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湖環(huán)繞著聊城古城
聊城位于山東省西部,古稱東昌府,因古有聊河而得名。這座位于魯西大地的古城,如今已經(jīng)走過5000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大墳口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聊城因水而興,黃河悠閑地從這里流過,京杭大運河浩浩湯湯地貫穿全境,金堤河、徒駭河等河流在這片大地上結成密密的水網(wǎng)。興盛的漕運曾給這里帶來數(shù)百年的經(jīng)濟繁榮,造就了聊城“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的地位。
聊城古城被東昌湖溫柔地環(huán)繞,與聊城新區(qū)隔湖相望。聊城鐵塔、光岳樓、山陜會館等如一顆顆明珠閃耀在湖畔。
聊城古城又稱東昌古城,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始建于宋朝,初為土城,明朝時改建為磚城。東昌湖是宋朝建城時因修筑城墻及護城堤挖土而形成的,后來幾度被擴大。位于古城中央的光岳樓又名“余木樓”,為明洪武七年(1374年)用建城所剩木頭修建而成的,如今已成為聊城的標志性建筑。光岳樓為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樓閣,由墩臺和4層主樓組成,為“中國十大名樓”之一。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曾登樓抒懷,留下詩篇。清康熙皇帝曾4次登樓,題寫了“神光鐘?!必翌~;清乾隆皇帝曾6次登樓,留下詩作13首。
在聊城流傳著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東昌府,有三寶,鐵塔、古樓和玉皋。”古樓即光岳樓,鐵塔指的是位于聊城東關運河西岸高12層的樓閣式佛塔。鐵塔本身沒有銘記,經(jīng)推測初建于北宋早期。
位于京杭大運河西岸的山陜會館是清代聊城商業(yè)繁榮的縮影。這座富麗堂皇的建筑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是一處廟宇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原是山西、陜西兩省商賈聯(lián)鄉(xiāng)誼、祀神明的處所。