺木等高山灌叢、極地流石灘植物等凋落物類型枯枝、枯藤、落葉等枯枝、落葉、樹皮等少量枯莖
表2森林凋落物成分占比
Tab.2 Proportion of forest litter components 單位:%
由國家氣象局大氣探測中心2009—2015年的雷電監(jiān)測數據(由于2013年氣象數據缺失,因此該年度不計入統(tǒng)計范疇)看出(見圖3a)[2],2014年雷電發(fā)生次數最少,并以此年度為界,之前的雷電發(fā)生次數呈弱減趨勢,而從2015年又開始上升。從月份雷電發(fā)生頻率(見圖3b)[2]來看,多發(fā)生在4—10月份,平均每月達到接近 2 000余次,1、2、12 月份由于是在冬季,所以幾乎不發(fā)生。
根據木里縣森林公安局相關人員現(xiàn)場走訪調查,離火災事故現(xiàn)場200 m左右的山脊上發(fā)現(xiàn)一棵高17 m,樹干表層有寬6 cm,深3cm的凹槽呈旋轉螺紋狀的樹木,此類現(xiàn)象完全符合雷擊木的特征[8,9]。原本此棵樹木生長在山脊上,根部土壤電阻率低,個頭相對周圍樹木較高大,雷電瞬間產生的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沖擊電壓,極易順著樹干自上而下,在樹皮上形成螺旋槽痕。雷電落地后瞬間爆炸,引起枯枝、落葉的燃燒,隨后這些固體燃燒物順著山坡滾落山谷,引燃了谷內厚厚的凋落物[9,10]。據當地村民反應,“3·30”木里火災發(fā)生前多次聽到打雷聲。此次著火點周邊無人居住,發(fā)生火災時又無人在此經過,可以排除人為因素。因此最終判定雷擊是引發(fā)本次火災的火源。
圖3 2009—2015年木里發(fā)生雷電次數年(a)和月(b)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frequency per year (a) and per month (b) in Muli during 2009—2015
“3·30”火災事故地點發(fā)生在半山溝谷內,溝谷西高東低呈葫蘆峪狀。臨近傍晚,氣壓下降,溝谷內氣流相對穩(wěn)定?;瘘c在厚厚的凋落物內部緩慢侵燃,消耗大量氧氣,使得火點附近含氧量減少,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揮發(fā)分物質。如果氧氣濃度突然增加,揮發(fā)分與氧氣接觸面增大,加速了凋落物質揮發(fā)分的析出,縮短了燃燒過程,使得物質燃燒更加劇烈[11]。同時產生大量的熱和氣態(tài)物質,形成較高的溫度和壓力,達到爆炸濃度的下線,瞬間形成破壞性極大的爆燃。燃燒產物推動空氣向前運動,產生急轉的旋流形成高溫氣體,并從爆炸中心以每秒數十至百米的速度呈半球面形迅速向四周擴散,產生較大的沖擊波,高溫氣體經過火點周邊低燃點的物質可瞬間起火,火焰高度可以達到幾十米[12]。隨著沖擊波壓力的快速釋放和高溫氣流的擴散,溫度下降,壓力隨之下降,導致了火點周圍產生一個很大的負壓,形成伴有濃煙的蘑菇云團[13]。據了解,“3·30”火災事故發(fā)生前,撲火人員即將到達著火點時,突然從山坡下方谷口刮來一陣風。擾亂了谷內平穩(wěn)的氣流,同時空氣交換為著火點補充了大量氧氣,燃燒物瞬時氧化分解,產生巨大壓力發(fā)生爆燃。因此最終導致了此次事故的發(fā)生。
森林防火是世界性難題。植被茂密、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氣候和地形復雜等因素,都給現(xiàn)場滅火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森林火災放任其自燃[14]。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降低和減少森林火災及人員傷亡事故的發(fā)生。提出幾點探索性建議和措施。
首先在林區(qū)人口聚居區(qū),交通主干道設置消防標識標牌等[15]。認真組織召開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會,要向村民傳授各種撲火技能和常識,利用電視、互聯(lián)網、手機微信等媒介擴大森林防火宣傳。同時舉辦消防走進校園行活動,加強中小學生防火安全教育。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識。其次,在森林防火重點區(qū)域設置關卡,外來人員進入,必須通過嚴格登記手續(xù),并且不得攜帶任何易燃物品。最后如果一旦發(fā)生火情,森林公安人員必須依照法律法規(guī),嚴查嚴懲肇事者責任,堅決杜絕人為因素引起火災。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很多發(fā)達國家的消防設備也越來越先進,投入也不斷增大。據美國林務局相關資料統(tǒng)計,從2001年至2012年美國航空森林消防每年平均擁有消防飛機745架,年平均飛行 76 458.8 h[16]。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目前共有航空護林機場7個、航空護林基地和航空護林點約25個,每年租用軍民飛機100架,飛行時間 3 000 h以上[8]。另據報道澳大利亞的一場草原火災動用100多架飛機、100多輛消防車,無人與火場近距離接觸。而“3.30”木里火災投入直升機5架次,無人機偵察1架次(未成功)。與發(fā)達國家相比較差距甚大,因此首先在消防物資設備方面必須加大設計和投入,盡可能減少人員直接與火接觸,同時還需大力發(fā)展先進的專用滅火無人機。
木里縣原始森林越是茂密的地方,居住村民也會越少。此次發(fā)生火災點偏遠,運輸車輛無法直接快速到達火場,機具只能靠人力背上火場,沒有任何成型的山路,到處都是雜草叢生,消防官兵只能在當地百姓的指引下,慢慢摸索進入火場。這樣不但消耗他們大量的體力,還延誤撲火的黃金時間,使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此次火災也是因為凋落物質燃燒時間過久,產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因此加大林區(qū)鄉(xiāng)村公路建設勢在必行,同時在森林中修筑可通往山頂的簡易臺階、棧道,以及火災頻發(fā)區(qū)域山頂修建直升機起降平臺等,為日常巡視和救火提供交通便利。
森林凋落物及其形成的腐殖質是森林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涵養(yǎng)水源,減緩地表徑流、維持土壤肥力、保持生物多樣性[17],同時還能為食用菌類松茸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給當地百姓帶來經濟效益。木里地區(qū)森林凋落物大多數聚集在溝谷地帶,常年累月經過分解、壓實,中下層形成厚厚的腐殖層。一旦有火源引入腐殖層,將會緩慢侵燃,最終可能引發(fā)森林火災。凋落物的侵燃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沒有明顯的火焰特征和濃煙產生,不易被人們及時發(fā)現(xiàn)和察覺,而且燃燒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18]。因此加強凋落物的管理和監(jiān)測勢在必行,首先嚴禁任何人私自運移、堆存林下凋落物,如需使用必須經過相關林業(yè)部門的批準。其次加大先進紅外探測技術研發(fā)力度,大力推廣紅外熱像儀在森林凋落物中的監(jiān)測應用。特別是雷擊多發(fā)的3、10月份,更需加密監(jiān)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